|
|
2006年/2007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分析(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 09:05 中國經濟時報
■劉勇李憲 四、2007年上半年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及下半年與全年展望 2007年上半年全國經濟增長繼續加快,達11.5%,比2006年提高0.4個百分點,按各省區合計為14.3%,比2006年合計高0.7個百分點。相應地,各地區經濟也保持了繼續加快增長的態勢:從新三大地帶看,新東部、大中部和遠西部經濟增長速度分別為14.4%、13.8%和15.5%,繼續保持著“西東部快、中部慢”的態勢,遠西部比大中部快1.67個百分點,新東部比中西部快0.44個百分點,較2006年繼續縮小。從各省區看,除河北(-0.1個百分點)和甘肅(-0.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速度略比2006年慢以外,其它省區均快于2006年,提高幅度最大的是黑龍江(5.3個百分點)和海南(3.0個百分點),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省區依然是內蒙古(18.2%),其次是吉林(17.3%,繼續保持第2位)和黑龍江(17.3%,并列第2位),最慢的是甘肅(11.0%)。(參見表12)。 2007年上半年全國經濟總量(GDP)達10.6768萬億元,按各省區合計為11.9234萬億元。各地區經濟總量變化情況:從新三大地帶看,略呈“東部升、中西部降”態勢,新東部經濟總量比重為64.79%,比上年略升0.63個百分點,中西部略降0.63個百分點,其中,大中部降0.15個百分點,遠西部降0.49個百分點。從各省區看,經濟總量最大的仍然是廣東(1.3544萬億元),最小的仍然是西藏(141億元),兩者相對差達98.96%,比2006年大0.08個百分點,總量差距繼續擴大。 2007年下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將繼續保持良好的快速發展勢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慣性作用下,全年經濟增長率可能繼續有所提高,估計在11.8%左右,各省區合計經濟增長率在14.5%左右,各省區增長范圍在18.5%至11.2%之間。地區發展差距將繼續呈現出絕對差擴速放緩、相對差略有縮小的基本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增長格局的北移和西移,人口東流的態勢也將繼續,將有力地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 ——東北地區、遠西部和珠江中上游等活躍板塊將繼續成為帶動我國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排頭兵。2007年上半年,這些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均超過各省區合計的水平,下半年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東北地區(遼吉黑)經濟增長高達16.1%,吉林和黑龍江經濟增長并列全國第2,下半年隨著國家東北振興規劃的出臺和開始實施,裝備工業投資力度的加大,造船、汽車、核電、乙烯和鐵路等一批重大在建和新建項目的建設和投產,東北地區經濟將繼續高位加速發展;遠西部(內蒙、新疆、青藏)經濟增長達15.5%,其中內蒙古繼續保持全國經濟增長速度第1的位置,經濟總量也位居遠西部第1,有力地帶動著整個遠西部的經濟高速運行,下半年遠西部仍然將以全國最大的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地位,領跑重化工業化的產業發展;珠江中上游地區(桂云貴)經濟增長達14.7%,其中廣西增長速度達15.1%,居大中部第1,成為珠江中上游地區、大中部乃至全國區域經濟的一個亮點,下半年該地區將繼續加速北部灣增長極的建設,進一步加大對東南亞地區的開放,以珠江沿線和南貴昆三角地區為重點,加大水電、有色礦產等優勢資源開發,全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勢頭。 ——全國區域增長格局將繼續北移和西移,人口繼續向發達的東部和中西部經濟和城鎮密集區流動。2006年我國各省區常住人口繼續東移,統計表明,安徽、湖北和四川常住人口分別減少0.16%、0.30%和0.52%,而北京、天津和上海分別增長了2.8%、3.1%和2.1%,2007年人口東流趨勢將繼續保持,但勢頭可能有所放緩。在上述兩種趨勢作用下,我國地區間差距將繼續呈絕對差繼續擴大,而相對差在人口合理流動的情況下呈現出有所縮小的態勢。 ——區域一體化和合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隨著工業化走向重化工業化階段,我國區域間垂直分工有了一定的發展,西部資源優勢和東部制造業優勢得到一定程度的彰顯和互促互進,促進了區域一體化發展。