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娃哈哈達能事件利益邏輯還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 16:48 21世紀經濟報道
娃哈哈達能事件利益邏輯還原 娃哈哈改制,宗慶后不得不尋求援手,而外資成了其最好的伙伴,但也為今天的矛盾埋下了禍根 本報記者 陳小瑩 杭州報道 達能為什么非要買這些“非合資企業”?宗慶后為什么不惜撕破臉也要抵制?這些“非合資企業”是怎么來的?怎么就成了雙方爭奪的香餑餑? 娃哈哈和達能之間的斗爭在進一步升級。 4月11日,在雙方你來我往、針鋒相對接連發布聲明之后,達能終于忍不住召開新聞發布會,開口為自己辯護。 在發布會上,達能亞太區總裁范易謀不但出示證據,強調娃哈哈品牌屬于合資公司,還指責宗慶后“利用公眾輿論達到個人目的”。 揭去表層的喧鬧,追尋事件本身的利益邏輯,可以發現,事情發展到現在已經非常清晰,雙方爭論的焦點或者矛盾的導火索不是商標歸屬,而在于娃哈哈的非合資企業,在于達能要求以40億元的價格“強行并購”娃哈哈的非合資企業。 達能為什么非要買這些“非合資企業”?宗慶后為什么不惜撕破臉也要抵制?這些“非合資企業”是怎么來的?怎么就成了雙方爭奪的香餑餑? 61家“非合資公司”成了香餑餑 娃哈哈的股權架構非常復雜,據本報記者調查,僅以“娃哈哈”三字命名的企業就有100家之多。據宗慶后介紹,其中有改制后的杭州娃哈哈集團公司,有娃哈哈與達能合資的39家子公司,還有更多由娃哈哈職工集資持股的“非合資公司”。 這些“非合資企業”從2000年改制之后開始壯大,達能亞太區總裁范易謀稱,“尤其在最近18個月內”,非合資企業呈井噴發展之勢,截至目前,這些公司的規模總數達到61家,總資產達56億元,僅2006年的利潤就高達10.4億元。 這些“非合資公司使達能坐立不安,提出了以40億元的價格收購其51%股權的要求。 這些企業為何讓達能不安,從而必欲招安之而后快呢?本報記者發現,這些非合資企業生產的產品與合資企業的產品非常接近一致,只是在產品的銷售地點分布上略有不同。其中,合資企業的產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而非合資企業則以中西部為主。宗慶后對此的解釋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同時也為了完成企業產品在中西部地區的產業布局。 “娃哈哈的決策層希望能夠參與西部大開發、對口支援革命老區、國家貧困區、三峽庫區建設等項目中去。但達能因為顧慮這些地區的消費能力,不愿意進行投資。”宗慶后曾這樣解釋設立非合資公司的原因。 而且,據宗稱,非合資公司的利潤率明顯高于合資公司。 “其實飲料行業最大的成本在于營銷費用,特別是廣告。”一位業內人士解釋,“由于合資企業和非合資企業生產的產品是一樣的,非合資企業顯然就不用承擔廣告的營銷費用,利潤率相對也會高一些。” 達能和娃哈哈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兩者曾為此商量過利潤分賬的方式,但最終沒有達成一致。 協商不果,雙方都在暗暗用力。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變化悄悄開始了。 有媒體記者曾親眼看到一份娃哈哈發給經銷商的合同。合同顯示,從2006年11月開始,各地經銷商除了繼續與合資公司下屬的銷售分公司簽訂合同之外,還需與一家名為杭州娃哈哈食品飲料營銷有限公司(簡稱“營銷公司”)簽訂合同,并要求各經銷商除辦理銷售公司金卡賬戶外,尚需在營銷公司開立金卡賬戶,經銷商所有的貨款都將分別打入兩個不同的賬戶。 這樣的財務操作,顯然是為了把非合資公司和合資公司的經營分開,把非合資公司的銷售賬目獨立結算。 而為了解決同業競爭問題,達能提出了自己最拿手的解決措施:收購股權———出資40億元,收購51%股權。 但宗慶后和娃哈哈方面不樂意,面對達能的壓力,他憤怒地斥之為“低價強買”。 誰的“非合資公司”? 既然要買賣,就牽涉到所有權的問題。那么,這些非合資企業是怎么來的?它們的所有者究竟是誰? 根工商資料,營銷公司是去年12月新成立的,其股權掌握在宗慶后手中,與娃哈哈集團和工會并無關聯。 該營銷公司的出資人只有一個———杭州宏勝飲料有限公司(今年3月改名為娃哈哈宏勝飲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勝公司)出資300萬。