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金想象力:新產業鏈雛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6:22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黃晨霞 美國特拉華州、愛荷華州、中國北京報道 生化技術如今只是3歲大的嬰兒,納米技術還呆在襁褓之內,它只有6個月大,其它的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解決方案,則是呆在媽媽肚子里的小家伙。 如果說有一樣東西,可以把中國甘肅的河西走廊和美國愛荷華州的得梅因市聯系在一起的話,那就是玉米,更確切地說是玉米種子。 在這兩個地方,你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些“種子狂熱者”——一群視種子如黃金的人,王大和、李登海和William S.Neibur(下文簡稱:Bill)都是這樣的狂熱者。 王大和是甘肅敦煌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敦煌種業)的董事長,在中國入世(WTO)前后,政府提出農業產業結構需要進行戰略性調整,這位農業經濟師意識到這樣的大調整勢必是要“種子先導”。他所在的酒泉現代農業(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主發起人,聯合敦煌、金塔、安西供銷社和酒泉地區農科所共同發起,設立了敦煌種業。而李登海與王大和不同的是,李不僅僅是一位董事長(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登海種業),他還是位農業科學家,在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領域內聲名赫赫。 而如今,這一東一西的兩位董事長都和Bill發了某種直接或間接的聯系。Bill并沒有屬于自己的公司,他是美國杜邦公司負責作物基因研發的副總裁。杜邦全資的先鋒良種國際有限公司(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Inc.,下文簡稱:先鋒種業)先后和登海種業、敦煌種業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開發和銷售玉米雜交種(分別針對秋季玉米和春季玉米)。 和先鋒種業座落在北美洲、南美洲、歐洲、非洲以及亞洲的其他地區的公司或者機構一樣,上述的兩家合資公司也在熱切地盼望著:有朝一日,可以生產出抗病蟲、抗倒伏、增產增收的無敵玉米種子。 在Bill看來“無敵種子”已經是指日可待了,“這個游戲(基因研究),我‘玩’了25年了。在過去漫長23年里,人們總是問我說‘你為什么要做這些?’;不過,在過去的兩年里的,這些問題突然間就全部變成‘你能否做得更多些?’” Bill覺得,臨界點已經到來,過去25年的基因研究,如今要開始“抽穗結籽”。 基因之謀:換顏還是進化? 不過,最興奮的當屬Bill的老板、杜邦公司董事長兼CEO賀利得。1998年,工程師出身的賀利得出任杜邦全球CEO,當時靠生產和銷售黑火藥起家的化工公司已經存在了196年。 20世紀的幾次能源危機和油價波動,讓這家長期使用石油等化石能源作為原料的老公司,比絕大多數公司,更早地意識到“可持續問題”——什么可以取代石油?石化工業之后,最值得想象的技術和產業是什么? 無疑,可以替代石油化工的技術,已經出現。那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采用的生物化工技術。可惜的是,由生物技術催生出的生物武器讓人們看到生化技術潛在的無與倫比的破壞力。于是在第一次亮相后,它開始“沉寂”,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生化技術休克。科學家開始將目光聚焦在將生物技術應用到農業和工業領域。 就在Bill所描述的臨界點到來前10年,杜邦公司開始第三次轉型,它開始大規模“買賣”,相繼賣出能源、化學品與顏料(過氧化物和工業金剛石)、藥品、特種聚合物(Clysar)、纖維(英威達、亞洲纖維公司)和聚酯等依賴石油作為原料的業務,與此同時,分別購入先鋒種子、舒萊來打造“農業與營養”的新業務平臺,并最終將業務聚焦在五大領域:農業與營養、涂料與顏料、電子與通訊、高性能材料、安全與防護。 “在1997年到2004年的8年時間里,我們買、賣業務的金額大約是600億美金。”Jeffrey Keefer統計了“買賣”的數目說道,Jeffrey是杜邦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他認為從財務數據來看,這些買賣是作對了,“從2003年到2006年的財務數據來看,我們的稅前營業收入從11%增長到16%,投資回報率從9%增長到16%,EPS(每股盈利)從1.66美元增長到2.88美元。” 但是,如果你想要進一步了解這棵老樹抽出的新芽,那么在一系列財務數據當中,你需要關注以下幾組數據:“在杜邦的銷售額中,新產品(進入市場不足5年的產品)銷售額大約占總銷售額的34%,如果僅僅看‘農業與營養’平臺中的種子業務的話,這個比例會更高,大約在70%左右。”杜邦集團負責投資者關系的副總裁CarlJ.Lukach補充。參照杜邦全球14億美元的研發費用的分配比例,其中大約50%費用是用來研究生化技術,按照Carl的說法,基本上所有的在銷新產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公司的生物化工技術。 杜邦的新芽長得很快,而這一切不過只是發生在1997年。 農業復興:終極工業化 Bill是被“買過來的”,1997年,杜邦收購美國先鋒種業,像Bill這樣的作物基因研究的專家,是這樁買賣里的“主要標的”之一。Bill和他的同事的強項在于通過分子育種、強化基因遺傳特性,并實時評估作物表現,進而試圖“提高理想遺傳特性的遺傳獲得量比例”,也就是前文提及的“生產無敵種子”。 “對于研究作物基因的科學家而言,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讓人激動人心了。”