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文藝春秋》:如何紀念它的八十五周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6:15 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
雙向閱讀 ———細節(jié)里的中國與日本 秦嵐女士的文章,通過對《文藝春秋》85周年紀念特刊的介紹,不但讓我們對日本社會的諸多層面有所了解:比如哪些人才是日本人心中的美人,他們如何看待歷史和戰(zhàn)爭?又如何展望未來……更使我們看到了《文藝春秋》編輯們的用心,以及日本人的危機意識。陳喜儒先生的文章,記述了關根謙一家三代與中國的不解之緣,展示了一種超越國境民族,世代相傳的友情,令人感動。本鄉(xiāng)和原口的文章,書寫的是兩位日本人對今日北京,乃至中國的一種印象。無論是原口對于三聯(lián)書店和附近小吃店的細膩摹寫,還是本鄉(xiāng)對北京今昔以及北京與京都大阪的比較,都對我們很有啟發(fā)。 這四篇文章,兩篇是中國人看日本,兩篇是日本人看中國。都很“微觀”,多是一些細節(jié),但唯有細節(jié),才更真實。 閱讀日本 秦嵐 從來沒有過念頭要提筆介紹一期日本雜志,但這次不同。手邊是從院外文閱覽室破例借出的2007年第2期《文藝春秋》,是這本在日本鼎鼎大名的雜志創(chuàng)刊八十五周年紀念號。當年作家菊池寬創(chuàng)刊《文藝春秋》是在1923年,那還是日本大正年間。第一期創(chuàng)刊號正文只有28頁。85年后這本雜志每期四五百頁,已經(jīng)成為日本最有影響力的綜合雜志。按照逢五逢十為慶的習慣,這期紀念號應當是很早就開始策劃并且一定頗有看點的。滿懷期待緩緩打開兩張折疊的目錄,一條四張半大32K紙合成的長聯(lián)展開了,寬銀幕似的。那么,看一看《文藝春秋》的編輯們預備了什么樣的蛋糕、播放的是何種音樂、點燃的是什么顏色的蠟燭、許下的是何種愿望?就是標題那句話:看看在日本,一本雜志是如何紀念自己八十五歲生日的? 這期雜志最引人注目的,有四個大欄目。以下逐次作介紹。 一個時代的美人,永遠是那個時代的不倦的話題。這期雜志的美味蛋糕,主題就是美人。美人不希奇,街面報亭里,從來不缺少美人頭雜志封面。但既然是“紀念號”中大談美人,當然要做得有匠心。“紀念號”刊登的不是日本的哪一個美人,而是一個關于已經(jīng)在18年前結束的“昭和時代”銀屏美女的排行榜。這個排行榜中,有典雅美人、知性美人、艷麗、個性派、歐美風美人,有很多中國讀者很陌生的人名,也有我們非常熟悉的名字。比如第一名的吉永小百合,40歲以上的人大都熟悉。前20名中排在最后的,是唱過《夜來香》這首歌的李香蘭(日本名山口淑子)。有些意外的是,曾風靡1980年代的山口百惠,在榜上只排到13位。票數(shù)最集中的是有著努力、堅韌性格,做什么都全身心投入的昭和成長期代表女性吉永小百合。排在吉永小百合次位的是曾經(jīng)在1939年主演了《上海陸戰(zhàn)隊》,戰(zhàn)后引退的“永遠的處女”原節(jié)子形象。她們身上寄托著昭和的審美和對昭和的懷舊。“昭和時代美人榜”欄目合彩頁美人頭像、對第一名吉永小百合的專訪、各界名人對排入前五十名美人的回想文章于一爐,端出來煞是整齊好看,又不乏新鮮感。排行榜上的次序,是此前由《文藝春秋》的讀者投票選出的。多維度的專輯和浩大的工程,可見出編輯們的“早有預謀”。 說昭和,自然少不了戰(zhàn)爭。這一期《文藝春秋》刊載了梯久美子的《栗林中將的“最后沖鋒”》。硫黃島一戰(zhàn),是日軍困獸猶斗的一戰(zhàn)。這場戰(zhàn)斗2萬日軍幾盡全滅,最后生還者不及5%,美軍死傷也不在少數(shù)。由梯久美子執(zhí)筆的電影《硫黃島》中,日軍總指揮栗林中將,最后和士兵們一起沖鋒而死。由于這部電影的放映,硫黃島之戰(zhàn)在日本一度成為中心話題。問題在電影放映后,有關栗林中將的死亡出現(xiàn)的不同說法。