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長治農民得病心不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 08:56 中國經濟時報
合作醫療解決看病貴城市醫院下鄉解決看病難 ■長治的“共和”路線之二■本報記者張鮮堂張帆 藥澤蓉是長治市婦幼保健院的婦保科主任,不過,她說自己現在更像是個“赤腳醫生”。 每天早上她6點以前就得把家里的事情安頓好,然后坐一個小時的長途車趕到屯留縣上村鎮衛生院上班。 如今的藥澤蓉是這家衛生院的業務副院長,而她所在的長治市婦幼保健院是這個衛生院的托管醫院。 2003年長治市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到今年2月,全市13個縣、市、區已全面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面達到100%,參合農民209萬人,參合率達到87.5%。 在郭海亮書記看來,要讓農民真正受益,沒有好的醫療機構,僅有農村合作醫療是不夠的,因此“建立新型醫療資源配置體系,解決農民看病難;建立新型合作醫療互助體系,解決農民看病貴”成為本屆市委、政府的“詩外功夫”。 在市長杜善學看來,農村看病貴是個錢的問題,看病難是病人和大夫見面難,即找不見大夫、找不見好大夫的問題。能不能讓城里醫生下鄉呢?杜市長專門組織了與市里醫院院長、主治醫生們的座談,專家們說,下鄉可以,車票給報銷嗎?市長說你是專家,不要說車票,我給你們買車,專家們都不敢相信。又說我們下去總該多收入一些吧,市長當場表態,下鄉收入福利不減,政府還要再給補貼。于是又有人“得寸進尺”,“那我們孩子的工作能不能給安排一下?”市長說:老兄,這個我市長就沒權了,已經不搞計劃經濟那套了。大家哈哈一樂,而城市醫生下鄉也就在這場富有人情味的討論中,變成了一項誰都接受、誰都滿意的制度。 城市醫院托管鄉鎮衛生院 托管鄉鎮衛生院是長治市的一個創舉。2005年8月,藥澤蓉通過全院競聘來到了上村鎮。和她一起來的,還有同科室的兩個女孩。 她回憶說,剛來時新的上村鎮衛生院還沒完全竣工,房子潮不說,冬天連取暖用的煤都沒有,而醫療器械更是缺乏。婦幼醫院給了很大幫助,拉了兩車煤來,連紫外線消毒燈、住院病床、被褥都給備置齊了。 衛生院院長閻斌告訴記者,當時的鎮衛生院幾乎沒有什么病人,門診量一天也就五六個人,住院病人一個沒有——因為沒那個能力。 2003年,長治市出臺政策鼓勵醫務人員領辦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鼓勵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醫務人員包括離退休人員,采取個人領辦和個人合伙領辦兩種形式,領辦鄉鎮衛生院;鼓勵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醫務人員領辦村衛生所。對一些原本沒有衛生所的小村、窮村,市里也專門出臺政策,只要有人愿意領辦,村里負責給房,市財政給補貼,掙的錢全部歸個人。目前,全市已有107名醫務人員領辦了14所鄉鎮衛生院、65個村衛生所,今年就能實現全覆蓋。 在另一個衛生院當醫生的閻斌就是這個時候領辦了上村鎮衛生院的。但2003年到2005年,那是他感覺最慘淡經營的時候,一年下來,收入才6萬元,收支不平衡,自己還貼了不少錢。當時他也想過找市里的醫院支持,但人家都覺得是個賠錢的活兒,不愿意干。 這兩年情況就不一樣了。先是市政府給衛生院添置了10萬元的設備,后來又花5萬元對衛生院進行了危房改造。接著就是全面啟動城市醫療機構支援農村衛生工作。 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托管鄉鎮衛生院。方式是市、縣醫療機構受所屬衛生局委托,組織衛生技術人員管理鄉鎮衛生院的醫療工作,時間不少于三年,要選派一名衛生技術人員擔任鄉鎮衛生院主管業務的副院長。而其主要任務是完成被托管衛生院的基本醫療任務,建立管理制度,培訓技術骨干,支援醫療設備等。而最終的考核指標是,三年托管期后,要使被托管衛生院達到一級乙等或一級甲等標準。 為了吸引醫院的優秀人才下鄉,市財政每月給擔任主管業務的副院長補助1200元,其他人員800元。而且將下鄉與職稱評定等掛鉤。 