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遭遇困境后 “中國制造”尋求新出海口(3)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5日 16:23 中國新聞網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柴海濤在“誠信企業家大會”上表示,中國將建立50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以應對日益擴大的貿易摩擦,實施外貿轉型。 政府主導“集體出海” “政府的保駕護航,表明國家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力支持,今后將會有大量企業在政策的引導下去境外建經貿合作區、到境外園區投資建廠。”專門從事外經貿政策研究的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馬宇,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經營模式最早是由企業首創,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境外經貿合作區由民營企業開始推動,可卻一直未形成規模。 早在2005年年底,商務部就提出了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對外投資舉措,而這項工作在2006年初得到了確定。一位商務部官員說,當時,商務部內部工作會上提出了商務領域的12項重點工作,其中一項就是在境外建立經濟貿易合作區。 2006年6月,商務部開始實施有關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計劃,鼓勵企業“走出國門”。此時,正是中國的對外貿易摩擦頻發之時,因此,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成了商務部2006年啟動的一項重點工作:商務部正式啟動了扶助對象的申報和評標工作,同時,確定政府將出面,根據投資環境、市場容量及貿易安排等,選定一些國家,與東道國政府商談,努力為企業爭取當地優惠政策。 商務部的積極推動,標志著園區建設由企業行為向國家意志轉化,中國制造業由此拉開了于全球范圍進行產業轉移的序幕。 “與之前企業‘單打獨斗’在境外成立公司相比,‘集體出海’由于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配套,所以成本相對較低;而且當地政府給予的支持也會更多。”帶領溫州企業集體“走出去”的夏林紅說。 目前,政府已率先動用“政府攻關”在俄羅斯、贊比亞、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國設立了境外經貿合作區。 加工貿易的新“出口” “第一批參加商務部境外經貿合作區投標的61家企業中,中標的只有8家,其中6家獲得驗收,溫州民企占了2家。”夏林紅告訴本刊記者。但獲得驗收的6家中,正式掛牌的目前卻只有海爾巴基斯坦園區和中國有色金屬集團贊比亞園區。 據悉,申報園區建設的企業想要獲得商務部的財政資金和貸款支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經過嚴格的考評。比如未來招標項目質量的審核、評估工作將由商務部聘請的幾個專家組完成,分別就投資環境和產業發展來考評。 而通過建立園區,商務部希望國內生產能力較大、競爭優勢較強的行業,如紡織、服裝、鞋帽、箱包、家電、建材、冶金、塑料、有色、石化、醫藥及農副產品加工等逐步“走出去”,進入境外經貿合作區。這些大都是出口比重大、易受貿易摩擦影響或國內市場基本飽和的產業。 這些企業進入對外經貿合作區后,所獲取的“實惠”是可以計算的。比如,康奈的做法是將半成品的鞋子運入園區完成最后組裝(以正規通關計算,一雙半成品鞋出口關稅為5%,而成品鞋的關稅則達到了15%),這樣就可以標著“俄羅斯制造”銷往購買力極強的俄羅斯以至歐盟市場,根本不需要擔心“灰色清關”以及貿易壁壘問題。關稅最起碼減少70%,而入園其他各企業平均關稅要減少50%。 “目前合作區已有國內6家企業入駐,包括四家鞋企、一家木材加工廠和一個家具廠。預計到明年入區企業將達到20家。”康奈集團副總裁鄭萊莉表示。 據悉,第二批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投標申報工作,正在商務部的主導下進行,這種“集群式”的“出海”策略,無疑將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口”。 [上一頁]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