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因為已經(jīng)失去勝利的可能性,栗林中將最后準備率部投降,結果被部下砍了頭。這種說法并非空穴來風,因為既有時任硫黃島日軍參謀的堀江孝芳的證言,又有美軍方面關于當時留下的日本軍官曾經(jīng)一度來談投降事宜的記錄。梯久美子作品的主旨,當然是要維護和證明一個“沖鋒到最后”的栗林神話。孰是孰非,真實的歷史已經(jīng)埋在時間的塵土下。但是,下面一段話,卻反映了那位參謀做出證言的立場:“硫黃島作戰(zhàn),絕不像當時大本營所發(fā)表的那樣完美。內部有幾多抗爭、內紛,有誤傳的事實。這一切對外部和遺族原樣發(fā)表是有問題的,但作為戰(zhàn)史我認為有必要把當時的情況如實敘述出來。”一個60多年前的戰(zhàn)場,有人要直面當時的生死,有人要給過去的傷疤涂上濃妝,生生死死是是非非已經(jīng)是今天說不清楚的故事了。生日會上吹滅燃燒的蠟燭,意味著對過去的告別。如果把這期《文藝春秋》關于戰(zhàn)爭的上述專輯比作生日會的蠟燭,那么我們看得到,它盡管已被吹滅,但余煙猶在。 自詡為“完全保存版”的“日本的親子百人”這個欄目,奏響了生日會上一段東方式的回旋曲。“親子”,指父母和孩子。在這個欄目里,《窗口邊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徹子回憶去年去世的95歲的母親,角川父子的話題中,分明看到角川書店的戰(zhàn)后史。吉田建一回憶的是自己的父親吉田茂和文人們的交往。作曲家谷川賢作的回憶別有味道。寫他的父親詩人谷川俊太郎浪漫一生:三次結婚,艷遇多多。映照在這樣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眼中的父親,留下的是怎樣的背影,頗值一讀。關于自己的父母,人人都有說不盡的回憶,有關父母的話題,永遠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選擇出這樣的話題,并薈萃眾多名人自敘的親子故事于一本雜志,編輯們?yōu)樽鲞@期雜志,用心何等之深。 生日會上吹滅蠟燭前,壽星老都少不了許下一個愿望。這期過生日的雜志,一定少不了說說未來。這期雜志開篇的第一個重頭欄目說的就是十年后的日本。不過,“這個十年后”有些沉重。這是由《日本的論點》編輯部提出的一個“驚愕的預測”———十年之后的日本人,將面對一個貧富分化的社會,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他們提問日本人:“你準備好了嗎?”關于《日本的論點》編輯部,讀者大概沒有什么概念。實際上在日本的書店架上,每年都有一本厚厚的書,名字就叫《日本的論點》。這本書編輯的目的,是匯集日本人一年中于各方面的思想和動向于一處。編輯這本書的,就是《日本的論點》編輯部。戰(zhàn)后60多年過去了。60多年來歐風美雨的吹打、1980年代以后漸次來自亞洲各國以及中國的挑戰(zhàn),都給日本帶來巨大的變數(shù)。“高度成長”和“一億中流”,在今天的日本成為過去的歷史。細心人會看得出,日本社會今后將是一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而《日本的論點》編輯部秀才們的手段,在于從雇用、公司、收入、資產(chǎn)、教育、自治體、治安、災害對策、醫(yī)療、結婚生育、老后生活等十一個層面把即將到來的充滿激烈競爭的日本社會,做了全面的解剖。專輯最后說:“這就是我們身處的日本社會。可怕的是在我們不知不覺之間形成的階層的固定化。可怕的是當你意識到的時候,你已經(jīng)很難從你所處的階層掙脫出來。十年之后,你屬于哪一個階層?你的選擇,就在你的眼前。” 人們常說,日本人從來就富有危機意識,85歲的《文藝春秋》,再次用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人員)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