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秦伯益認為:我國原創藥研發存在三大誤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08:04 經濟參考報
“國家投入大幅度增長、新藥苗頭不斷涌現,可研究成果寥寥無幾,有國際影響的創新藥品一個都沒有。”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秦伯益日前在中國生物醫藥發展峰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自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自主研發、有國際影響的“新藥”僅兩個,一個是上世紀50年代合成的二巰基丁二酸鈉、二是60年代開發的青蒿素。 據秦伯益介紹說,“新藥”是國際上承認為目前最好的藥物,國際上承認由我國獨立首創的、世界各國愿意引進仿制該品種,即原創藥。記者了解到,這一解釋與國際新藥標準吻合。換言之,上世紀60年代至今,我國竟然無一例原創藥誕生。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實秦伯益的話早在醫藥界被公認。我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給新藥下的定義是:未曾在中國境內上市銷售的藥品,范圍大于國際新藥標準。由于對新藥的衡量標準不同,出現了我國每年都有上百新藥被注冊,而美國、英國一年難出幾例新藥的現狀。 “讓人擔憂的是,原創藥研發的源頭正在枯竭。”秦伯益告訴記者,建國初期,魯抗、東北制藥等不少抗生素研究所,每年都派出不少小分隊去采樣、篩選,而今不少研究人員都忙著評級、晉升,調研工作大打折扣。而且,很多新藥基金被吹得天花亂墜,可后來都不了了之了。 秦伯益認為,原創藥研發中存在三大誤區。 誤區一,對基因組藥物學的期盼過早。 2000年《自然》雜志對人類基因組研究現狀與展望已做出了評述,即第一階段,2000年測定全部DNA序列;第二階段,2010年社別所有基因;第三階段,2050年確定所有基因功能;第四階段,2100年確定基因變異與疾病的關系。秦伯益非常贊同這一推斷,他說:“目前,第一階段的目標已實現了。”但是,現在不少所謂的專家、學者常提出“正根據基因變異設計藥物”,在短期內根本不可能實現。 誤區二,對中醫藥開發潛力指望太高。 “中醫藥的發展靠的是不斷研究,而不是過頭的輿論宣傳,這無益于中醫藥研發。”秦伯益指出,目前社會上流傳著“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靠的是中醫藥”、“西醫治病、中醫治本”、“西藥有毒副作用,中藥沒有毒副作用”、“西醫對疑難雜癥沒有辦法,中醫有辦法”等對中醫絕對性論斷,不符合中醫藥的發展。 他認為,中藥的確是我國具有自主 誤區三,傳統的新藥研發途徑過時了。 據秦伯益介紹,傳統的新藥研發途徑包括經驗積累、偶然機遇、藥物普篩、綜合篩選、天然物提取、定向合成、代謝研究、藥理機制研究、利用毒副作用、老藥新用等步驟。但是,他告訴記者,現在新藥研發的團隊都想“一口氣吃個胖娃娃”、“跨越發展”,這不符合發展規律。而且,隨著藥物研究學科的細分化,很多研究人員都沒有“蹲下去找靶點調研”,當然很多現象也見不到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