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余牧: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結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 11:15 中國產經新聞
文/本報評論員 余牧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和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已經寫進黨章和憲法之中。但是,馬克思主義只提供了一般的思想武器,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在各國的具體運用,必須與本國的實際相結合,才能提出解決本國實際問題的方案。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大體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深刻了解中國的國情;二是深刻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以便使馬克思主義深深扎根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中。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中國化的一個典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首先了解中國社會,中國經濟,中國階級狀況,在東方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進而奪取全國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道路。同時,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又同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分不開。毛澤東精通中國歷史、中國傳統哲學和傳統文化。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就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行,我們需要的是有中國內容、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因此,毛澤東主張,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予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例如作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要點: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就繼承、吸取了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實事求是”是中國古老的哲學傳統,毛澤東以此概括為黨的思想路線。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敬德保民”,孟子提出“民貴君輕”,荀子進一步提出“君舟民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等民本思想,都被毛澤東改造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路線”。至于“獨立自主”更與中國悠久的愛國傳統、自強不息的精神相關。此外,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治國理政等黨和國家的活動中,也常常吸取總結歷史經驗和歷史傳統。毛澤東在建國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講話中,就告誡共產黨人要吸取明末李自成失敗的教訓,建議大家讀讀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以保持不驕不躁的作風。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方略,同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典范。我們知道,社會和諧是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充分肯定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的未來社會是“和諧”的這一積極主張,明確指出只有到了共產主義才能真正達到人類和諧的最高境界。馬克思恩格斯界定未來共產主義和諧社會為“自由人的聯合體”。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二者屬于同一社會形態,說明追求社會和諧,一直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理想。同樣,“和諧”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應該理解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孔子強調“和為貴”,把“和”視為做人做事、治國理政的價值判斷標準。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既強調和合,又承認差異。老子在《道德經》中認為,萬事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面,陰陽相互作用構成“和”,“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可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煉吸收中國古代“貴和尚中”的傳統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理想為指導,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體系,確實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創新典范。 當前,我們在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仍然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仍然有賴于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同時,也要進一步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積極的有益的思想,古為今用,為建設和諧社會服務。這也是我們今天提倡研究傳統文化的宗旨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