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部小說和一個廣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 06:47 中國質量新聞網
蘋果公司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某種程度上應該感謝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其著名小說《1984》的主題及其所具備的經典品質,為蘋果創造了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的巨大空間。將小說命名為《1984》,或許只是威爾的隨意選擇,他不可能知道在這一年蘋果公司會開發出世界上第一臺采用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電腦Macintosh(簡稱Mac),也不可能想到蘋果會利用時間上的巧合以及作品反極權主義的主題大做文章,從而在引發了一場個人計算機世界革命的同時,掀起了一次《1984》自出版以來從未有過的銷售熱潮。 為了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對Mac這一新產品的關注,蘋果構思了一個極具蘋果特色的電視廣告,廣告的名字就叫“1984”:在一個昏暗的大屋子里,成排地坐著許多學生模樣的人,這些人抬頭仰視,表情呆板。他們前面的大屏幕上,一個表情同樣呆板的人正在機械而喋喋不休地講著什么是PC。突然,一個白衫紅褲的姑娘沖了進來,手舞鐵錘向屏幕砸去,充滿了叛逆的激情。這則廣告不僅將蘋果的Mac打出了更為響亮的名聲,而且通過那個玩世不恭的姑娘將帶有強烈反抗意識和挑戰權威的“嬉皮精神”四處擴散,造就了今天依然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嬉皮士”群體。 就像法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指責《1984》“把生活縮減為政治,把政治縮減為宣傳”一樣,我們也可以批評蘋果的這個電視廣告是“把文學降低為商業,把商業降低為廣告”。但這絲毫不能影響廣告的巨大成功———這個60秒長的廣告僅在1984年1月22日美國超級杯橄欖球大賽的電視轉播中播出了一次,就造成了空前的轟動,美國的三大電視網和將近50個地方電視臺都在超級杯后報道重放了“1984”,還有上百家報刊評論“1984”的現象和影響,這些都為蘋果公司和Mac做了免費廣告。 就像米蘭·昆德拉對《1984》的另一句評價“(它是)一本幾十年中作為反專制主義專業人員的長期參考書”一樣,我們也可以把蘋果的“1984”當作一個廣告史乃至整個品牌發展史上作為品牌戰略、品牌文化、品牌宣傳等方面專業人員的長期參考案例。從廣告的歷史背景看,當時的蘋果雖然已小有名氣,但比起IBM,它的市場地位還差得很遠,如果蘋果不采取一些措施,IBM必然會憑借其高品質的PC及其廣受家庭和企業信賴的品牌形象,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在牢牢坐穩頭把交椅的同時,把蘋果擠出市場。而《1984》這部小說的主題正好能夠充分表現和反映1984年時PC世界的格局和蘋果的心態。當年負責制作蘋果“1984”廣告的創意導演回憶說:“‘1984’表達了蘋果的理念和目標:讓人民而非政府或大公司掌握操縱技術,讓計算機變得普通人可及而非控制人的生活。” 20多年過去了,蘋果的理想和目標未曾改變,蘋果電腦及其通過一則廣告所傳達出來的品牌個性已經轉化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美國人的血液之中。與蘋果的成長相伴,蘋果式精英、蘋果式企業、蘋果式品牌不斷涌現,它們一同實踐著《1984》的懷疑、反叛和挑戰精神,一起解構著舊經濟秩序下形成的霸權。IBM雖然沒有倒下,但也開始搖搖晃晃,人們突然覺得,世上并沒有什么打不破的神話,大品牌似乎不再無所不能,相反,它們突然間顯得過于龐大、僵化、遲鈍。新品牌登場的時代來臨了。 當然,我們更期待,在這個新時代里能夠看到中國品牌的身影。 胡立彪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