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稻田大量“雙改單” “隱性拋荒”為哪般?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 07:33 經濟參考報
從取消農業稅到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激勵下,數億農民從中直接受惠。然而,記者最近在湖南省主產糧區采訪時卻發現,隨著種糧成本的再次上升,許多農民開始將原本種植雙季稻改為種植單季稻!半p改單”的大量出現,使許多主產糧區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呈現大幅下降趨勢,一些業內人士對此深表憂心。 位于洞庭湖糧食主產區的益陽市赫山區蘭溪米市是全國十大米市之一,號稱“湖南糧食市場晴雨表”。往年每到7月至8月,這里總是一片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絡繹不絕的運糧車輛將窄窄的馬路堵得水泄不通。然而今年的蘭溪米市在進入收購季節后,卻一反常態,顯得門庭冷落,沿街林立的米廠很少見到農民送糧,工作人員悠閑地嗑著瓜子,還有一些米廠干脆大門緊閉。 一位姓劉的米廠老板告訴記者,自從早稻開秤收購以后,蘭溪米商的收購價格一路上揚,現已在每百斤78元以上,遠遠高于國家規定的最低收購價,可農民還是不愿交糧!稗r民說現在賣一百斤谷還當不了五斤肉,他們堅持認為價格還會漲。”這位米商無奈地說。 在同心大米廠外,赫山區的糧經紀任國仁剛剛從鄉下收了一車糧過來。在蘭溪米市周邊四五個縣,像任國仁這樣走村入戶收糧的糧經紀數以千計。任國仁告訴記者,自己正打算不搞了,現在到農民手中收糧的價格已漲到七十六七塊錢,貼上運費,糧經紀幾乎沒有一點賺頭。據湖南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甘林介紹,今年湖南早稻收購出現多年罕見的收購萎縮。同期收購量僅為去年的1/3左右,收購高峰遲遲沒有出現。 收購量的大幅萎縮一方面緣于農民糧價上升、農民待價而沽;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早稻播種面積的銳減。 瀏陽市是全國商品糧生產重點縣(市)之一,糧食面積和產量一直居湖南省前列。但據瀏陽市農業局2006年對全市糧食生產狀況的一次摸底調查顯示,全市水稻種植面積已從1998年的143.9萬畝下滑到了2006年的99.6萬畝。糧食種植面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季節性拋荒,即農民將雙季稻改為單季稻。 瀏陽市農業局副局長李應忠認為,“雙改單”后從表面上看農民的田地并沒有拋荒,但實際上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下滑,后果十分嚴重。據湖南省糧食局的初步統計,湖南省今年早稻播種面積約為2250萬畝,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30多萬畝。“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如果農民大量雙改單的話,有可能導致湖南糧食產量出現大幅下降!币晃徊辉敢馔嘎缎彰臉I內人士說。 成本上升效益下滑“隱性拋荒”是農民無奈選擇 據記者調查了解,湖南農民“雙改單”其實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以瀏陽市為例,2004年稻田季節性拋荒面積為17.8萬畝,但2006年擴大至20.4萬畝。進入2007年后,“雙改單”趨勢更加突出。李應忠告訴記者,2007年瀏陽市上報的早稻面積為23萬畝,但實際早稻播種面積遠遠小于這一數字。根據農業部門的抽樣統計數字,2007年瀏陽市早稻播種面積只有15萬畝左右。 在國家對種糧農民不斷出臺“利好”政策的前提下,湖南農村為何大量“雙改單”?桃江縣種糧大戶王德輝告訴記者,隨著種糧物化成本上升和農村工價上漲,農民選擇“雙改單”實際上很無奈。 王德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水稻主產區每畝雙季物化成本(包括農藥、化肥、種子等)為240元,工價在470元至480元之間,租金70元,運輸費30元,總成本共計820元。雙季稻實際產量為1300斤左右,按照目前稻谷收購均價計算,每畝只有200元的毛利,減去管理費用與工資每畝40多元,每畝實際效益只有100多元。而如果種植單季,每畝物化成本為120元,工價230元,租金70元,運輸費15元,工資20元;產量最低800斤,按單季稻均價85元計算,每畝平均可賺280元。 “雙改單”大量出現的另一個原因是農村勞動力的短缺和農村工價的迅猛上漲。據記者在湖南長沙周邊地區調查,目前在農村請一個短工,每天的工價已在60元以上,雇主還要管兩頓飯,請一包煙;而且這些臨時性的短工是越到農忙季節越難請到。 桃江縣農業局副局長劉燦勛認為,與種糧比較效益日益下滑相比,由于工價上升,外出務工對于農民來說效益與在家種糧相比,不可同日而語!艾F在即使在城里當保姆、撿垃圾也比在家種田要好得多!眲N勛認為,目前之所以仍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在家種植一季糧食,并非因為種糧有利可圖,而是由于年齡大了無法外出務工,更多的是出于多年來種糧習慣以及“保口糧”的想法,并非出于成本收效考慮。 種糧補貼變成“普惠制”農民積極性難調動 針對湖南農村大量出現的“隱性拋荒”現象,一些基層干部認為,從免征農業稅和到對種糧農民實施補貼,這些惠農政策在出臺之初確實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而隨著近幾年農資價格和農村工價上漲,種糧效益下降,政策激勵作用不斷消減。 導致政策激勵效應減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對種糧農民的補貼變成了“普惠制”。李應忠說,現在中央對農民的各種補貼加在一起,每畝達到了60多元,支持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在具體操作中,補貼實際上是給了土地承包者而非種糧者,不管你耕種還是拋荒,補貼人人有份。農民雖然得了實惠,但對于提高種糧積極性的幫助不大。不久前瀏陽市農業局對全市4000戶農戶進行的抽樣調查中,竟然有60%的農戶對中央要不要發放種糧補貼的回答是“無所謂”。此外,按照目前的糧食補貼政策,種植雙季稻所得的補貼僅比種單季稻多兩元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是農民不愿種植雙季稻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種糧效益下滑的大背景下,農民的種糧心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記者在桃江縣、衡陽縣等糧食生產重點縣調查時了解到,目前有大批農戶紛紛將雙季稻改為單季稻,而且田間管理也不像以前那么精心,“種懶漢田”、“廣種薄收”在農村已不是個別現象。 劉燦勛反映,在桃江縣桃花江、花果山、灰山港等鄉鎮,鄉鎮政府花錢育好了秧苗只要農民拿去插農民也不干。還有一些農民甚至罵送秧苗上門的干部,說“你們送苗上門,這不是害我嗎?” 衡陽縣西渡鎮黨委書記肖正才認為,造成農民種糧心態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種糧效益太低。由于近年來外出務工收入已取代務農收入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家種糧由傳統的農家“主業”變成了“副業”。那種靠售糧換取家庭生活費和子女學費的時代已一去不返,現在農民種糧主要是考慮自家的口糧問題。 “現在在農村種田的絕大部分是上世紀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青壯年勞力大都外出務工,在家務農被認為是沒出息的表現!币骊柺蟹N糧大戶協會理事長王德輝直言不諱地說,種糧農民在不久的將來即可能出現“斷層”,如果對此不給予足夠重視,當前豬、油價格飆升很有可能成為糧價猛漲的前奏,對于國家長遠的糧食安全而言,這絕非危言聳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