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農村職業培訓亟待加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 09:09 中國產經新聞
本報記者 王少杰 姜建生報道 在“務工經濟”的繁榮與農民工們創造的巨額財富數字的背后,這些生活在城市邊緣,生活在農村中心的外出務工的農民。他們頻繁往返于城鄉之間,融合了城鄉文化,變為“不門不類”的人群。然而在城市中間卻處于“城鄉畸形人”、“二等公民”的尷尬境地。這個群體在全國各地的城市中自始至終的“過客”身份,致使他們處于“四無”的境地:無醫療保障、無就業保障、無生活保障、無社會保障。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農民工承擔著城市最累、最苦、最臟、最險的工作,他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是,在付出后,他們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最終,迫于城市生活與就業壓力,使原本就生活在城市邊緣的弱勢群體無奈返鄉務農延承父業。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和城市務工,成為農民就業與增收最為直接和有效途徑。數量龐大的農民工從就職行業上看,由于體制、政策和自身條件等多方面限制,農民進城后大多集中在城市傳統經濟部門,集中在勞動強度大和密集型的企業,集中在險、臟、累的行業和工種上,且收入甚微只能維持生計。長此以往,這些外出人員大多習慣了“城市”生活,返鄉后又不能適應或不屑于農業生產,使農業生產、農技推廣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受到一定影響,造成了長期以來農村依舊貧窮、農業依舊落后,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的格局,鄉村農業的主體地位仍未得到根本改變。 據了解,由于農業產出的效益過低迫使大量青壯年農民加入外出務工的行列。由此,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拜金主義風靡鄉村,農村孩子遠走高飛”的局面,嚴重影響并降低了農村勞動力的農技素質。調查顯示,在我國農村勞務輸出大省河南、四川和湖北等地發現,一些偏遠、經濟較為落后的鄉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長年外出,加快了農村老齡化進程,造成粗放型經營甚至田地拋荒,有的地方傳統產品無人耕作。平時留在家鄉務農的青壯年勞動力人數幾乎為零,農活基本留給了老、弱、病、殘和少年兒童。據當地村民反映,現在農村紅白喜事很難找齊幫忙的人,死了人更是難找齊抬靈柩的勞力。 有關專家認為,自農村勞動力實行自由轉移之后,地方政府更應該重視農村職業培訓和加大對農業現代化的投入,避免青壯年勞動力出走以后農業生產的衰落。根據當地資源特點,加快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積極引導農民走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道路,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珍農產品,達到以深化農業內涵生產來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目的,同時,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達到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目的,拓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空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城鄉之間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區域優勢的發揮,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