其法定代表人是宗慶后的女兒宗馥莉。 宏勝公司的注冊資本為8000萬元,股東有兩家,一是自然人股東施幼珍,占10%,一是法人股東恒楓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楓貿易”),占90%。 而施幼珍是宗慶后之妻,其在娃哈哈集團的自然人股權排名也相當靠前,在自然人中并列第二。恒楓貿易則是一家注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的離岸公司(簡稱BVI)。其法定代表人亦是宗馥莉。 宏勝公司的廠址就設在娃哈哈的蕭山第二生產基地內,也同樣生產果蔬飲料、罐(瓶)裝純凈水等產品。自從2003年成立之后,在短短時間內賬面便有1個多億的未分配利潤,并在2005年名列杭州市外商投資企業利潤總額前三十強。 宗慶后對這些公司的解釋是,達能在中國收購了一些同類飲料企業,它掌握了合資公司的商業機密,“給我們帶來了危害”。 除了生產娃哈哈傳統飲料的公司之外,娃哈哈的非合資企業中,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以杭州娃哈哈童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娃哈哈童裝)為核心的童裝企業。 宗慶后曾說,這部分新興的童裝企業與合資企業沒有任何關系,是由娃哈哈集團和工會或獨資或合資而成。 從記者已經獲得的資料來看,娃哈哈童裝公司的股東歷經數次變更,最終是兩家,一是名為Platinum Net Limited的外資公司,一是兩個自然人股東,宗慶后和施幼珍。其中,宗和施的持股比例分別是65%和10%,Platinum Net Limited持股25%,其出資人身份不明。 援手變對手 娃哈哈為何孵化出這么龐大的一塊“非合資公司”資產,并成為今天與合資方達能矛盾的焦點? 事實上,這與娃哈哈的改制路徑有關。 娃哈哈集團的改制從2000年開始,改制讓娃哈哈集團走上了私有化之路。 彼時的娃哈哈,已經與達能合資開辦了多家合資子公司。母公司娃哈哈集團的改制不可避免地,與已經合資的子公司發生了關聯。 按照一份文號為上證發(1999)32號文件的表述,當時娃哈哈集團的凈資產為7億元左右,在剝離了部分福利用房、房地產項目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獎之后,實際凈資產為5億元。 在記者獲得的一份改制時所做的《娃哈哈集團公司資產評估報告書》中,評估方浙江資產評估公司明確注明,在其評估的集團資產范圍內,不包括商標、商譽及專有生產技術等無形資產。即當時并沒有將商標納入改制的評估中。 而根據1995年8月為了與達能合資而進行的另一份資產評估,娃哈哈品牌在當時已經價值1億元。 “因為在合資的時候,娃哈哈的商標已經變相裝進了合資公司,這不僅是那次合資的前提,也為這次改制減低了相當的難度。”一位熟悉改制的法律界人士評論說,如果不是這樣的安排,娃哈哈集團改制的總金額將會更大,管理層如果要獲得同樣的股權比例將需要更多的出資。 改制的文件要求,原集團100%的持股方杭州上城區政府將凈資產的49%轉讓給以宗慶后為首的經營者和職工。其中,宗本人出資1.5億元左右,占29.4%股份,職工出資1億元左右,占19.6%。實際的出資按原值的81%付清。 而在已經剝離的資產中,名為“科技成果轉化獎”的部分,成為后來管理層的出資來源。該部分的總額達7000萬元,其中80%獎勵給宗慶后,另外20%成為職工集體股的組成部分。 即便如此,宗慶后在2000年的改制中,個人還要支付6000萬元用于股權購買。而且出資部分不能由銀行貸款。 無論是巧合還是刻意安排,從當時來看,娃哈哈管理層與達能的合資顯然達到了雙贏。在隨后宗慶后一人獨掌娃哈哈的過程中,娃哈哈遠遠甩開了原來難分伯仲的對手樂百氏,進入了超高速發展的時期。 去年5月,宗慶后自爆正在與杭州市國資局商談其持有的45%娃哈哈集團股份的退出事宜。宗當時稱這個沒有時間表,也沒有太大難度,但肯定不會考慮外資。 但從今年初開始,由于達能提出了非合資部分的收購,這項談判已經停滯下來。 有評論說,娃哈哈改制,宗慶后不得不尋求援手,而外資成了其最好的伙伴,但也為今天的矛盾埋下了禍根。 (相關報道見17版:反控“達能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