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跨行查詢收費病源未除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 08:29 新浪財經
聶俊峰 沸沸揚揚的銀行卡跨行查詢收費問題終于在近日有了一個大快人心的結果。在民意與輿論的強大壓力之下,中國銀行業協會一紙聲明中正式宣告了這一"試行"了十個月的收費項目壽終正寢。但就在民心大快之余,媒體和公眾似乎忽略了跨行查詢收費遭取消的深層次邏輯。從表象判斷,跨行查詢費的肇始者中國銀聯幾乎淡出這一事件。但在當前國內銀行卡利益鏈條不變的情況下,銀行卡跨行使用的定價權究竟在何方?類似的收費會否卷土重來? 事實上,跨行查詢收費由中國銀行業協會"代表"國內銀行宣布"停止",本質上是國內商業銀行對大眾百姓的"讓利"。在目前國情民心的大環境下,銀行業主動承擔跨行查詢成本既有利于銀行卡業務的深入發展,也是銀行業推動和諧金融生活、促進和諧社會的應有之舉。而跨行查詢收費的始作俑者——中國銀聯卻僅僅表示"銀行與銀聯之間業務不受影響"。同時,它還振振有辭地以"上游供貨商"角色自居,繼續對銀行收取"跨行查詢網絡使用費"(4月7日《新京報》)。言下之意,跨行查詢收費的取消是銀行和銀行業協會之事,銀聯完全置身事外!? 然而,銀聯在跨行查詢收費中的角色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供貨商。從2005年10月中國銀聯下發跨行查詢收費文件到數家銀行隨后宣布收費、再到今年兩會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先生建言取消跨行查詢收費。諸多事實早已昭然若揭:跨行查詢收費本質上就是一個因中國銀聯"開征"而轉嫁至廣大持卡人的新增收費項目。不論國內銀行如何平衡發卡與ATM投資之間的成本收益,中國銀聯都將從每筆跨行查詢收費中穩獲三分之一。中國銀行業協會的聲明也只能說明國內銀行"以客戶為中心"承擔了銀聯開征跨行查詢的成本。而"上游供貨商"銀聯對銀行的此項收費卻照收不誤。 這一情形正生動地反映了國內銀行卡產業和利益鏈條中的不正常格局:一方面,隨著外資銀行的滲透,國內銀行在零售業務領域(以銀行卡為核心介質)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另一方面,國內的銀行卡受理網絡(ATM和POS)卻由中國銀聯一家"上游供貨商"壟斷。雖然國內的ATM機具目前仍由各家銀行投資布放,但跨行聯網通用的網絡轉接只能由銀聯進行。同時,在銀行卡收單領域(即POS布放),銀聯通過 “資源優勢”已經取代國內銀行成為最大的收單機構。銀聯直連POS機具(由中國銀聯自行投放運營)已經占到國內POS機具數量的60%。在此格局之下,國內銀行雖面臨市場競爭和客戶需求的雙重壓力,以銀行卡為核心載體的銀行零售業務日益體現出求新求變的客戶導向。但在銀行卡服務的上游——聯網通用、跨行使用等諸多方面,國內銀行只能被動接受甚至傳導銀聯對于銀行卡跨行服務的成本和定價。 因此,從跨行取款收費、商戶罷刷事件到跨行查詢收費、取消雙幣卡爭論——中國銀行卡市場數年來的歷次"風波",銀聯幾乎無役不與。憑借對國內銀行卡受理網絡特別是POS機具的掌控,中國銀聯牢牢控制了國內銀行卡支付結算的網絡、渠道、利益分配和定價話語權。以跨行查詢收費為例,國內銀行不得不接受銀聯收費并以犯眾怒的方式將其轉嫁至消費者,其根源正在于所有銀行卡ATM跨行交易都必須倚仗銀聯的網絡。在跨行查詢相關利益分配機制上,銀聯毫無疑問處在一個無人可及的制高點上。實際上,這種矛盾不僅存在于跨行查詢收費,備受媒體關注的“取消雙幣卡”爭論也同樣反映了發卡銀行在銀行卡標準和跨行使用問題上的被動。盡管業界公認,雙幣卡是國人“走出去”的重要媒介,在提升中資銀行核心競爭力、落實國家“藏匯于民”政策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如同跨行查詢收費一樣,雙幣卡將來在境內能否順利受理、能否確保不產生額外收費卻很難由發卡銀行決定——部分銀行發行的奧運銀行卡無法進行跨行交易已成前車之鑒。這也正是建行董事長會對于跨行查詢問題深感為難的原因所在。 至此人們不難看出,跨行查詢及諸多銀行卡市場矛盾的根源在于發卡銀行的高度競爭和銀行卡組織的市場壟斷的格局反差,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戰略、利益與價值取向的沖突。這種沖突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化解并形成一個合理的利益制衡機制,類似跨行查詢收費的銀行卡問題就難以根本消除。勿庸置疑,中國銀行卡市場近年來蓬勃發展其進步一日千里,國內銀行及中國銀聯皆功莫大焉。但是,新興的銀行卡市場其實未脫稚嫩,國內民眾對于即將到來的“卡式生活”仍有不適。所以,監管機構、業界和公眾媒體都應當以培育市場、促進競爭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從而造福于億萬持卡人。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