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外資并購取道隱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6日 09:04 保監會網站
即使《反壟斷法》通過,也難以阻止外資的曲線并購,外資并購的方式可能更加隱蔽和多樣化,比如聯合持股,以及通過國內企業間接持股等方式,甚至還可以通過成立諸多的中小公司進行化整為零的蠶食并購,進而繞過政府審批或法律限制。現在就有一些外資企業包括國際知名企業在國內的地方省市分頭注冊多個公司,這些公司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都是獨立法人,但在內部管理上,卻由外資總部進行操盤控制,并藉此一點點蠶食目標產業,直到有一天,當你發現的時候,它已經將目標企業基本吃掉。另外,在大型的外資并購方面,外資的政府公關能力很強,具有相應職權的政府部門能否抵擋誘惑,嚴格監管,也是一大挑戰。8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反壟斷法》規定,對外資并購境內企業或者以其他方式參與經營者集中,涉及國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規定進行經營者集中審查外,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國家安全審查。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深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企業并購已經成為很多企業實現總體擴張的重要方式。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擴張,外資大舉進入中國,而并購方式可以繞開東道國對外資的某些限制,減少投資風險,形成規模效益并獲取高額利潤,外商直接投資并購中國企業已成為外商對華投資的一種新趨勢。而發生在我國境內的外資并購份額亦日益擴大,能源生產、機械制造、食品消費品生產、商業、金融服務業成為外資并購的重要領域。一些跨國公司對中國一些重點企業實施并購,激起了業界關于外資并購是否會危及國家安全的爭論。與此同時,中國商務部反壟斷調查辦公室官員表示,反壟斷法對國內外企業的壟斷行為統一適用,并沒有專門針對外資并購的條款。截至8月底,商務部共受理審查380多件外資并購案。中國商務部反壟斷調查辦公室主任尚明表示,反壟斷法通過后,企業并購的反壟斷審查將擴大到所有類型的企業,其中包括國內企業并購,而申報標準、審查程序等內容,將根據反壟斷法的規定調整,建立更完善的企業集中控制制度。上交所報告:外資并購5大特點9月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出臺了題為《境外關于外資并購及行業準入的相關規則以及我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的報告(下稱《外資并購注意問題》或報告)。一年前的報告,選擇在《反壟斷法》獲得通過之后亮相,意味深長。報告顯示,當前的外資并購呈現5大特點。一是外資并購的規模不斷擴大。二是外資并購的行業范圍不斷擴大,但外資并購與我國的產業政策并不完全一致。目前外資并購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服務業,特別是信息產業、食品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批發、零售貿易業、金融保險等領域,與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基本一致。但與我國鼓勵外資并購的產業并不完全吻合,例如對農業的外資并購很少,而我國限制外資進入的一些行業,如金融保險、批發、零售、媒體、廣告等行業,外資參與的熱情很高。三是以跨國公司為主的戰略投資者在外資并購中占據主導地位,國外的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在中國并購的增長也非常迅速。四是外資并購的方式日益多樣化。外資對非上市公司的并購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增資并購,合資企業“獨資化”現象越來越普遍;二是直接收購股權和資產,特別是一些大的跨國公司和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以戰略投資者和財務投資者的身份收購高科技、金融等行業發展前景好的企業的股權,推動這些企業海外上市,上市后退出套現。五是外資并購的對象不斷擴大。從企業性質看,外資并購的對象一直以國有企業為主,在大量的國有企業退出過程中,外資是一個重要承接方;同時,民營企業中的有發展潛力的優勢企業一直是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并購的主要目標,特別是IT等高科技行業一直是并購的重點,近幾年來,一些傳統行業的龍頭企業,如好孩子、蘇泊爾等,也成了外資并購的目標。外資并購新的“障眼法”事實上,以高盛集團為代表的西方金融投資企業,早已經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他們以自己非凡的公關能力,收購了大量國有企業的股權。