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互挖墻腳 人才爭奪戰內耗嚴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 09:13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倪柏明

  人員流動本是一個企業活躍的標志,尤其是近年來,汽車行業進入飛速發展期,使汽車行業內的人才流動更是空前頻繁。2006年,各大汽車廠商之間的人才交鋒有增無減,高薪挖人、企業內訌、頻繁跳槽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多與國內的自主品牌有關,集中在技術、管理兩個方面。

  人才交鋒有增無減

  延續2006年國內汽車高級技術管理層的人員動蕩,繼趙福全、祁國俊之后,原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梁賀年也加盟了吉利,李書福又一次從國內的自主品牌企業挖來一名技術高管。

  4個月的時間,吉利集團吉利、華普和濟南三個研究院的高管便有了著落。去年11月,趙福全突然加盟吉利,擔任公司副總裁并兼任吉利歐美汽車工業園有限公司總經理,這一消息讓人頗感意外;今年1月,在

奇瑞研發結構調整中選擇離職的奇瑞汽車工程研究院原副院長祁國俊,轉至吉利,任上海華普汽車研究院院長,似乎理所應當;一個好漢三個幫,自然而然也就有了2月份梁賀年出任吉利濟南研究院院長一事。

  李書福四處招募技術高管完全是出于提升吉利綜合競爭實力而考慮的。歐美工業園是為吉利出口歐美的產品做企劃和設計;華普研究院主要針對吉利汽車集團下的中高端車型的開發,以及新能源車型的開發;而梁賀年也是車型設計方面的專家,吉利研發體系將進一步擴展。

  吉利先后收納了趙、祁、梁三人,擴充了企業設計和研發能力,但期待產業升級、提升品牌形象的決不只是吉利汽車一家,國內市場看似風平浪靜,其實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技術整合。合資企業也在擴產擴招,引進新車型、培育本土研發力量需要大量汽車人才,而趙、祁、梁三人的原東家——華晨、奇瑞、長城,均把目光放在了歐、美市場,走國際化道路的企業,所面臨的人才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海歸人員流動異常

  2006年7月,奇瑞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許敏突然離職,引發了業界關于“海歸宿命”的討論。許敏離開的真相各有說辭,文化因素、管理因素、與老總摩擦等等,但不管原因如何,他的離開,終歸是奇瑞汽車的一大損失。許敏離職后,一大批曾經支持過他的人也都相繼離開,祁國俊、田文中、丁少杰,均在奇瑞身處要職,他們的集體出走,所參與的項目或多或少要受到影響。

  選擇離開的“海歸”人士還有原長城汽車研究院院長韓志玉,2006年底,韓志玉南下加盟長豐汽車,算上2月份離開的梁賀年,半年之內已有兩名長城汽車高管相繼離開。有業內人士猜測,韓志玉等“和平”離開長城汽車的原因,很可能是董事長魏建軍為了“丟車保帥”。

  

自主品牌企業提倡自主創新、自主研發以來,引進了大量的海內外人才,自那時起,便有“土博士”跟“洋博士”很難相處的觀點。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初始團隊只有幾個人,雙方有共同的奮斗目標,可以保持一致,當自主品牌站穩腳跟之后,研發規模逐漸擴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雪球越滾越大,甚至分成幾個團隊,“誰說了算”的問題就擺在了眼前,奇瑞如此,長城也如此。

  據記者了解,長城汽車自2004年以來,逐漸加快了從海內外引進人才的步伐,現如今長城已有博士、碩士、高工200余人;奇瑞汽車更是把自己的研究院調整成四大板塊,如此調整必然會導致權力的分割,調整后的許敏只分管計算機仿真及汽車試驗中心,權力被大大削弱之后,祁國俊與許敏雙雙離開了奇瑞。

  “海歸人士”終歸是少數,他們回國的目的不僅是待遇問題,更多的是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當企業發展到無法施展抱負的時候,也只能選擇離開。“土鱉派”VS“海龜派”,如此戲謔的稱呼已經不是一天兩天,“海歸”的這種不穩定性也許還將延續下去。

  頻繁跳槽代價不菲

  說起國內的自主品牌,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倡導自主創新、自主研發,成立時間都不是很長,在用人機制上靈活高效,發現可用之才想方設法也要把人留下,吸引了眾多技術、管理、銷售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加盟,其中不乏曾在跨國公司工作過的“海歸”人士。但這也正是自主品牌的痼疾,短時間內把人才聚集在一起,環境不同、理念不同,難免會出現摩擦,所謂恃才而傲,稍有不順便會另起爐灶。

  “物是人非,平臺多變。”這是一位民營汽車廠銷售老總離職后的總結。自主車企并不缺少吸引人才的策略,自主車企缺的是留住人才的辦法以及供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的平臺和機制。

  事實上,汽車業是一個半封閉的行業,汽車人才尤其是設計研發人才,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穩定的環境培養是不可能的。有多少企業愿意花上十年八年去培養一名專業人才?

汽車行業內相互“挖人”,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挖人”也得防著被挖,好不容易培養的人才卻成了他人嫁衣,汽車企業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

  頻繁跳槽讓企業和個人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有的企業,甘愿付出因為“挖人”而給原企業帶來的高額賠償金買單,被“挖”者也不一定能很快地適應新環境,團隊不夠穩定、人員缺少磨合,甚至發展前景還不如以前。在這場代價不菲的爭奪戰中,損失的還是自主企業,汽車行業內人才數量有限,這么挖來挖去終歸不是上策。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