John Pierce解釋說為什么像Bill那樣的基因專家會興奮,John也是杜邦集團副總裁,負責所有的生化技術業務。“如果我們來看世界的大趨勢的話,以下幾點,大致所有的人都會認同:第一,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空前增長;第二,對食品的需求量在增加;第三,對可再生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第四,增強安全保障和增進溝通的需求。”John Pierce的言下之意很明顯,誰能提供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誰就會在接下來的競爭中獲得優勢。 那么,如果作物基因研究能夠大大促進糧食增產、增收,一方面,有更多的糧食可以喂飽一個更加饑餓的世界,另一方面,通過生化技術從糧食中提取乙醇等化合物,用來發展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工,也就可能獲得足夠的原材料(見圖一,按照杜邦分析師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生物燃料需求將達到1000億加侖;而麥肯錫的預測則是,當每桶石油價格持續保持在70元以上后,全球生物燃料需求將達到3500億加侖)。如果生化工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石化工業,那就可以消除后者所帶來的各種污染;以丙二醇為例子,較之石化工藝,生化工藝可以將生產過程造成的環境污染降低50%(見圖二);蛋白質工程可以制造出更少卡路里、低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從味道和口感卻與牛肉或雞肉相類似的食物,這些產品將更綠色、更健康。 簡單地說,一切取決于農作物,或者說一切取決于農業,這門早已誕生的“工藝”,能否在這個世紀里復興,或者說走向“終極工業化” 問題是,要通過發酵/熱反應獲得生物材料、生物燃料、生物特種物,并提高產率,前提是要集成具有遺傳優勢的農作物、遺傳設計/具有遺傳優勢的微生物,遺傳設計/具有遺傳優勢的酶(見圖二),這其中會涉及到一系列令人眩暈的學科——分子生物學、代謝工程學、蛋白質工程學以及遺傳學/生物信息分析學。 更重要的也更值得期待的是,這些意味著一條新的生物精煉價值鏈浮起并形成:從農業投入(種子研究),到農業生產,到生物化工過程,到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學品(見圖三)。 綠金:新產業鏈 在賣掉紡織等現金流業務,買進先鋒、舒萊等潛力型業務的同時,杜邦開始思索如何做大生物精煉價值鏈。 John Ranieri是杜邦生物基材料領域內負責能源和特種材料的副總裁,他認為,“要變現這新鏈條的價值,至少要解決四個環節的問題:生物燃料的生產——要有充足的原料,同時要降低生產成本;精煉技術的完善——要開發出具備”混合靈活性“的技術,實現生物燃料和石油的混合;終端設備的開發——需要能否保持生物燃料穩定性的儲存和運輸設備;消費終端的認可——獲得能源零售和終端消費者的認可的前提是,要提高新燃料每加侖公里數,這意味著要對車輛進行改造,甚至要改造部分基礎設施建設。” 上述的所有一切,沒有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和合作,蛋糕是不會變大的。 2000年開始,杜邦與當時全球領先的可再生材料生產商Tate&Lyle,開始在研發上合作,4年后雙方成立合資公司杜邦泰特利爾生物產品公司(DuPont Tate&Lyle BioProducts LLC),共同生產生物丙二醇等生物化工原料,用以制造可再生材料,例如用玉米生產出來的丙二醇可以形成名為Sorona(r)的聚合物,后者可以用來生產紡織面料。 玉米做的衣服或者毛毯,這聽起來很新鮮吧。它很容易獲得那些正在形成“綠色消費概念”的消費者,在有益環境的前提下,作為紡織材料,它的功能不弱。 曾經以發明了尼龍而著名的杜邦,最近的幾年,在說服紡織行業放棄傳統的化工纖維,改用新的生物纖維。在美國,主要生產地板、地毯、瓷磚等產品的建材公司Mohawk Industries成了杜邦的合作伙伴,在Mohawk的產品中出現了玉米做的地毯。 在新產品推廣上,杜邦的動作十分迅速。 幾乎是同步,2006年11月,杜邦和位于中國江蘇張家港的美景榮化工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在中國生產Sorona(r),以此輻射亞洲紡織市場。 在生物化工之外,杜邦和BP合作生產生物丁醇,一種可能比生物乙醇性能更優越的生物燃料。顯然他們覺得有丁醇還不夠,在生物乙醇開發研究上,這兩家公司拉攏英國糖業公司(British Sugar)在英國建立了乙醇生產基地;與此同時杜邦與美國政府能源部合作,開發纖維素生物燃料,即通過秸稈加工、發酵,生產出乙醇和丁醇(見圖三)。往下延伸到設備的開發,杜邦和機器設備制造商John Deer合作,研究能夠保持生物燃料穩定性的設備,而在終端消費市場上,借用BP在全球范圍內的零售渠道,宣傳可再生能源的優勢,來逐步影響終端的消費行為。 即便新的產業鏈雛形已經浮現,當被問及未來,這條價值鏈上會發生些什么時,CEO賀利得的答案卻是,“我們假設現在的新生兒,他們會享有80年的壽命。雖然它動得很厲害。雖然我們正在聚焦在這兩項技術研究和應用,但它們不會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解。” 生物燃料的全球增長潛力2020預想 圖一 全球2020年生物燃料增長預測值 單位(加侖) 地區現有產量2020年 北美洲64億300億 歐洲與歐亞大陸11億200億 南美洲及中美洲50億70億 亞太地區17億300億 資料來源:杜邦分析師預測 原油價格對潛在的生物燃料替代之經濟性的影響 資料來源:麥肯錫咨詢公司 (圖表略,詳見報) 豪賭:杜邦正在攜手大公司,一起構建生物技術價值鏈 (圖表略,詳見報) 生物基——門捷列夫的新魔術 圖三 (圖表略,詳見報)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