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型工業化:湖南的藍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 01:48 中國經濟時報
■記者手記■范思立 工業化一詞在當今中國的使用頻率不能說不高,然而如何認知和實施新型工業化;如何在實踐中避免“新瓶裝舊酒”,甚至將新型工業化當作一個大筐,任由隨便投放……不一而足的疑慮,引發我們對湖南踐行新型工業化的興趣。 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湖南具有中部省份的典型特征:2006年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為17.8%,全國是11.8%;第二產業的比重為41.7%,全國為48.7%,此消彼長的差距,足以看出,湖南是農業大省,是工業化發展相對滯后的省份。湖南第一產業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6個百分點,并非是農業產值太多,而是工業不發達帶來的,因此,張春賢書記和周強省長反復地講湖南的差距在工業、潛力在工業、希望也在工業,所以湖南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順勢而為的舉措。 對于一個資源豐富、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來講,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而發展經濟開發利用資源是很容易想到也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事情。作為資源大省,湖南并沒有把經濟開發的重點完全放在資源本身上,同時也把重點放在了扶持非資源型產業上。采訪中印象深刻的是,湖南花大力氣發展產業集群以推進新型工業化,把重點放在培育工業園區上,引導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向園區集聚,打造產業集聚發展平臺。湖南各地并非將一些相互之間沒有產業聯系的企業簡單地拼湊在一起,而是順應產業集群發展要求,集聚同類或產業鏈條關聯密切的企業,推進產業發展組團規模化、土地使用集約化、資源利用效能化、產業配套系列化,從而實現技術進步、資源利用、效益提高、機制創新等方面的飛躍。 采訪中的一組數據,佐證了產業集聚效應帶來的益處。據測算,企業在園區內發展,不僅可節省公共投資10%,節約土地15%,降低治理污染費用5%,而且還形成了產業規模,提高了市場影響力,形成了產地品牌。如湖南的華菱鋼鐵、有色控股、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優勢企業均是園區經濟的龍頭,它們發揮了大企業、大集團的放大和疊加效應。 湖南清楚地認識到,無論是工業化進程還是城市化進程都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后發劣勢。湖南通過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不斷彌補其劣勢,如在產業布局、重點產業選擇、支柱產業培育,以及 傳統工業化,付出了增長代價,面臨經濟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失衡。湖南各級政府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時認為,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各地市的主要領導在接受采訪時大都表示: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重要紐帶,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大力推廣清潔生產、綠色工業和綠色消費,使現有資源依托型工業向科技型、清潔型工業轉變,要依靠科技進步來實現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 與此同時,湖南謀劃在制度上建立長效機制來鞏固循環經濟的發展成果,醞釀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的自主創新機制和評價 湖南推進新型工業化必然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有利條件也不少,除了資源豐富、工業門類齊全、工業基礎相對較好、科技人才優勢突出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人和。在湖南采訪期間,我們深切感受到,湖南上下對推行新型工業化的殷切之情。 當然,推行新型工業化,僅憑一股豪情,坐而論道是難以取得實效的。曾國藩曾說,實者,不說大話,不騖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偽之習。細細考究湖湘人,他們信奉嘴勤不如腿勤的原則,反對“多尋空言,不就實用”的空洞學說。 我們相信,務實的湖南人會在推行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不太久的未來收獲沉甸甸的成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