但是,另一方面我國區域間水平分工則出現明顯的趨同現象,加工企業“大而全、小而散”的現象依舊,隨著各地區經濟都加速發展,資源大戰、項目大戰和市場大戰也將日益激烈,區域間過度競爭的難題進一步困擾著區域健康協調發展。這也呼喚著規范的區域經濟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順利進行。 ——區域經濟發展的約束因素增多,加大了區域協調發展的難度。一是國際和區際環境約束加大。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地方經濟保護主義抬頭,制約了資源相對不足和以初級產品生產為主的發展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我國東部地帶面臨越來越大的外部壓力,中西部地區的資源性產品則受到地方保護和國外同類更加便宜產品的競爭壓力。二是區域管理體制還有待改進和完善。行政區劃與經濟區越來越脫節、跨區域協調體系和機制的缺乏、以及規范的區域轉移支付體系的薄弱等等,都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三是資源和環境的約束。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各地區都將把節能降耗、減排治污作為發展的約束性指標,這一方面豐富了發展的內容,同時也加大了發展的成本。 ——新三大地帶和10大綜合經濟區格局將逐步形成。一是新東部將繼續領跑全國區域經濟,成為參與國際競爭增強國力,加速產業結構升級率先實現現代化的龍頭。東北地區要借振興規劃的實施,充分利用好國家的扶持政策,特別是對技術改造的優惠政策,抓緊裝備制造工業基地建設,保持活躍板塊的勢頭。京津冀魯地區要以天津濱海新區為龍頭,強化區域合作,發揮整體優勢,形成新的綜合性制造產品出口基地。滬蘇浙地區要以長江三角洲為核心,進一步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增強輻射功能,在帶動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尋求更大的發展機遇。閩粵瓊地區要以海峽西岸、珠江三角洲和瓊州海峽地區為重點,加快輕工業升級換代步伐,加大重型工業發展力度,不斷提高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層次和水平。二是大中部地區充分發揮其綜合資源優勢,努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盡快成為我國內陸地區的新的經濟增長極,真正起到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地區的作用。黃河中上游(晉豫陜甘寧)要以陜北地區、關中地區、太原城鎮群和中原地區為重點,加快能源化學工業的現代化和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確保能源工業基地的地位。長江中上游(贛皖湘鄂川渝)要以成渝地區和武漢城鎮群為重點,加快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建設步伐,成為大中部崛起的核心地區。珠江中上游(桂云貴)要以北部灣和南桂昆三角洲為重點,加速融入東南亞經濟圈,建設成為內地最大的陸地口岸,繼續保持經濟快速領先增長的勢頭。三是遠西部地區作為我國最大的能源化工基地的地位已經形成,后備能礦基地的作用也將進一步顯現;此外,隨著主體功能區規劃和政策的出臺和實施,遠西部將獲得國家更大規模的支持,轉移支付力度將不斷加強。內蒙古要繼續以呼包鄂地區為重點,繼續抓住我國再次重化工業化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能礦資源優勢,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將繼續成為我國能源原材料基地,同時繼續成為市場前景仍然十分巨大的草原產業的基地,這將使內蒙古經濟發展速度繼續保持全國第1的位置。新疆自治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穩定,今后要以天山南坡地區為重點,大力發展邊貿擴大對中亞地區的開放,積極發展棉花、石油、西紅柿和特色水果等優勢產業,加快能礦后備基地建設,和糧食后備基地建設,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青藏高原是塊寶地,生態環境獨特并脆弱。今后重在保護,特別是“三江源”地區和藏東高山峽谷地區;經濟發展要以湟水河流域、柴達木盆地和“一江兩河”地區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礦產開采業(如鉀、鋰和銅等)、民族產品制造業(如地毯、藏藥等)和特色旅游業。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信息科技大學)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