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輸出通脹”是個世界錯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 11:24 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輸出通脹”是個世界錯覺 中國早已不僅僅輸出低技術商品,高技術含量商品在出口中的份額在上升 時評 特約評論員 陳永杰 最近美國幾份大報均報道了近年來中國沿海地區工資水平上漲的問題,例如《基督教科學箴言報》8月30日的有關報道指出,中國沿海地區工資水平的上漲已使一些工廠被迫遷入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的內陸省份。報道因此質疑一些專門出口低技術含量產品的行業的發展前景,理由是他們一直依賴的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已無法持續。類似地,《約紐時報》8月29日的相關報道認為,正是從中國進口的大量廉價商品迫使美國本土廠商不敢哄抬物價,一但中國商品的價格因工資水平的提高而上升,或將影響美國的通脹。其言下之意相當明確:中國會否向美國輸出通脹?在近期美國等經濟體借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對于“中國制造”多多責難之際,無疑又令人思考這是否又是貿易保護主義在作祟。 近年來中國工人,包括農民工的工資水平顯著上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2年到2006年期間,我國的工資水平以年均13.5%的速度上升,已從2002年的月人均1035元上升到去年的1750元。勞動部近期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當珠三角的民工月薪為1300元,內陸省份的數字已達1100元,使離鄉打工的機會成本大大增加。因此,沿海地區出現的民工荒現象并不表示中國廉價勞動力近乎無限供給的年代已經過去。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過去五年中西部地區創造了1100萬個職位,是這一趨勢的最佳佐證。 沿海地區農民工供應減少致使勞動力成本上升,無疑對以出口為主的制造業造成影響。勞動部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珠三角工廠無法招夠工人,缺口達25%。所以,倘若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待這一變化,這說明了中西部,尤其是農民工階層分享了經濟發展的成果,并不是件壞事。 回到有否向美國輸出通脹的問題上,根據美國政府的數字,從2004年開始一直在低位徘徊的中國輸美商品價格在今年2月到7月期間上升了1.2%,其中7月升幅最明顯,達0.4%。但這一升幅的主要原因并非中國工資水平上升造成的,而是美國一直要求的人民幣升值所致。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的研究報告指出,從中國進口的成衣價格在2007年上半年上升了4%,與同期的人民幣漲幅相若。美國要求中國調整人民幣幣值,早有學者指出這將沖擊美國的通脹。人民幣從2005年7月至今上升了約9%,加上美元疲弱,現在美國自食“惡果”,可謂求仁得仁。 如上所述,中國并未真的出現廉價勞動力枯竭的情況,中國的勞工市場現時最主要矛盾反映在高端人才的供應跟不上經濟發展需求之上。的確,根據數字,中國工資水平顯著上升,但不少研究顯示,中國制造業的生產力上升速度要更比工資水平的漲幅為高,單位成本因此仍在相對下降。此外,中國早已不再僅僅輸出低技術商品,技術含量較高的商品在出口貿易中的份額在不斷上升,這也給世界造成了一個錯覺,以為中國在“哄抬”價格。 國際貿易的常識是,即使中國的出口價格開始上升,只要中國商品的總體價格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同時在美國市場上占有的份額繼續增大,只會有助于壓抑而并非加劇美國的通脹。因此,對于擔憂通脹加劇的美國人而言,真正應該關注的并不是中國的工資水平或其對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影響,而是美國政府和國會越來越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使美國人越來越難以享用來自中國的大量廉價商品。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