被收購的國有企業經過跨國金融公司包裝之后,紛紛到海外上市。一旦上市成功,跨國金融公司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換句話說,實行資本型并購,并購企業并不關心企業的經營內容,跨國金融投資公司只是借用國有企業的品牌和產品的銷售網絡,在海外推銷金融資本,并且通過證券市場等現代化的交易機構,將國有企業逐漸轉賣給其他企業,從中牟取巨額利潤。對于資本型并購,應當保持高度警惕,決不能任由海外金融資本介入中國的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牟取暴利。國內的專家學者之所以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瘋狂并購國有企業憂心忡忡,原因就在于,這種資本重組方式,并不能促進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改善。跨國金融投資公司只是利用中國國有企業的資產,從事金融交易活動。事實上,跨國金融投資公司不僅盯上了中國的生產型國有企業,而且瞄準了中國的金融機構,他們將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包裝重組之后,推薦到海外上市,利用證券市場,很快進行資產套現,而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則成了“犧牲品”。如果國內資本充裕,而且企業的服務對象主要在國內,那么,完全沒有必要吸引跨國公司進行資本并購。遼河油田等幾個重要的石油公司海外上市之后,并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這些公司的控股公司已經采取措施逐步回購上市公司的股權。這樣做既有經濟利益的考慮,同時也有國家經濟安全方面的需要。如果為了實現與國際接軌,不顧中國國情,盲目進行海外上市,或者將股權轉讓給海外企業,那么,不但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而且會給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帶來極大的隱患。與表面上憂心忡忡的態度形成對比的是,外資其實一直在積極尋找那些未被政策覆蓋的路徑。外資企業通常都有非常好的手段來規避現行法律或政策,他們追求實質,不重形式,打擦邊球,造成既成事實,通過這種方式與政府進行博弈。實際上,或借助代言人尋求政策或法律上的突破,或借助技術手段繞行法律雷區,外資并購的腳步從未真正放緩。與政策收緊同步的是,自從2003年開始并在2006年加重的外資并購潮,并購對象大都是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如銀行、證券、保險,公共產品部門以及機械、建材等行業龍頭,以及資源礦產部門等,而且很多都是市值較大的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控股集團公司。即使《反壟斷法》通過之后,也難以阻止外資的曲線并購,外資并購的方式可能更加隱蔽和多樣化,比如聯合持股,以及通過國內企業間接持股等方式,甚至還可以通過成立諸多的中小公司進行化整為零的蠶食并購,進而繞過政府審批或法律限制。現在就有一些外資企業包括國際知名企業在國內的地方省市分頭注冊多個公司,這些公司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都是獨立法人,但在內部管理上,卻由外資總部進行操盤控制,并藉此一點點蠶食目標產業,直到有一天,當你發現的時候,它已經將目標企業基本吃掉。而他們所選擇的目標產業,往往是新興的,附著巨額利潤的,在目前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共同修訂、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顯示的經濟安全方面重要性不高,在未來卻存在巨大發展空間的行業。而且,這樣的做法即使被最終發現,所受到的懲罰也顯得過于輕微。另外,如果沒有被發現,外資可以一直做隱形控制人。當然,如果被發現或不得以浮出水面時,按照目前《反壟斷法》草案的規定,它也只受經營者集中與市場支配地位的限制。然而,我國《反壟斷法》的立法取向并不禁止取得市場支配地位,只是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方面,即使需要處罰,外資面對的法律境況與中資企業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外資企業有更強的承受處罰的能力。即使是上千萬的罰款,相比美國的同類規定,也不過是九牛一毛。這樣看來,無論是前置審查,還是后面的處罰,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都不足以擋住外資“曲線并購”的步伐。另外,在大型的外資并購方面,外資的政府公關能力很強,具有相應職權的政府部門能否抵擋誘惑,嚴格監管,也是一大挑戰。[][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