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雙面”康熙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 17:17 21世紀經濟報道
侯楊方專欄 在官方的《實錄》中我們幾乎看不見活生生的人,只有時間、地點、事件的鋪陳,而在張誠日記中一位和藹親切、求知若渴、武功超群、舉重若輕的千古一帝卻躍然紙上。 1691年康熙皇帝與喀爾喀蒙古(外蒙古)首領們于多倫諾爾(今內蒙古)會盟,標志著外蒙古納入了清帝國的版圖,從而徹底解決了兩千多年來蒙古高原對中原的威脅。喀爾喀蒙古分為土謝圖汗(居首)、車臣汗和札薩克圖汗三部。1688年土謝圖汗俘殺了札薩克圖汗,準噶爾蒙古在博碩克圖汗(噶爾丹)率領下趁機進攻喀爾喀蒙古,幾十萬喀爾喀人逃亡至清帝國境內的內蒙古,在蒙古最高宗教領袖哲卜尊丹巴的倡儀下,決定向清帝國歸附尋求保護。1690年清軍于烏蘭布通擊退了侵入內蒙古的準噶爾軍隊,康熙皇帝決定于次年舉行會盟,接受喀爾喀蒙古各部的歸附。 多倫諾爾會盟不僅見之于清朝官方的《圣祖仁皇帝實錄》(以下簡稱《實錄》),同時也有隨行的法國傳教士張誠(熱比雍神父)的日記,比較一下這兩種記錄,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不同。 1691年5月9日黎明康熙離開北京,歷經18天到達了會盟地點多倫諾爾,《實錄》的記載完全是流水帳,即某日到達某地而已,如旅行的第一天“丁卯,駐蹕牛欄山”;而根據張誠的記錄,這一天晚上康熙向張誠學習《實用幾何學》,還做了幾道證明題。第二天晚上康熙皇帝不僅向張誠詢問了星體運行,還做了十幾道三角題。13日到達古北口,康熙檢閱了800多名駐軍的演習,并詢問與法軍相比如何。張誠認為這些步兵抵擋不了100名法國騎兵,但他并沒有告訴康熙。這天晚上康熙向張誠詢問利用星座測量北極高度和羅盤針角度偏差問題,第二天仍在古北口,張誠用半圓儀測量太陽子午線高度,引起康熙濃厚的興趣。《實錄》對此僅有簡單的一句話:“上駐蹕古北口,閱總兵官蔡元標下官兵,賜蔡元袍褂一襲,銀五百兩,馬一匹,官兵銀兩有差。”出了古北口就是塞外,康熙豪情頓起,天天打獵。據張誠觀察,康熙不扶韁繩,快馬疾馳于山間林地,彎弓射獵,技藝超群,獵殺了大量的狍、鹿、虎、豹。張誠認為康熙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射手,可以左右開弓,宮廷侍衛無人能比,他不停追獵,每天累垮8至14匹馬。除了時間地點外,《實錄》對這段精彩的狩獵旅行沒有任何記錄。 5月27日,康熙抵達多倫諾爾草原,張誠用半圓儀確定了營地位置,在康熙的黃幄外環繞著八旗兵的營帳。28日晚康熙檢閱了軍隊,29日正式會盟,為此特地搭建了一個巨大的黃帳蓬。康熙首先召見喀爾喀蒙古最重要的首領大喇嘛哲卜尊丹巴和他的弟弟土謝圖汗,康熙并沒有讓他們下跪,而是親自將他們攙扶起來,隨后向土謝圖汗頒發印章和證書;而《實錄》記載他們均“跪奏”感謝康熙寬恕他們殺害札薩克圖汗的罪行以及拯救他們的“大沛洪恩”。會見后,康熙接受所有喀爾喀蒙古首領的三跪九叩,至此喀爾喀蒙古正式納入了清帝國的版圖。土謝圖汗和喇嘛們只是肅立沒有叩首,《實錄》對此忽略。禮儀過后是宴會,人數太多坐墊不夠,以致不少喀爾喀貴族只能坐在地上。康熙一個個召見喀爾喀重要的首領,詢問他們的姓名、年齡,他們則跪著回答。席間還表演了雜技,喀爾喀人從未見過,以致絕大多數人竟忘記了吃東西,而只有哲卜尊丹巴一人保持著莊重的風度,《實錄》對這些細節均沒有記錄。 第二天康熙又召集所有的首領們宴會,觀看雜技,分別冊封他們為親王、郡王、貝勒等爵位,并賞賜禮服、財物。宴會持續了三個半小時,康熙與他們親切交談,特別是與旁邊的哲卜尊丹巴交談最多,這說明康熙精通蒙古語。31日康熙身披盔甲檢閱了軍隊,然后與喀爾喀首領們一起登上高地觀看演習,軍隊“依次列陣鳴角,鳥槍齊發,大呼前進,聲動山谷,喀爾喀土謝圖汗、臺吉(貴族)等悚懼失措、有欲趨避狀”,對此《實錄》與張誠的記載很一致。康熙見此情景笑問有什么好怕的?土謝圖汗說皇帝的軍威顯赫,所以害怕。一問一答之間康熙演習的目的完全達到。隨后康熙挑了一張硬弓,喀爾喀首領們無人能拉開,然后他用這張弓射出了10至12支箭,中靶三四次———只有最強弓才能射到。 隨后的時間是射箭、雜技、賽馬、摔跤、歌舞表演,康熙還親自去喀爾喀營地視察,并賞賜財物、牛羊。他故意不讓一向隨從左右的張誠前往,張誠認為這是康熙怕他看見喀爾喀人逃亡中的窮困潦倒相。6月3日康熙起駕回京,內蒙古49旗的首領們跪在路左,喀爾喀蒙古的首領們跪在路右恭送,據《實錄》記載喀爾喀首領們“皆依戀不已伏地流涕”。當晚,康熙對隨從大臣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筑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一語道破康熙招納懷柔喀爾喀蒙古的根本用意,因此康熙反對下屬重修長城的建議。 回程同樣是狩獵之旅,戰果較來時更為輝煌。6月11日到了石匣城,康熙改走水路。13日到了通州,康熙在岸邊野餐,有幾個孩子在遠處觀看,康熙讓他們和自己一同吃飯。這些孩子回去復返,人手一個籃子,康熙隨即命令將食物裝滿他們的籃子。為了避免暑熱,康熙于14日凌晨一點就出發,5點半到達了北京,皇太子在城外迎接。這些情節在《實錄》中均無記錄,照樣只有時間和地點。康熙回到皇宮直奔皇太后寢宮請安,這一漫長的旅行終于結束,張誠和《實錄》對這一細節的記錄是完全一樣的。 在官方的《實錄》中我們幾乎看不見活生生的人,只有時間、地點、事件的鋪陳,而在張誠日記中一位和藹親切、求知若渴、武功超群、舉重若輕的千古一帝卻躍然紙上,他擁有宏大的戰略眼光,運用智慧靈活、恩威并施的政治手腕將外蒙古納入中國版圖,隨后他將親率大軍橫絕大漠,一舉擊潰準噶爾,收復外蒙古,從此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國幾千年之久的北方游獵邊患。長城只是消極防御的治標之策,再堅固也抵擋不了鐵騎的南下,而運用高明的政治手段讓北方游獵民族歸順才是徹底解決邊患的根本,這正是康熙懷柔蒙古,反對修建長城的本意。 (作者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