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農業標準化促進陜西大荔第一產業經濟結構調整 標準化種出好收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 05:40 中國質量新聞網
走進陜西渭南大荔縣小荀村,柏油鋪成的鄉村路兩邊是一棟接一棟的小樓。村民馬德孝站在2003年就已經豎起的“國家優質冬棗標準化管理示范點”的牌子前,告訴記者,這中間有他0.4公頃地,從2000年開始栽培冬棗到2001年受益;從單產收入2000元,到2006年15000元,現在年收入近10萬元。作為示范戶,他不僅參與標準起草,還推廣經驗。靠標準化種植,讓大伙兒富了起來! 記者在馬德孝家看到,除了普通家電,還有電子琴、空調,還特別設立了卡拉OK室。 像他這樣富裕的農戶,在大荔已有很多。 可以前的大荔并非這樣,棉花、小麥是主要農作物,棗、黃花菜等30余種經濟作物也是農民生活的來源,但長期靠經驗種植、分散的種植方式無法改變農民貧困的現狀。 走農業標準化之路,是發展農村經濟的一條必由之路。大荔成為全國最早開始實施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縣之一。1996年,申報全國首批小麥標準化生產國家示范區項目,到1998驗收, 近4萬公頃小麥單產水平較項目實施前提高7.2%,示范區新增產值3500萬元,人均增收23.7元。 受標準化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影響,從那時起,縣委、縣政府決定主導產業全面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促進農業產業經濟結構調整,確定紅棗、果業、大棚設施、畜牧為四大支柱產業,成立各自專業局。縣政府召開專項會議部署農業標準化工作,以縣政府名義成立標準化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該縣質量技監局。 該縣質量技監局圍繞政府確定的發展戰略,與農業部門以及各專業局等政府相關部門配合,以申報標準化示范項目為帶動,制定項目建設規劃、進度計劃;簽訂縣、鄉、村標準化目標責任書;建立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推廣隊伍,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實施標準示范典型戶表彰獎勵等辦法,促進農業標準化工作深入推進。 2001年,大荔承擔國家紅棗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2004年驗收。2005年,承擔國家大棚哈密瓜標準化示范項目。示范結果,2004年紅棗標準化示范區項目驗收時,增產28.6%,商品率提高10%,新增產值960萬元,示范戶人均增收45.4萬元,惠及58個行政村、6萬農戶。 全國最大、唯一的大棚哈密瓜標準化示范基地在雙泉鎮東一村。村民邱影坡靠2.7公頃哈密瓜標準化示范基地,去年四口之家總收入超過10萬元。村長薛福田說,村上350戶、近270公頃哈密瓜,每戶年均收入都在4萬元以上,十幾萬元的不在少數。 在示范作用的影響下,當地農戶素質普遍提高,建立50個專業經濟合作組織、200多個民間農業協會,學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風。在縣質量技監局組織專家開展的標準化進農戶活動中,一次就能吸引臨近幾個村上百、甚至近千農戶。農民和專家、學者以及質量技監等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一起成了標準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制定者。到現在,已經有80余個標準化示范戶受到縣標準化領導小組的表彰獎勵。包括大荔紅棗標準綜合體在內,大荔已經有了近30個經濟作物種植標準或技術操作規范,有的成為省、市地方標準。 受農業標準化示范作用的影響,大荔農產品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并打開了國際市場。紅棗標準化示范項目實施第二年,冬棗出口到泰國,并與泰國兩家公司簽訂出口協議。 農產品質量和規模化程度的提高,促進地方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形成,采取“農戶+基地+企業”的模式,一批食品龍頭企業紛紛興辦。縣質量技監局又在幫助企業,依靠標準走正規化發展之路。 朱曉剛,飛龍公司董事長。據他說,企業以棗為原料加工蜜棗,在縣質量技監局指導幫助下,制定產品生產標準,嚴格按照QS準入要求,規范生產行為,現在兩個產品獲得準入證,產品打入包括北京在內的大城市。 目前,該縣已有32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中國家免檢產品生產企業———八魚油脂被認定為國家級龍頭企業。 受益于農業標準化的實施,農民的口袋也更鼓了。2006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7.1億元,大荔縣63萬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54元,較2000年分別增長54%和45%。大荔縣也成為陜西省靠標準化示范項目帶動農戶致富的一個典型。《中國質量報》 王 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