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市場換技術需新戰略思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 10:12 中國產經新聞
本報記者 邵昌平報道 日前,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不僅難以換來內資企業的技術進步,反而會妨礙內資企業通過努力研發,自主創新。 這篇題為《市場換來技術了嗎?》的報告,是國家統計局與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委托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進行的課題研究報告。中國從1992年開始明確提出“以市場換技術”——允許外商進入中國市場,但要帶來先進技術。在15年后的今天,中國引進外資是否真的換來了技術?國家決定重新開始評估這個戰略。 技術沒換來,市場卻讓出去了。于是有人認為,“以市場換技術”此路不通,發展科技只能靠自主創新。以中國汽車生產為例,目前表面上形成產銷兩旺的局面,但在表面繁榮的背后,市場讓出去了,原有技術也丟了,新的技術又沒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的汽車工業。 而在3月29日的中國汽車產業自主創新暨南汽發展戰略高峰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清泰對這一問題卻有另一種看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進汽車技術的項目數和總支出可能比日本與韓國之和還要多。 但用于消化吸收的費用只相當于引進費用的7%,與日本差了100倍。這一點費用只能解釋圖紙,不可能吃透、消化,更不可能再創新。” 陳清泰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企業在技術引進上肯花錢,因為可以立竿見影;而對消化吸收上的投入卻很吝嗇,因為這樣的投入似乎“遠水不解近渴”。 有資料顯示,日本引進技術時期,平均花1美元引進,就要再花約7美元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這樣投入的目的,是把引進的技術嚼碎吃透,徹底完成技術學習的過程,登上新的技術平臺。 “有產權,無知識;有技術,無能力”,陳清泰說,這個問題應該引起企業的警惕,引進了技術,并不等于就有了對技術再創新的能力;引進技術的水平,更不能代表自己的技術創新水平。 有了“引進”這一省力、省時的技術來源,一些企業卻沒有給中方技術人員留下多少施展創新才能的空間。陳清泰說,要在接受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鍛煉出高素質員工隊伍,使本地產業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在參與全球競爭中造就世界級的企業家。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認為,“換技術”只是第一步,關鍵還在于消化吸收之后的創新。借鑒國外先進技術還是必要的。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從社會主義陣營引進技術,包括隨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階段,例如造大飛機“運10”等,也都從未拒絕借鑒國外先進技術。關鍵是要建立起自己的科研隊伍建設。沒有了“自我”,何談“換”來的技術?更不要說創新了。 其次,“以市場換技術”戰略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國的技術引進以及吸引外商投資是企業行為,為了企業自身的短期利益,重硬輕軟,重復引進;另外,各地方為了本地的利益,也爭相出臺更優惠的政策來吸引外商投資,從而損害國家的整體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