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日本金融:反應式改革之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2日 14:27 揚子晚報
[揚子晚報網消息] 在日本,既有對改革者的褒獎,也有完全不屑一顧的態度,甚至提出嚴厲的批評。以最有爭議的竹中平藏為例,東京大學教授御廚貴對記者說“竹中平藏先生建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ichard C.Koo卻認為“他什么都不懂”。 2001年小泉執政后,把最初的2至3年設定為緊急應對處理不良債權等問題的“集中調整期”。小泉政權五年來,每年發表的《經濟財政白皮書》的副標題一直采用“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直到2004年下半年宣布結束調整期。 六年過去了,被冠之“金融改革”或者“調整”的實施,是否完成最初設想的目標?成功在哪里?失敗又在哪里?日本的政治家、官僚與學者在六年之后開始回溯或者評述。他們的觀點可謂針鋒相對或者背道而馳。 改革的成功與不成功之處 日本的銀行降低不良金融資產的目標已經完成,并得到了人們的肯定,日本所有專家幾乎一致性地認為,改革確實為經濟復蘇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環境。當記者問竹中平藏如何評價金融改革成功之處時,他認為這一改革“目前已經基本取得了成功”,但與他后來主導與推進的另一項未完成的改革———郵政改革相比,似乎更加肯定后者。他說:“實際上有兩個改革,一個改革是反應式改革(Re-activeReform),另一個是促成式改革(Pro-active Reform)。反應式改革是一個非常被動的改革,比如進行的金融改革,目前已經基本取得了成功;而促成式改革則是比較積極的。在失去的十年,政治家、銀行家們的看法和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適應環境變化進行改革成為大家的基本想法,因此,銀行改革得以進行。就促成式改革而言,郵政改革就是一個案例。目前,中國關于郵政改革的討論與當時的日本差不多。當時改革是針對其私有化,我們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就是市場競爭已經非常劇烈,如果不進行改革,日本郵政的私有化、市場化是不可能的。實際上銀行系統面臨的也是如此嚴重的問題,然而銀行本身還是拒絕改革的,因此促成式改革是比較積極的”。 對記者提出的“金融改革的成功與不成功之處在哪里?在日本的泡沫經濟中,金融機構負有什么樣的責任,或者說將來可以從這個過程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這個問題,日本銀行理事堀井昭成坦率誠懇地說:“現在回顧起來,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他來看好的方面是,“放開利率無論從金融機構以及存款的對象來說,這種漸進的做法讓人們有一種心理準備,同時,泡沫的出現也是與此相關的”。日本的貸款利息在1970年代就放開了,而存款的利息是從1985年以后放開的。最開始放開的是存款10億日元以上的儲戶(相當于7千萬人民幣左右),后來由原來的10億,變成3億、變成1億、變成5千萬、3千萬、2千萬,銀行放得越來越寬了。“放開利率后人們覺得以后可以自由競爭了,從銀行貸款也就很容易了。事實就是如此,人們從銀行貸款能夠賺錢,他們使用銀行貸款買地、搞房地產,所以就拼命的到銀行去貸款,導致1980年代出現了泡沫。” 1980年代芬蘭、挪威、瑞典等國家也都出現了泡沫,1985年到1990年的5年時間里,瑞典的房地產幾乎漲了4倍,跟日本完全一樣。但是為什么處于同樣歐洲環境下的丹麥和德國,在同一個時期并沒有出現泡沫?堀井昭成說:“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丹麥從1960年代開始,它的存款利息就放開并自由化了,致使貸款利率與存款利率同時競爭。銀行為了保證銀行的利益,在貸款和存款的利息之間要保持利潤的空間,所以貸款部分卡得比較嚴。而日本是像芬蘭和瑞典、挪威的做法,只是放開了大筆貸款的利率,而且貸款的門檻越來越低”。如果要有什么教訓的話,我們認為與其陣痛,不如下決心動一個大手術,也許能解決問題。 應該說,日本的金融改革對日本經濟具有長期性的影響。日本所有金融專家包括竹中平藏,都聚焦在增長潛力的問題上。“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日本的經濟增長也就是在2%。但是從增長潛力的角度看,日本的經濟會增長更快,如同10年前美國經濟大討論一樣,當時都認為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不過爾爾,但是其經濟增長卻經歷了一個黃金時期,其經濟增長潛力很有可能達到3-3.5%,所以人們稱之為‘新經濟’。因此,關于日本經濟的增長潛力,我認為也可能達到2.5到3%。當然,預測工作是很嚴肅的,我們需要對此詳加論證,相關討論也會進行下去,而這項改革對經濟增長是富有建設性的”,竹中平藏說。 但是一個問題記者至今沒有想明白,竹中平藏為什么不回答“金融改革不成功之處在哪里?原因是什么?”的這個問題。回避了,沒有給出一個字。