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山進城入谷”變富余為富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 23:38 中國經濟時報
——看廣西田東縣如何實現富余勞動力完全轉移 ■本報記者李銀雁馮飛勇 “實施農民‘下山進城入谷’幾年來,田東縣已實現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完全轉移。”廣西田東縣委書記王西冀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就田東縣的實踐,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劉奇葆在有關報告上批示:“農民‘下山進城入谷’既是扶貧,也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是有益于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每一項成功實踐的背后,必有其可取之處,且看田東是如何實現富余勞動力完全轉移的。 扶貧“扶出”新思路 田東縣在廣西率先實施農民“下山進城入谷”工程,可以追溯至1998年。 作為典型的老少邊山窮縣,田東縣經歷了長期的扶貧過程。從原來的救濟性扶貧,到教育性扶貧,再到生態性扶貧,這些扶貧方式在土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取得了成功,但在石山地區卻受到了諸多制約。 在田東,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石山區缺乏土地,自然環境惡劣,交通落后,信息不靈,山區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僵化,觀念陳舊。“實施救濟性扶貧時,今天送他一張棉襖,明天他就拿去換酒喝;明天送他一只羊,后日他說羊病了殺了。實施開發式扶貧也不管用,那里的山不長草,除非石頭變黃金。”冬田的干部說。 縣委、縣政府通過深入山村瑤寨調查發現,全縣人地矛盾凸顯,共有8.96萬農村勞動力閑置家中,占農村總勞動力的40.78%,“有力無處使”成為富余勞動力的苦惱,“有人沒活干”現象制約著田東農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嚴峻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對此,田東縣委、縣政府認為,“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實質是農民的就業和增收問題。要富裕農民,就要減少農民。 所謂“下山”,是將大石山區的部分貧困人口搬遷到經濟條件較好的有可利用荒坡開發的山下來居住,發展生產;所謂“進城”,是指引導貧困山區富余勞動力走出大山,到縣內縣外、區內區外務工;所謂“入谷”,則是指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利用貫穿全縣的右江河谷腹地良好的自然生產條件,把久居“夾皮溝”的富余勞動力引到河谷務工。 組織嚴謹破難題 實施農民“下山進城入谷”工程思路一開,8.96萬閑置家中的農村勞動力頓時由包袱變成一筆重要的資源。然而,提出一個好思路只是個開頭,事情難在實踐。 “下山”,只是田東鼓勵山區富余勞動力走出去謀發展的第一步。走出大山的山民將往哪里去?田東縣給農民提供了“進城”與“入谷”這兩條陽光大道。 問題是,山民“進城”、“入谷”之后能夠安居樂業嗎?無疑,如果沒有一定的素質和技能,他們進城、入谷之后就難以謀求發展。為此,田東縣專門成立了農民下山進城入谷就業指導培訓中心,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功能和市場的力量,多方投入、多方參與,形成了富有田東特色的農民轉移培訓體系。 “重視培訓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營造良好環境,形成政府統籌與市場運作配套的長效機制,正是‘下山進城入谷’工程煥發出強大生命力的內在原因。”田東縣委書記王西冀這樣告訴記者。 田東縣縣長韋曉東則指出,“山區農民‘下山進城入谷’可以減少農村人口壓力,盤活人力資源,開發勞動潛能,提升農民自身價值,推動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激活縣域經濟發展,是一個大產業。” 正是為了把“下山進城入谷”做成一個“大產業”,田東縣建立了強而有力的組織保障。縣委書記、縣長對這一工程親自掛帥,各鄉鎮和有關部門的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形成了縣有就業指導中心、鄉鎮有服務所、村有服務室的三級領導機構和就業服務網絡。 田東還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農民“下山進城入谷”在就業、子女入學、農村合作醫療、社會保障、住房和戶籍管理等方面享受與其他市民的同等待遇。同時,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現土地承包有序流轉,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實施積極的人口遷移政策,清理了各種不合理的收費和限制農民“下山進城入谷”的各項規定,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競爭條件,促進了城鄉勞動力要素市場的發展。 多重效應持續發酵 “下山進城入谷”工程的實施,使山區低成本的剩余勞力資源與河谷腹地豐富的土地資源實現了完美結合。幾年來,田東縣通過實施這一工程,呈現出一系列可喜變化。 “下山進城入谷”工程首先使田東農民自身發生了大變化。在數量上,由小規模轉移向大規模轉移轉變。全縣農民“下山進城入谷”人數從2002年底的6.8萬人次,增加到2005年底的11.27萬人次,2006年又新增1萬余人次。在層次上,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由“打工族”向“創業族”轉變。 “下山進城入谷”工程還帶動了“四個轉移”:土地經營向經濟能人轉移;糧食生產向高效農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下山進城入谷”工程的實施,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有關專家到田東縣調研后認為,田東縣不再是單純通過勞務輸出解決剩余勞力發展問題,而是把勞務輸出與異地安置、把向外輸出與就地消化結合起來,將分散資源在盡可能的空間內進行有效整合,實踐證明這種整體轉移的模式是富有創意和成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