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眾化、市場化:助推航天業的新火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 20:25 中國產經新聞
選題策劃/本報記者 魏穩虎 策劃執行/本報見習記者 李敏霞 “嫦娥一號”于10月24日18點左右成功發射,這是我國航天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標志。繞月探測工程若能成功實施,將成為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后,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個里程碑。航天事業是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標志,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表示,“如果把我們國家整體科技事業比做一條奔騰的巨龍,那么航天科技事業就是龍頭。” 目前,我國空間探測發展戰略逐步完備,月球探測工程是我國自主進行研制的重要型號計劃項目之一。實施月球探測工程,是我國近地空間環境探測之后,邁向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隨著“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我國航天事業將進入一個發展的新時期。 “嫦娥一號” 引發新一輪“航天熱” “最近我一直都在關注關于‘嫦娥一號’的新聞。我很希望能現場看‘嫦娥升月’也希望它能發射成功。以前我在電視上看到‘神六’發射特別的激動......我可是老航天迷了。”家住北京紅廟小區的張大爺告訴《中國產經新聞》的記者。張大爺雖然七十多歲,一談起“嫦娥一號”有說不完的話。 “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發射備受國人矚目。此次,1000多名滿懷熱情的航天愛好者可以買到對外發售的“嫦娥一號”參觀門票,在距離西昌衛星發射中心3號發射架2500米到4500米的地方,現場見證“嫦娥一號”升天的歷史時刻。從10月16日開始,西昌市接待的外地游客開始出現上升的趨勢。從成都雙流機場每天飛往西昌的三班飛機全部爆滿。隨著航天知識的普及推廣,神舟系列飛船的成功飛天,“嫦娥一號”的升空,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航天旅游項目,近年來,每年參加人數上萬人,旅游收入上千萬元。“航天線路游”成為新的旅游熱點。 隨著“嫦娥一號”的發射,全國各地都開展了很多與航天有關的活動。近來很多市民及天文愛好者致電科技館及天文學會探詢“嫦娥”的情況。在北京,10月8日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清華大學聯合主辦了“慶祝中國航天日——專家帶你走進中國航天”報告會向學子們介紹航天知識。集團公司所屬五院邀請北京宏志中學高一年級的200多名中學生參觀了北京航天城,航天科技工作者為他們捐款、贈書,勉勵他們將來為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位于一院的中華航天博物館開始連續三天免費對學生和居民開放。在天津,為讓更多市民全面了解“嫦娥”身世,天津科技館制作了《月球的魅力》天文節目。26日還將推出“登月之夢——我國‘嫦娥工程’大型科普展覽”。民間一些航天愛好者也自發組織了小型的知識競賽和航天模型展。 這些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公眾對中國航天事業的認識和了解,對于繼承發揚中國航天在51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精神、促進中國航天事業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記者了解,近幾年報考航天航空大學的人數增多,收藏航天模型、圖片及其他產品的人也越來越多。可見航天這個“神秘領域”已經漸漸地“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航天產業化加速發展 在外人看來十分神秘的航天領域,其實并不是一個行政壟斷的行業。航天產業是一個產業鏈,我國航天產業大部分是由政府投資的,但航天產業不僅僅只有衛星、運載火箭等,還有地面設施、運營服務、二次開放等領域。現在國家允許民企進入航天領域。我國要做大做強航天產業,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來支持航天事業的發展。據了解,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將對社會產生8至14元的帶動效應。中國正在加快航天的產業化進程,航天科技集團的目標是,集團公司總收入在2010年以前達到1000億元。 從“神舟5號”的成功發射到“嫦娥一號”的升空,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專家認為,航天工業的發展將帶動信息和光電技術,以及空間應用等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投資的回報率也非常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董云峰表示,航天工業本身對國民經濟及其他行業是一個帶動作用,這體現在它對遙測遙控,對自動控制包括對材料等特別是電信行業這些企業都會通過參與這項航天活動把它的技術更上一層樓,像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事后一個統計資料表明,當時每投入一美元后來據說回報率是6到7個美元。航天工業本身就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標志性產業,必須通過自主研制才能達到這個高度,對我們國家及其他行業發展起到帶動作用,甚至以后我們國力實力強了以后,也可以幫助其他國家進行這方面研究工作。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從中國航天工業質量協會了解到,中國已經在促進航天產業經營主體多元化方面有所突破,包括出臺政策在某些航天元器件的制造和采購中考慮民營企業。今后大部分資金來自政府的格局將有所改變,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其中,就人力成本而言將進一步降低。此外,由于企業追求商業利潤的經濟規律,每次投入就不只滿足技術與社會的需求,還可以創造經濟價值。這將進一步降低我國航天投入成本。 中國政府加大航天投入,鼓勵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資體系,保持航天事業持續、穩定的發展。這使民營資本有望進軍千億元航天產業,為民營企業進入航空、航天工業進行配套生產加工提供了一個平臺。對民營企業這是一個發展的機遇,但由于航天事業的特殊性決定不是所有民營企業都可以進入的。有規模的民營企業才有資格,這個規模主要是指資金、技術和實力。 現在民企參與航天產業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掛名、贊助的形式;第二種是利用航天器進行搭載試驗;第三種即提供航天器發射的外圍產品和基礎零配件,國家以不定期招標的形式進行項目采購。在“神六”研制過程中,儀表、陀螺儀、原材料、低壓電器等零配件就來自民企,此外一些領先民企的通訊技術也被采用。現在真正參與的民營企業就是第三種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民營企業從事基礎性單機設備生產研究是最現實的。 隨著航空領域的不斷開放,民營經濟介入航空領域會對整個航天經濟起到促進作用。但是這必須有個前提,就是民企的資本和實力要不斷壯大。民營經濟如果介入航空領域要首先從基礎性領域介入并不斷地發展壯大,這才是民營企業在航空領域發展的根本出路。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