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汽車業超生危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0日 22:57 中國經營報
長豐董事長李建新喜得“龍鳳”(SUV產品CS6和首款轎車產品騏菱);長城掌門人魏建軍也將新添一雙兒女(精靈和嘉譽);再往下數,江淮、江鈴的首款轎車將分別在這個月底先后出世,而青年與蓮花這對跨國婚姻組合的結晶,最遲也會在年底前誕生。顯然,這又是一個收獲的季節。 然而,就在不到兩個月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重唱了汽車產能過剩的政策老調。面對漸行漸多的轎車“新仔”,中國汽車工業的“計生”大政難道要作罷? 新生兒 有著軍工背景的長豐汽車把新車下線儀式命名為“雙劍出鞘”,但長豐董事長李建新還是對現場主持人“長豐喜得龍鳳”的說法更為受用。 10月16日,長豐轉型之作的SUV產品CS6和其首款轎車產品騏菱雙雙在其永州生產基地下線。“希望他們盡快長大,到時候也能多漲工資(指給長豐的員工)。”午宴上的李建新臉上泛著紅光,顯然,這雙兒女承載著太多長豐人的期待。 即將同長豐一樣迎來自己“雙胞胎”的還有長城。這家對轎車項目“準生證”等了很久的民營企業,終于看到了曙光。 “要不是有別的重要活動給耽誤了,長城的轎車早就上市了。”長城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不過這次應該快了,只差最后的一道程序了。”據其透露,發改委將在這個月內舉行例會,對長城轎車項目做出最后的表決。按照慣例,這樣的例會只是一個程序,拿到會上討論的項目基本上都會通過。 “我們準備了兩個方案,一旦(轎車)獲批,精靈和嘉譽就一起上;如果趕不上(這次會議),就先上嘉譽,但精靈也會一同亮相。”10月29日,也許就是長城大喜的日子。 這還不算完,若加上月底前后正式上市的江鈴風華和江淮賓悅,僅僅在一個月內,新落地的轎車“寶寶”就多達四款,而且個個生得“兇猛”。 猛攻略 雖然離正式上市還有一段時間,但江淮賓悅卻為自己的未來博了個好彩頭。“到現在已經有300多輛車交給了用戶。”江淮轎車營銷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先華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到明年,要實現江淮乘用車銷售3萬輛,銷售額35億~40億元目標,能取得這樣的開局無疑令人振奮。而到了2010年,江淮希望其乘用車銷售突破20萬輛,其中A級車10萬輛,B級車5萬~6萬輛,C級車2萬~3萬輛。 為自己的轎車項目立下宏圖大愿的還有長豐。按照長豐的規劃,其明年的產銷量要由現在的4萬輛提升到10萬輛,其中,轎車將占相當比重,“長豐正在研發的轎車有CP1、CP2 兩款B、C級車和跑車。CP1將在明年上市。”長豐總經理陳正初向記者透露道。而長豐的半年報也顯示,騏菱的年生產規模將達到1.5萬輛。 其實即便是獲得“內部消息”的長城,在沒有等到發改委大印落下的那一刻,心里的石頭仍無法落地,更何況至今仍在審批之中的長豐轎車項目。畢竟,沒有那紙“準生證”,就沒有合法的“戶口”。 “孩子都已經生下來了,(項目獲批)是遲早的事。”長豐汽車的一位高層似乎對此并不擔心,“騏菱其實就是出自轎車平臺,上6字頭也行,7字頭也行(發改委汽車目錄上,7字頭代表轎車)。”按照長豐方面的說法,轎車項目審批需要一定時間,但對長豐來說,時不我待,先讓自己的轎車產品成為事實,到時候再補上合法手續也不為遲。 事實上,早在今年年初的底特律車展上,李建新便曾向外界強烈表達了長豐造轎車的決心,“長豐肯定有計劃要生產轎車。”同時他也對現行的產業準入制度狠狠地放了一炮,“總是說自主創新,中國企業為什么就不能自主創新呢?為什么就只能生產SUV、皮卡而不能生產轎車呢?這是沒有理由的,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如果我的產品不行,退出是另外一回事。你總不能不讓生產吧?” 新變局 政策當然不會把長豐等一干企業拒之門外。只是在發改委再次強調產能過剩的論調之時,新一輪的轎車熱潮來得有點兒過于兇猛。 “這一輪新上轎車項目的節奏的確很快。”車評人鐘師也注意到了近期市場的變化。而稍加梳理不難發現,步入新世紀的中國汽車工業造車熱度屬于輪次遞增狀態。 如果把2001年前后,以奇瑞和吉利為代表的轎車領域門外漢率先獲得了轎車生產資格,看做中國造車第一輪熱潮的話,那么在2005年底和今年年初獲得“準生證”的力帆和江淮則可以視為中國造車的第二輪熱潮。隨著今年5月踏入轎車領域的江鈴和即將獲批的長城,以及志在必得的長豐們的加入,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了第三輪造車熱。 當然,這期間還應包括分別在2003年和2005年“借尸還魂”到轎車領域的浙江青年和浙江眾泰。 “奇瑞和吉利拿到轎車項目有它的時代背景。”某業內人士回憶道,2000年前后,剛剛放開的國內私人汽車市場需要有新鮮血液注入,對民營資本態度的轉變是政府經濟改革的必然結果。 不過到了2002年,政府對日益“繁榮”的汽車工業開始表示出些許憂慮,產能過剩的說法開始出現。2004年6月1日,備受關注的新《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一經頒布就正式實施,并為新建汽車項目設定了“投資總額不低于20億元,產品研發機構投資不得低于5億元”的政策門檻。雖然未直接指向過剩產能,但彼時發改委官員表示,(政策)有利于遏制當前汽車工業散亂局面的進一步發展。而到了去年年底,汽車產業終于被列入了國務院產能過剩產業的“黑名單”,發改委也就此下發了《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 但就是在這一兩年時間內,包括力帆、江淮在內的企業紛紛涉足轎車(整車),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雖然發改委近期也重提了產能過剩的調子,但用詞很含糊,調子也不是那么重。”鐘師對近期發改委領導的講話并不擔心。《通知》在“迫使”外資對發展自主品牌更多貢獻后,對純粹的自主企業“網開一面”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竟發展自主品牌和國家鼓勵自主創新的調子相吻合。此時,產業政策和國策比起來,只能算是‘小浪花’了。” 只是不知道,趕上這次造車浪潮的車企到底是應該高興還是應該憂心。“我們的新車生不逢時,”某自主品牌車企負責人私下坦言稱:“現在的中國汽車業已經不是白手起家的時候,未來的競爭才是這些新生兒面臨的最大挑戰。”中國經營報記者:寇建東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