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內蒙古加強濕地保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3日 09:05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張巧平 出臺濕地管護條例 記者近日了解到,內蒙古自治區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內蒙古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條例》是內蒙古首部關于規范濕地資源保護、管理和利用活動的地方性法規,為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條例》具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結合內蒙古的實際,對濕地的種類進行劃分,明確調整范圍;二是確定了林業部門組織協調,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履行管理職能的濕地保護管理體制;三是對濕地資源調查和濕地保護規劃編制制作了具體規定,并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用于濕地保護的資金投入;四是重點對濕地資源的保護、管理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包括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的建立,濕地環境和濕地生態功能的保護、監測,利用濕地資源環境的影響評價,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等規定;五是規定了對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的法律責任。 其中,《條例》規定在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上,因保護濕地使濕地資源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政府應當給予補償,對其生產生活做出妥善安排,從經濟上和政策上給予扶持。 截至目前,記者了解到內蒙古額爾古納市已經啟動了中俄邊境額爾古納河濕地生態保護項目,并且運行情況良好。該項目今年的工作重點是在額爾古納河上、中、下游分別選擇鳥類遷徙考察點開展社會調查,并且對鳥類考察和社會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總結。 專家指出,加強這一區域的生態考察和保護,對于維護中、俄兩國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還得到了英國動植物保護基金會的資助,主要由一些中國大學生志愿者實施。 濕地保護刻不容緩 今年以來,我國南方部分省份遭遇水災,加上太湖湖水藍藻泛濫、部分地區飲用水危機、持續干旱……這些“水”字頭的自然生態災害頻頻亮出紅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關于水的災害越來越多、越來越怪、越來越難以控制?人類有沒有辦法治標治本?一些嚴肅認真的科學家們開出了方子,其中一味就是“加強保護濕地資源”。 專家指出,保護濕地、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必然有利于改變局地氣候,更有利于避免水災害和緩解水危害。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濕地的重要性。 濕地的定義有多種,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濕地是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 濕地為魚類、眾多鳥類和兩棲類動物提供了棲息場所,對于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持生物多樣性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稱為“地球之腎”。環境和生物科學家向人們強調,濕地生物的吸收分解是最基本、成本最低的水凈化過程,地球上污水的自然過濾最后要靠濕地完成。 濕地生態系統也是一個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濕地現狀卻讓人深深擔憂。在世界范圍內,濕地的面積正在高速縮減,消失的根源是人類的工農業活動、水利建設活動和其他發展活動。據科學家們估計,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濕地面積已經縮減了50%。在1971年伊朗簽署的全球性政府間濕地保護公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已經有三十幾年了,但實際上條約的約束力和作用在全球范圍內是相當有限的。 以記者非常熟悉的內蒙古烏蘭察布白音查干地區為例,十年前這里曾有著大大小小的“海子”(草原湖)幾十個,圍繞著海子分布的是典型的濕地區域;各種水鳥尋食棲息,甚至可以見到天鵝;地域氣候溫潤,地下水充足;該地區群眾打很淺的井就能出水,水質清澈甘甜。十年來由于人們的地盤擴張,企業增多,地方政府機構財政有限疏于保護,海子就剩下有數的幾個,水鳥不見了,空氣變得干燥,人們打深井有時也不見水,水質變壞,人們只能喝自來水了。 因此,有專家呼吁:加強濕地保護刻不容緩。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