但是這并不妨礙別人的探討。 改革后評價的四個爭論 在日本,既有對改革者的褒獎,也有完全不屑一顧的態度,甚至提出嚴厲的批評。以最有爭議的竹中平藏為例,東京大學教授御廚貴對記者說“竹中平藏先生建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ichard C.Koo卻認為“他什么都不懂”。為何對一個人的評價有著如此大反差? 在企業不景氣和金融改革這一循環中,經濟的復蘇到底有多大程度是由金融改革政策所致,當改革者力圖把經濟復蘇的“功勞”記在自己的賬本上時,導致已經平息的爭論再次爆發。綜合所采訪到的人與他們的回溯,記者認為時至今日日本金融改革存在著四大分歧,其背后是對日本的諸項改革有著判斷上的嚴重分歧。 爭論之一:為什么經濟不好?是否由于銀行呆壞賬所致?以竹中平藏為代表的一派觀點認為,經濟不好是由于日本銀行的呆壞賬所致,所以需要對銀行體系進行調整,否則日本經濟的增長潛力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以日本金融權威深尾光洋為代表的另一派觀點認為,經濟不好的原因有四個部分:其一,長期經濟增長潛力的下降,1980年代為4.5%,到1990年代已經降低到1%;第二,價格從1997年以來持續下降,進入通貨緊縮階段;第三,日本出現雇傭過剩、資本過剩與債務過剩;第四,銀行系統的媒介作用下降,出現“流動性陷阱”,他認為,經濟不好是多重因素的疊加,不能說經濟不好僅僅是由于銀行呆壞賬引起的。 爭論之二:金融改革的時機是否恰當?是景氣恢復優先還是調整結構優先?景氣恢復優先論者認為,必須首先使經濟走出低谷,使企業收益增加、股市回升、居民收入和消費增長,才能解決不良債權等一系列結構性的問題。因而,應當采取一切必要的緩和措施促進經濟增長;RichardC.Koo批評竹中:“如果沒有人向銀行借錢投資的話,為什么要改革銀行?完全沒有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先要改經濟,給企業創造好一點的環境,等到企業開始復蘇的時候,再搞改革也不遲”;而“結構改革優先論”者則認為,目前的經濟衰退同以往的周期性經濟衰退不同,是結構性或制度性的衰退。而且政府一次次地延誤改革的結果已使得各類問題積重難返,單純地采取量的緩和措施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只能是再次延誤改革時機,并產生更大的道德風險。所以必須在金融財政等領域推進各種大膽的制度改革,為徹底的結構改革創造良好的環境,才能使以民間需求為主導的經濟增長得以實現。 爭論之三:經濟低迷時期貨幣政策的作用有多大?政府該不該采取刺激內需措施?當出現經濟蕭條時財政政策該扮演什么角色?一個是進入,另一個是不進入。日本政府采取的對策是透支、擴大財政赤字以擴大內需的政策。反對政府進入者比如竹中認為,“日本政府采取了刺激內需的措施,十年期間日本投資102萬億日元修建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但是日本政府大規模投資的結果,不過使經濟增長了1%。”支持擴大內需者比如RichardC.Koo認為,“為什么在泡沫經濟期間日本的GDP一點沒有減少?這是因為政府的做法是和民間完全相反的結果。鋪橋、修路擴大了政府支出,雖然日本政府的財政赤字增加,但得以維持GDP沒有下降。1929年美國大蕭條時期胡佛總統不肯借錢,所以美國GDP丟了一大半”。 就金融政策或者貨幣政策而言,一種觀點認為,不管出現什么問題,只要金融政策調整,就是一服靈丹妙藥。還有人認為只要日本央行多印點鈔票,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也就說用通脹來治理緊縮;另一派觀點認為,在日本經濟特有的不景氣情況下,無論采取什么金融政策或者金融建設,既沒有意義也沒有效果。從1990年代以后,日本央行投入的貨幣總量超過100%--300%,但是社會對貨幣的需求量卻一直穩定在100%,因為民間向銀行的貨幣貸款一直在下降,只有政府在借錢,只要政府停止借貸,不管銀行怎么努力,貨幣供給需求一定是下降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日本并沒有獨立的金融政策,原因是只有政府在借錢。 爭論之四:經濟復蘇的原因是金融改革的成效還是市場的作用?竹中的觀點是,當銀行呆帳率下降之時,才使得經濟繁榮又回來了,也就是說經濟復蘇之源正是五年來堅定不移的改革的結果。這一觀點幾乎遭到很多的人反對,一致認為“這個結論太武斷”。深尾光洋理事長糾正道:現在日本持這種看法的人也很多,實際上不是這樣。不是因為金融政策和制度的改革促進了經濟恢復,這是不對的。僅靠日本金融制度和政策的改變并沒有使日本經濟復蘇,即使金融機構健全了,經濟也會繼續惡化。因為如果經濟不復蘇,就是銀行清理了不良債權,還會產生新的不良債權。正是由于日本經濟的發展了,所以銀行業收益提高了。2002年到2003年日本經濟開始復蘇,與其說是日本的金融改革取得成效,倒不如說是對外國的經濟貿易的擴大帶動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其中,中國經濟發展貢獻最大。深尾光洋站起來對記者說:“竹中平藏就是這么認為的,我跟竹中平藏評價的觀點是不一樣的,我認為竹中平藏的看法是錯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