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一家勞服企業的歷史“遺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 10:04 中國經濟時報
文化體制改革牽出陳年舊賬,特定時期產物如何應對現實法律語境—— ■本報記者張帆 太原市正在推進的文化體制改革,有可能影響到一家勞動服務企業的生死命運。一場國有資產流失還是集體資產保護的紛爭,正在太原市文化廣播電視集團(以下簡稱太原文廣集團)與太原市話劇團下屬的勞動服務企業正大文化藝術發展總公司(以下簡稱正大公司)之間展開。 在此過程中,如何清理文化事業單位資產的歷史舊賬;勞動服務企業,這一曾經承載過重要使命的特殊性質企業,在當前的法律法規語境下何去何從,這些問題均顯露端倪。 國有資產流失? 被視作太原市文化體制改革的實質性步驟,2006年12月23日,太原文廣集團成立,其集廣播電視、文藝演出、有線網絡、廣播電視報以及其他服務于一身,不僅擁有太原人民廣播電臺、太原電視臺、太原廣播電視報三大直屬媒體,更是將原太原市文化局下屬的太原市實驗晉劇院(實驗劇團、青年劇團)、歌舞團、豫劇團、話劇團、雜技團這五大傳統藝術院團納入麾下,從而實現了文化事業單位管辦分離的改革思路。 太原文廣集團副總裁王如東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按照市政府的授權,集團統一管理與經營上述單位的資產,確保其保值增值。但在清產核資過程中,太原市話劇團1994年的一次資產劃撥引起了他們的關注。 1994年3月5日,太原市話劇團出具市話文第9406號文件給太原市房地局,稱決定將太原市五一路143號(現228號)舞廳、餐廳、服務部房產無償劃撥給該團主管和主辦的太原市文化藝術發展總公司(即正大公司)。 王如東表示,對該文件,文廣集團有三方面的疑問:其一,該文件頒發于1994年3月5日,而就在此前一日,太原市國資局剛剛批復了市政府辦公廳將原市政禮堂(亦即青年俱樂部)五幢房屋產權無償移交市話劇團使用的報告。“頭一天給了市話劇團,第二天市話就給了正大公司,這個時間太過蹊蹺。” 其二,該9406號文件中稱,太原市文化藝術發展總公司是市話主管和主辦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企業。但從企業登記資料看,正大公司從來都只是集體企業。 其三,按照1990年太原市國資局《關于太原市事業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等的相關規定,事業行政單位處置資產必須履行報批手續,處置權歸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而該房產的劃撥并未經過國資部門的批準,話劇團沒有權利處置該資產。 基于此,王如東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得出結論,這是典型的國有資產流失。 2007年4月11日,文廣集團在當地一家媒體發布公告,稱太原市話劇團當年的無償劃撥決定嚴重違反國有資產管理規定,予以作廢,決定收回太原市五一路228號1、3、6、7幢房產。同時限期正大公司上繳其房產,否則將到房管部門辦理變更手續。 集體資產保護? 對于文廣集團的做法,正大公司反應強烈,“公司是國家曾經大力支持發展的勞動服務企業,辛苦經營十幾年,怎么能以一句國資流失就剝奪了我們生存與發展賴以為繼的空間?” 1990年,太原市話劇團為響應中央關于大力興辦第三產業解決待業青年和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的號召,并考慮到劇團“以副養文”的需要,成立了正大文化藝術發展總公司。正大公司在太原市工商局領取了營業執照,并在太原市勞動局領取了勞動就業服務企業證書,市文化局勞動服務公司為其主管單位。 正大公司成立伊始,為扶持其發展,話劇團將閑置的排練場(即目前引發爭議的房產)交給正大公司使用。正大公司依托該房產,先后搞過歌舞廳和文化培訓基地,并投資改造約800平方米,在上世紀90年代的太原曾經風靡一時,后因消防問題舞廳關閉,經話劇團和文化局的同意又與社會醫藥企業聯合改造成醫藥超市,一直經營至今。多年來,公司不僅安置了子女就業和解決了文化系統的下崗職工問題,而且作為話劇團興辦的下屬企業,還以不同形式上交話劇團管理費約200余萬元。 正大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這幾處房產早在1990年公司成立時,話劇團就交付自己使用,但直到1994年政府發出正式文件將該房產劃撥給話劇團后,話劇團才得以與公司辦理房產轉移手續。關于集體企業轉全民所有制,那是當時的大背景,人們的觀念中仍認為集體企業身份低,所以想轉成全民,辦理房產轉移手續時正處于辦理的過程中(后未辦成),所以話劇團報告里寫的是全民,但在給房管局的企業原始材料里都是按集體性質申報的,而且房管局最后也是按集體性質批復的。至于房產轉移需報國資部門批準,正大公司表示,當時關于國有資產轉移的法律法規并不健全,人們的觀念中對相關的程序也不是很清晰。而且在當時的背景下,主辦單位向勞動服務企業提供廠房、設備作為扶持是普遍情況,所以沒有履行向國資部門的報批手續,屬于手續不健全,并不影響話劇團轉移房產行為本身的合法性。 歷史遺留與現實困境 勞動服務企業是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大批知青返城,以及之后國有企業改革帶來下崗職工增多,為解決這些人員的就業問題,中央鼓勵各國有企事業單位興辦勞動服務企業。