目前,全市已選派156名醫務人員,托管了52個基礎設施差、人員素質低、服務功能弱的鄉鎮衛生院基本醫療工作,投入資金46萬元,支援醫療設備價值達到560萬元。 藥澤蓉是婦產科的業務能手,她來之前,上村鎮的婦女要生產,要么得跑到長治市里去,要么就在家里接生。去市里大醫院,最少得1000元,而且合作醫療只能報銷35%,這還不算家人的食宿和交通費;在家里生產,不安全不說,市里還有個新規定,那就是只要到醫院生就定額給200-300元的補助,如果不去醫院生這個補助就沒有了。 藥澤蓉來了以后,在衛生院就能生孩子,還是專家水平的治療待遇,順產只需要300元的費用,合作醫療報銷比例還高,再加上市里補貼的,基本上不花錢就能生個孩子,而且家人消消停停在家里做好飯送過來,產婦吃的時候都還是熱乎乎的。 去年,上村鎮衛生院總共接生82個孩子,今年前半年就接生40多個,覆蓋了20多個村子的二三萬人口。 產科還帶動了內科、外科、兒科等科室的業務。在衛生院伺候女兒、媳婦的老人,自己也就順道檢查一下身體;生了孩子,小孩有什么問題也在這里就醫。老百姓們對城里來的專家很信服,沒事就來聊天,送點菜什么的,藥澤蓉他們要回長治時騎摩托的村民都會主動把他們捎到車站。 讓閻斌高興的是,藥澤蓉她們來后的頭一年,衛生院的收入增長了56%,2006年收入達32萬元,增長了36%,他預計今年還會增長30%到40%。以前職工只能發60%的基本工資,現在最高時工資能領800多元。 城鄉醫療資源統籌 一開始有人擔心,鄉鎮衛生院搞好了,會不會搶城里醫院的生意,但藥澤蓉們的實踐說明這構不成問題。她說,醫院與衛生院更多是一個互補的關系。像她們就時常碰到這樣的問題:產婦大出血,衛生院不能做急診手術,就馬上打120送到自己的醫院去,或者病人在衛生院就診,發現疑難病癥,也推薦到大醫院去看。而且病人還可以選擇在醫院治病,回衛生院保養。像生了孩子,如果孩子有問題就送到醫院去,而大人留在衛生院就可以。拿她所在的長治婦幼醫院來說,醫院的知名度、美譽度都提高了,醫院的病源不但沒受影響,還增加了。 屯留縣余吾鎮中心衛生院很有歷史了,其前身是解放戰爭時的上黨戰役前線包扎所,后來改成民兵醫院延續至今。 去年12月,長治清華機械廠職工醫院托管了它。一開始清華醫院也是固定了三個人,后來感覺面有點窄,于是實行全院各科室輪流制。每周派內、外、婦科三個主治醫生和一個護士長,周一至周五24小時值班,周五換班,同時周一、周五再來兩個中醫科專家和婦科專家,其他輔助科室則隨叫隨到。 衛生院院長李文喜告訴記者,以前,中心衛生院一天就診量也就二三十人,現在一天就100多人,周一、周五專家來,更是人滿為患。10張病床也總是住得滿滿的。醫院的收入今年上半年同比翻了一番。 清華醫院雖說是職工醫院,但設備比市里很多大醫院都先進,而收費卻要低得多。但以前,老百姓要么不知道,要么覺得職工醫院不對外,很少去看病。而今年已經轉過去的病人就有100多人,醫院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 在衛生院任業務副院長的崔連水告訴記者,我們清華醫院全員調動起來下鄉,院長也下來看病,還一周查一次崗,相當于開了個分院。 為了進一步理順大病與小病以及各種醫療資源之間的關系,長治市將鄉鎮衛生院住院費用報銷起付線降低至50-100元;縣級醫療機構降低至200-300元;縣級以上為300-500元,封頂線則提高到3萬元,并且將鄉鎮衛生院住院報銷比例由50%提高至60%-80%,將縣級以上住院報銷比例適當降低。 不光是看病,托管醫院的業務能手還負責培訓鄉鎮醫生,像藥澤蓉就給衛生院帶出來兩個能手,等她們撤了,這兩個人也能獨立運作。而清華醫院也很大程度提升了余吾鎮中心衛生院婦科、內二科、外科的水平,崔連水說,起碼心電圖、B超的診斷準確度大大提高了。 所有這些政策、這些人的努力都是為了一個:讓農民足不出鄉就能享受到城市專家的醫療服務和農村低廉的收費。 除了托管醫院,相關的配套辦法還有:下鄉巡回醫療。市縣兩級醫療機構采取分組輪換的方式組建了51支下鄉巡回醫療隊,進村入戶開展醫療巡診。市財政對下鄉巡回醫療的醫護人員,每天補助20元。2006年巡回醫療共診治病人2.8萬人次,實施手術280臺次,舉辦健康講座800余次,受益群眾達到50萬人。 專家定期坐診。市縣兩級醫療機構共組建起51個定期坐診專家組,每周在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固定坐診兩天,在坐診醫院公布專家特長,專家承擔疑難雜癥的診療、技術指導和臨床教學。