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甘肅省以工代賑異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見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 07:48 經濟參考報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甘肅省從2001年起開始組織實施“異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六年間,國家共投入異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專項資金9.1億元,對甘肅省12個市(州)73個縣(市、區)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20.8萬人實施了異地扶貧搬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搬遷群眾基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異地搬遷:啃下最難啃的扶貧“硬骨頭” 王仲梅是甘肅省靖遠縣劉川鄉來窯村米梁社的一位普通移民,在2005年從這個縣若笠鄉中塬村山后社搬遷過來之前,由于中塬村地處深山溝里,干旱少雨,不要說莊稼沒有收成,就連吃水都成問題,從20公里外的地方拉水吃,每年光運費就得300元,連續多年干旱,她家生活十分困難。來窯村一位村干部說,王仲梅當年搬遷過來的時候,全部家當一輛三輪車就裝下了。 在上世紀之末,甘肅作為全國扶貧的主戰場,像王仲梅這樣的貧困人口還有756萬人,這些貧困人口中的大多數,都居住在深山老林、旱塬荒灘,有些地方甚至不具備基本的生存條件。囿于惡劣的自然條件、脆弱的生態環境,解決這部分群眾的溫飽問題,可以說是扶貧開發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甘肅省發改委以工代賑辦公室副主任楊澍說,為了讓貧困農民能過上好日子,除了送錢、送糧外,甘肅省曾投入巨額扶貧資金,在靖遠等縣的一些山區修山路、架電線、建水窖、上馬小流域治理等工程。但在付出九牛二虎之力后,一方水土仍然難養一方人。 “生活在石山區、深山區、極度干旱區的貧困人口,該送錢物的都送了,該想的辦法都想了,可還是年年扶貧年年貧”,楊澍說,“山里人靠山吃山的行為,又加劇了生存環境惡化趨勢,使山區群眾的生活陷入了山越‘靠’越貧、人越吃越窮的惡性循環之中,難以根除的貧困,使大山不堪重負,農民致富無望。” 記者了解到,從2001年起,甘肅省委、省政府決定啃下扶貧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在國家發改委的大力支持下,開始了以工代賑異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的探索。 政府主導:移得來 扶上馬 送一程 “窮家難舍,故土難離”的觀念,使得遷移地區一部分群眾對遠走他鄉猶豫不決。有的想遷移,卻受困于經濟條件而無法挪足。況且醫療上學等這些生活上的后顧之憂,就像大山一樣橫亙在貧困農民的心頭。 據了解,為了幫助移民實現順利搬遷,甘肅省政府專門制定了《甘肅省異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管理辦法(試行)》,決定對搬遷群眾按人均3500元至500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同時,對搬遷群眾在土地政策、稅費政策及戶籍政策等方面給予了大力的傾斜扶持。 近年來,從隴中到隴南,從河東到河西,甘肅各地依托試點工程資金,積極利用退耕還林、教育、衛生等資金,在管理渠道不亂、資金性質不變的前提下,“打組合拳”,大量的移民開始搬離故土,走進他們曾經陌生的地方。 會寧縣河畔鎮兩迎水村汶家坪移民新村在建設前是山大溝深、一片黃土荒灘,2005年開始進行改造修建以來,現在的鄉鎮已經基本成型。記者來到汶家坪新村北二社汶坪西社的李景乾家里,李景乾剛從地里勞作回來,他告訴記者,政府不但幫助他們搬遷出來,還“扶上馬,送一程”。李景乾所說的“扶上馬,送一程”就是當地政府在移民遷入以后,千方百計組織移民勞務輸出以增加收入。李景乾和他的兒子被會寧縣勞務輸出機構輸送到外地打工,一年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 會寧縣河畔鎮勞務輸出工作站站長史宏國告訴記者,他們積極組織農民外出打工,并且與一些大型建筑公司聯系,鼓勵他們多為當地的農民解決打工問題,讓農民打工放心,也讓用工單位安心用工。在甘肅,政府的幫助讓移民吃上了“定心丸”,移民在政府的指導下開始安心生產,并逐步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貧困移民:搬得出 穩得住 能致富 移民居有屋,耕有田,這只是對移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政府組織勞務輸出,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才能夠幫助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如何讓移民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方式,讓他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有一個更好的將來,成為甘肅省各地在“異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 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黨委書記盧兆賓介紹說,2004年5月,定西市對南川村四社、十社、小岔口村九社共191戶802人采取整社搬遷集中安置的辦法,安置在安定區魯家溝鎮移民示范點。記者在該移民定居點看到,現在的村民絕大多數已經脫貧。統一修建的房屋寬敞明亮,移民小區已成為當地農村最好的居所。移民點里道路平坦,村委會、學校、衛生所、水電設施一應俱全。 盧兆賓告訴記者,鎮政府在幫助移民建房之時,就要求前后院分開,在前院開店鋪,后院發展養殖業,養羊養兔子,縣扶貧辦還給每戶補助1000多塊錢,幫助移民建沼氣池,既干凈衛生又省事。 在魯家溝鎮移民崔明家里,記者看到崔明已經建成了一棟二層小樓,家里窗明幾凈,房前屋后種上了樹木,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崔明告訴記者,現在他家發展養兔業,養了1000多只獺兔,一只獺兔肉能夠賣10元錢,皮子賣30多元錢,僅養獺兔一項,他每年就有20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記者在甘肅省靖遠、景泰、會寧、定西等地的移民異地搬遷示范點采訪時看到,有些移民點已經修建成型,有些還在建設之中,而搬遷進新居的農戶已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已建成的移民點的行路難、吃水難、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難題也都逐一解決。 甘肅省發改委副主任常振國說:“多年來,甘肅通過異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在組織領導、搬遷方式、安置模式、項目管理、后續發展等方面不斷總結經驗,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但目前甘肅省異地扶貧搬遷的任務仍十分繁重。”他說,甘肅全省還有82萬貧困群眾生活在自然條件特別嚴酷的石山區、深山區、高寒陰濕地區、林緣區和極端干旱山區等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需要實施異地扶貧搬遷。 常振國說:“以工代賑異地扶貧搬遷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貧困人口脫貧和發展問題,國家應該擴大試點規模,并且在時機成熟之后在貧困地區加以推廣。”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