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私募基金轉向 B股套利更瘋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1日 22:04 中國經營報
“行情不等人,要抓緊時間去B股搶錢!”5月9日10:25,股民孫先生連走帶跑地進入湘財證券上海金楊路營業部。他希望以最快的速度開個B股賬戶,以最快的速度參與B股交易。 最近,和孫一樣開始轉向B股的投資者絕非少數。記者走訪上海一些證券公司營業部了解到,近幾日,前去證券公司咨詢和開設B股賬戶的投資者急劇增加。與此同時,為開設B股賬戶而購匯的人群也已在一些銀行營業網點排起了長隊。 與之相呼應的是B股巨大的賺錢效應。5月8日,B股出現罕見的全線漲停,兩市96只B股中,有95只收盤封死漲停板。5月9日,雖然A股中多數個股下跌,但B股依然全線大幅上揚。 私募潛入 3月以來,股市上升步伐加快,上證指數從2800多點上漲到4000多點,上漲40%多,孫的投資收益也水漲船高。五一前夕,多個證券公司的朋友建議他炒B股,他當時并沒在意。不過,隨后幾個交易日B股的巨大漲幅很快讓他后悔莫及。 4月30日、5月8日、9日三天,上證B股指數分別上漲7.01%、9.29%和6.88%,而同期的上證A股指數漲幅僅為2.13%、2.78%、1.56%。 “股市讓我真正感受到時間就是金錢,希望現在還來得及。”在銀行和證券公司排隊等待期間,孫不斷接到朋友成功開設B股或詢問B股開戶事項的電話,每個電話似乎都在督促他抓緊時間。 來自中登公司的數據顯示,4月份的第一周,B股新增開戶數合計3921戶,第二周為5172戶,第三周增至7538戶,最后一周突增至18018戶;而5月8日,新增B股開戶數單日神奇般地超過16600戶。 “內地基金、保險公司等機構不能投資B股,近期大量涌入的是什么資金,哪些人在炒賣B股?我們也很關注。”廣州證券研究員郭偉明向記者表示。 記者了解到,在此之前,一些券商人士及部分先知先覺的私募資金已經介入。“我們主要會買一些業績比較好的,相對A股有較大價差的B股。”一位私募基金老總對記者稱。當記者再次詢問資金來源和投資細節時,上述私募老總又轉而表示,只是少量參與。 “深圳的一些私募在匯兌方面‘有辦法’,參與的比較多。”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經理表示,而他手頭的資金大部分來自信托計劃,無法進行匯兌,所以參與的不多。至于深圳私募如何匯兌大量美元、港幣,上述私募基金經理稱并不知情。一些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私募基金可以通過外匯黑市或錢莊大量換匯,然后進行投資。 “我們本身已經處于灰色地帶,肯定不會再進行非法活動。”上述私募基金經理強調。 三四月份的深市活躍股公開信息(B股)顯示,被外界視為私募基地的國信證券深圳紅嶺中路等證券營業部席位反復出現在漲幅偏離值達到7%的名單中。 估值洼地 “A、B股合并是必然趨勢,不過,隨著股改完成,目前管理層手頭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工作,A、B股合并工作并不是十分緊迫。”申銀萬國證券分析師陸潔華認為,前期B股走勢比較平穩,在A股加速上漲過程中,A、B的價差在擴大,因此,B股有補漲的需要。與此同時,國內B股上漲的財富效應吸引了更多場外資金涌入,加速B股的上漲。 “居民外匯兌換限制放寬給B股帶來場外充裕的資金供給,A、B股價格差異及B股具備估值優勢是B股上漲的根本動力。”郭偉明表示。 據悉,B股原本只允許境外投資人投資,2001年2月開始允許境內投資者進入。但由于國內居民有外匯兌換限制,加上A股通過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機制向境外投資者開放以后,B股市場逐漸被邊緣化。 隨著A股大幅上漲,B股相對A股的估值洼地也日益顯現。統計數據顯示,在兩市同時具有A、B股交易的86只個股中,相關A股股價超過B股股價兩倍以上的達到30只左右,有超過50只個股A股股價超過B股股價1.5倍。 “A股漲得太高,相對風險也較高。B股相對A股巨大的差價既可以避險,又存在巨大的套利機會。”孫的話也代表許多投資者的態度。“同一家上市公司,現在能買B股,肯定不要買A股。”上述私募老總也表示。 資金自由流動一直被認為是資本市場間同股同價的關鍵。據了解,今年2月1日起,個人年度購匯總額將由現在的兩萬美元大幅提高到5萬美元。在上述私募老總看來,目前A股市場場內外資金嚴重過剩,在A、B股間資金基本上自由流動的背景下,部分資金分流到具備估值優勢的B股市場是必然。所以,不管A、B股是否合并,A、B股相同上市公司價格趨同只是時間問題。“雖然缺少內地機構、基金的投資,但B 股總市值只有2000多億元且已經不再擴容。” 不僅如此,業內人士分析,由于B股的實際資產是由人民幣標價。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其實際資產卻是升值的,這樣B股的上漲空間會更大,內在投資價值也強于A 股,B 股將繼續呈現雙向利好效應,比起同樣受惠于人民幣升值的A 股市場更有利一些。 “理論上講在人民幣升值預期明確的前提下,B股股價應當相對A股溢價才合理。”中投證券研究員陳大慶表示。 中國經營報記者:陳恩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