對定期坐診的專家,按不同職稱,每天分別給予50至80元的補助。 為方便專家下鄉,市財政投資365萬元為每個專家組各配備了1輛衛生支農專用車,每年為每輛車支付1萬元運行經費。2006年共診治病人3.1萬人次,做手術300臺次。 村里有了健康員 長治有3472個行政村,每個村都有一個農民健康員,他們都是從現任的鄉村醫生中選聘的。他們的工作職責有三項:一是負責各類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收集、及時報告和應急處理,農村疾病預防以及農民常見病、多發病的初級診治;二是負責以戶為單位建立農民健康檔案;三是負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礎性的管理工作。目前,農民健康員已成為長治農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110”和公共衛生防治工作的主力軍,完善和鞏固了縣、鄉、村三級預防保健網網底。為此市縣兩級財政每年安排125萬元,給每人安裝了一部電話,每人每月給予30元補助,今年又提高到50元。 衛生所與衛生院是直接面向廣大農民的醫療窗口,這個窗口的形象關系著農民能不能在家門口看病的問題。為此,全市農村衛生所展開了“三創一建立”活動。在全市范圍內嚴格按照甲級衛生所標準,采取縣直單位幫扶、政府以獎代補、企業資助、個人籌資等辦法,開展了農村甲級衛生所創建活動。 潞城市陳艷雁原是山西水泥廠職工醫院的一名女醫生,政府鼓勵領辦衛生所的政策一公布,這位城里姑娘就來到潞華辦事處的東賈村,領辦了一個衛生所。由于技術好服務好,找她看病的患者越來越多,她一個人忙不過來,就把退休在家的母親——一位老護士長也叫來幫忙。老百姓把她們的診所稱為“母女診所”,這母女倆不僅看病還把村里的文體活動也捎帶著抓了起來。目前全市每個行政村都建立了定點衛生所,其中,甲級衛生所1650個,占到農村衛生所總數的近一半。與此同時,鄉鎮衛生院進行了“三改一建設”工程。采取市配設備、縣改危房、鄉衛生院搞美化的辦法。目前,市財政已連續三年投資1270萬元,為達標的142所鄉鎮衛生院每家配備了價值10萬元的醫療設備。 市財政還投入291萬元,為各縣市區配備了農村流動醫院專用車,各縣市區為專用車配備了常用醫療設備,縣級醫療機構為流動醫院配備了醫務人員。這些被叫做“長治市流動醫院專用車”的車輛上面,配備有各種設備,“完全就是一個小醫院”,當地一位醫生說。目前,13所流動醫院常年在農村開展醫療服務,為農民就近看病提供了方便。 長治還實行了農民免費健康體檢制度,設立了全市農民健康保健基金,由市財政每年投入282萬元,縣財政配套197萬元,為全市農民免費進行常規性健康體檢,并以戶為單位建立《農民家庭健康檔案》。健康體檢任務主要由鄉鎮衛生院承擔,三年為一周期,第一階段先對50歲以上中老年人實施體檢,第二階段對50歲以下的成年農民實施體檢,第三階段對兒童以及前階段漏檢人員實施體檢,每年參加體檢的農村居民數達到1/3以上。2005年至2006年,已完成兩個階段的體檢工作,體檢農民占全市農民總數的66.5%,建立農民家庭檔案75.9萬份,建檔率為100%。 北京一位專家要進行高血壓的一項研究,看過這些檔案后高興得不得了:這可省下我們做普查了,直接來長治的衛生院查檔案就行了。 郭海亮認為,在“三座大山”(即看病、上學、住房)里就醫是農民最大的一座山,只有搬掉這座山,農民才不至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今天的長治,農民看病從過去“小病去城里,大病看不起”變成了“大病敢去看,小病村中辦”。 大病有醫療保險,小病能不能也管起來。這個問題已進入長治決策者的視野。市里正在考慮搞一個類似義務教育的“義務保健”制度,即不住院的小病治療也能適度報銷。除了醫療,全市的公共衛生體系也在建立和完善中,每個村都配備了一個保潔員,負責全村的垃圾收集和處理。市、縣財政出錢給他們配了垃圾車,潞城市還實現了垃圾不落地。有保潔員的監督,農村百姓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很干凈。 城市漂亮,農村整潔,“國家衛生城市”的稱號是屬于整個長治城鄉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