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要有獨立的人格 更要有獨立的經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1日 22:36 華夏時報
周懷宗 在任何一個時代,知識分子要保持獨立的精神和人格,就必先要保持經濟的獨立;經濟上依附于別人,人格也必然會出現缺陷,就很難不為五斗米折腰。所以古往今來所有偉大的知識分子,都必然不是依附于別人而存在的,他們雖然也有貧富之分,但獨立卻是一樣的。 傳統文化環境的消失 從孔子開始,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整體上就沒有擺脫過受制于人的境地。在傳統社會里,知識分子想要“不為五斗米折腰”,想要保持特立獨行的人格,唯一的辦法,是披發入山,去做隱士,像陶潛去種菊花,像嚴子陵去釣魚,像嵇康去打鐵……都是這種選擇的典范。但是一旦做了隱士,知識分子就必需要放棄他的責任。張載說知識分子最大的責任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做了隱士,就無法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了,丟了這個大責任,保住小人格,其實是更大的失敗,這也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無奈。 而且,即便是做隱士,也是要有條件的,陶淵明做了隱士,也還有一畝三分自留地,有菊花可采,有童子可喚,有酒可喝,一日三餐不愁,最不濟的像柳永這樣的,也能在煙花巷里混個酒足飯飽。在現代社會里,這樣的條件早就不復存在,知識分子已經沒有了做隱士的可能,要安生立命,就得想別的辦法。 中產階層知識分子 不過,雖然現代社會使知識分子失去了做隱士的條件,但同時,也提供了足夠的謀生渠道,使知識分子有自食其力的機會。知識分子可以做任何相關的工作,寫文章有稿費,寫書有版稅,這些收入都能夠成為知識分子的生活來源。 在陳明遠的《何以為生:文化名人的經濟背景》這本書里,詳細分析了上個世紀十多位著名知識分子的經濟狀況,包括魯迅、康有為、胡適、張恨水、王國維、周作人、聞一多等等,這些20世紀最偉大的知識分子們,他們不同的經濟狀況,實際上也是他們不同命運的一個因素。 魯迅一生到底賺多少錢,按照陳明遠在《何以為生》這本書里的說法:包括工資、津貼、稿費、版稅及其他業余授課收入,魯迅一生的收入是119873.3圓以上,相當于今天的人民幣408萬元以上。這個數字大概和現在一個中產階層一生的收入差不多。這些收入保證了魯迅機器人般的作家生活,同時也使他在學術、人格上都能夠保持獨立的地位。也就是說,一個知識分子,在現代社會要保持精神上的獨立,最起碼也要有相當于中產階層的經濟能力才行。 經濟自立與人格自立 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一貫走“得君行道”的路線,不管是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都習慣依靠別人,并且,因為觀念的原因,傳統知識分子恥于談錢。不重視個人的經濟,導致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最終的整體失敗。 新的知識分子要避免這個失敗,就必須要在經濟上先自立,經濟自立了,人格才有可能自立。而沒有獨立的人格,知識分子最終只能變成別人的工具和附庸,更不用談什么“為生民立命”之類的了。這是現代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幾千年知識分子命運給我們的一個教訓。 《何以為生》這本書里關于上世紀那些知識分子經濟狀況的研究,最起碼能讓現在的知識分子明白,要保持人格和精神上的獨立,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是顯然不行的。說到底知識分子也是普通人,既然是社會人,那么一切通行法則都應該在他們身上得到體現。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