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國內零部件面臨滅頂之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6日 15:30 中國產經新聞
外資汽車零部件已經擁有3/4的中國市場占有率 本報記者 尹茗報道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被開發的程度不斷深入,處于其產業鏈上游的汽車零部件跨國集團均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跟著其原有的供應渠道,流進了中國市場。 據有關權威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已有70%來華開展業務,在中國大陸進行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外資企業超過1200家。2006年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銷售收入4035億元,其中,外資(控股或獨資)零部件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國產零部件僅占20%-25%。 自2005年4月《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實施以來,外資零部件企業在華投資的熱情陡然高漲。據統計,當年新簽約來華投資合作的外資零部件企業就達90余家,協議投資額達40億美元,為2004年的3.2倍。其中,不乏德爾福、日本電裝、住友、美國德納、法國法雷奧、日本富士通電子等零部件跨國巨頭。時隔兩年,這股熱潮依然未退。 汽車零部件行業越來越清晰的外資獨資傾向,以及外資對核心技術的牢牢掌控,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然而,今年以來,汽車零部件行業投資的相關數據,卻透露出外商投資策略的某些微妙變化。 棄獨資回歸合資 盛夏時節,德爾福在華兩家合資零部件廠的籌建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然而,就在去年上半年,德爾福在華設廠首選的模式還是獨資。 一組數據顯示,在依據企業銷售收入排名的“2005年度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中,外商獨資企業有20個之多。當年,投資零部件企業的外商68%選擇了獨資。2006年上半年,生產汽車零部件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額達到130億元,投資領域涉及發動機、底盤、變速箱、汽車電子元件等。其中,90%以上的新項目屬于獨資企業。 進入2007年,外資零部件企業的獨資傾向,卻悄然發生了變化。 1月16日,馬勒三環氣門驅動(湖北)有限公司在湖北麻城建立。馬勒持有該合資企業60%的股份,湖北三環氣門有限公司則持有其余的40%。1月19日,總投資1200萬美元的球通輪胎(青島)科技有限公司在青島出口加工區舉行了奠基儀式,該公司由美國Q Tires輪胎公司與中方合作伙伴共同成立。2月1日,由德國格特拉克集團公司與江鈴汽車集團合資組建的格特拉克(江西)傳動系統有限公司在南昌揭牌成立,雙方股份分別為66.7%和33.3%。 業內專業人士認為,兩年的經營實踐讓一些國際零部件企業明白了與本土合作伙伴合資的必要性。3月,美國伊頓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簽署協議,共同研發電氣、汽車機械等技術。國際零部件企業在研發方面尚需尋找本土合作伙伴,這一事件似乎印證了觀察人士的觀點。 用研發支撐制造 繼2005年在上海安亭建立了5萬平方米研發中心之后,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有限公司又于今年年初投資400萬美元在安亭建造了電檢測實驗室,測試和評估零部件性能,檢測產品在環境影響、物理性能等各方面的表現。該公司有關人士說,在此之前,要進行類似的測試需要把產品送到北美的測試中心,時間久、費用高,如今,位于安亭的研發中心具備了和北美測試中心相媲美的研發能力。 同樣把研發中心落戶安亭的還有德國舍弗勒集團。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蓋爾辛格表示,研發中心將向本土提供專業技術,并且促進亞洲和全球其他技術中心的雙邊交流。 業內人士認為,面對中國快速增長的汽車市場,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正在用一種迅速而又漸進的方式來推進自己的戰略構想,那就是:用細分的本土化經營方式來鞏固已有的絕對競爭優勢,包括在整車價格不斷下探的情況下,為不同整車廠商提供更多的零部件產品技術方案等。而這些方案的提出與實施,基本都依托于它們自己的研發中心。 “我們已開始為多家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提供設計解決方案和成套配件。”上海某外資研發中心一位人士的話,道出了外資零部件企業爭相在華建立研發中心的真實意圖——不僅為整車合資企業提供產品研發和技術服務,而且把觸角伸向了本土整車企業。而要快速進入中國配套市場,降低產品成本,必須實施本土化研發。如此一來,以往在成本上占有優勢的本土零部件企業,將面臨嚴峻挑戰。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