十幾年間,各地勞動服務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有效地發揮了安置返城知青、社會失業人員和分流安置國有企業富余人員就業“蓄水池”的作用,充當了“再就業工程”的重要角色。 但在興辦之初的社會背景下,勞服企業一沒錢二沒場所,所以基本上是靠自己的主辦單位出資出物(提供資金、廠房、設備)扶持發展起來的。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確立,產權等問題開始困擾勞動服務企業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由于興辦之初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對于主辦單位提供資金實物行為的性質并不明確,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許多勞服企業資產被平調、侵吞或無償占用,關于勞動服務企業的產權、人事糾紛曾一度大規模發生。 在此情況下,1997年國家勞動部、國資局、稅務總局發布了《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產權界定規定》,其中第四條規定:“勞服企業使用主辦或扶持單位提供的資金、廠房、實物及無形資產等資產,凡事先約定為投資關系、債權債務關系或無償資助關系的,按約定界定產權;沒有約定的,按下列規定處理……(一)勞服企業開辦初期和發展過程中,使用主辦或扶持單位為解決職工子女和富余人員就業提供的廠房、設備和其他實物資產、無形資產及所形成的收益,應歸勞服企業集體所有;……(三)勞服企業使用主辦或扶持單位的設備、房屋等實物資產,凡主辦或扶持單位收取的折舊費、資產占用費、管理費及其他費用或實物計價之和達到或超過其資產凈值的,該實物資產及其形成的資產,歸勞服企業集體所有;沒有超過其資產凈值的剩余資產,按本規定第十三條處理。” 據此,正大公司認為,當時話劇團的劃撥行為是無償資助的關系,該房產應歸正大公司。而且正大公司經營多年的積累也應歸公司所有,多年來上交的部分也應有所說法。 正大公司表示,目前公司最擔心的是文廣集團將該房產收回后,公司數十名職工的就業問題。就此他們曾向文廣集團提出過,但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只要房產不要人。 文廣集團副總裁王如東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稱,會出于人道的角度考慮這些職工的善后問題,但從法律角度上講,這些職工與集團并沒有直接關系,而且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處理辦法。 尋找市場化雙贏之道 記者在對國家相關部門的采訪中發現,近幾年來勞動服務企業發展命運迥然不同,一些及時進行了股份制改造明確了產權關系的企業已經踏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而未能改制的不少勞服企業卻面臨尷尬。首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勞服企業的特殊性質與特殊角色已經漸漸淡化,從現有的扶持政策中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少;同時由于多年來不斷的機構改革,勞服企業的管理機構已經或撤消或合并,許多像正大公司這樣尚未進行改制的勞服企業越來越有一種找不到身份確認的困惑。 不過在2005年,國務院針對東北地區廠辦大集體企業(國有企業批準并資助興辦的勞動服務公司或其他形式工商登記注冊的集體所有制企業)的改革試點工作,對財政部、國資委、勞動保障部相關請示進行了批復,并發布了改革試點工作指導意見,指出改革試點的總體目標為通過制度創新、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使廠辦大集體與主辦國有企業徹底分離,成為產權清晰、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基本原則是從實際出發,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重點問題,不糾纏歷史舊賬,通過重組改制等多種途徑分類解決職工安置等問題。意見稱,將在試點的基礎上,適時在全國推開。 對此,有法律人士對記者表示,像正大公司這樣因為歷史原因導致的遺留問題,會隨著市場化的進一步發展而湮滅。而具體到此事件,也并非單純收回房產一種方式可以解決。按照太原市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打破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和行業界限,以資產和業務為紐帶,通過兼并、聯合、重組,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是其要旨。據此,雙方的糾紛應該可以在改革思路上探討出一條雙贏與保證社會穩定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