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我們拿什么來承載經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 16:17 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者按· 這關乎人類共同的未來與這個星球的命運。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并不是個新鮮詞兒。它源于生態學,指的是對資源的一種管理戰略。上世紀八十年代,由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態、社會、能源方面的危機感,促成了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續發展”被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和自然環境的綜合概念。 在中國,“可持續發展”隨處可見。近兩年,幾乎每個省份、城市的發展規劃中,它都會成為關鍵詞。 但是,與快速增長的GDP相伴而生的,是糟糕的氣候、被污染的環境以及日益發展不均衡的人口,并且這種局面似乎沒有明顯改善,甚至局部還有所惡化。 而且,中國不是個案。在全球范圍內,黑色工業文明的發展路徑正被無數國家復制。 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正在為這一難題到處奔走。 薩克斯教授是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的主任,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教授和健康政策和管理教授。他1954年生于美國密西根州,在哈佛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后,在29歲時成為哈佛大學年輕的教授。 他曾任世界衛生組織宏觀經濟與健康委員會主席,他給拉丁美洲、東歐、前蘇聯、亞洲和非洲多個國家的政府做過經濟顧問,曾因為提出俄羅斯的“休克療法”而倍受爭議。他是聯合國千年計劃(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的主任,并作為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特別顧問,這一全球性計劃旨在2015年前大大減少極端貧困、疾病和饑餓。 薩克斯教授已出版100多本學術著作,被普遍認為是他同時代國際經濟問題的權威,他是倡導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重要先驅人物,他還是《全球競爭力報告》顧問部的聯合主席,IMF、世界銀行、OECD及聯合國發展項目的顧問。2004年他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世界百名最具權威和影響力人物”之一。 3月初,薩克斯教授來到北京,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做了兩場關于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的報告,闡述了他對生態與經濟發展的思考與憂慮。 (馬娟) 文/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 到2010年,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會超過美國。也就是說,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 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它與環境緊密相關。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所面臨的中長期挑戰,實際上主要來自生態環境方面。 環境不能承受之重 我覺得,生態環境方面最重要,也是相互聯系的兩個問題,一是氣候變化問題,二是水資源問題。這兩個問題很快就會成為全球最關注的話題。也許未來,中國在這方面將起到最主要的作用。我對中國的中期發展非常樂觀,因為中國目前經濟基礎力量非常強大,而且會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但是有一點需要我們警惕,就是氣候和水的問題,這是全球性的威脅。 生態環境和資源能否持續承載經濟的發展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美國主流經濟學家一直以來都忽視了這一點,生態學家說不可能承載,而經濟學家說沒問題。我想真理可能在這兩者之間。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整個星球所承載的生態足跡,已經達到其能夠承受的3倍之多,不可能再維持經濟增長了。如果這些說法正確的話,地球就面臨著危機,不僅僅是生態危機,還包括政治危機。 我認為,從生態的角度而言,我們并不是在走一條可持續的環境發展之道路。如果我們一味不斷擴大現有技術,按照現有方式來使用能源,同時維持經濟高速增長,生態環境空間不會允許我們這樣做。 我想強調一下,地球環境的方方面面都在面臨著重大壓力,不僅僅是氣候改變或者用水缺乏。有人認為礦產資源正在逐漸消失,我不同意這一說法。我覺得礦產資源不會停止增長,或者說鋼、鐵、銅,甚至是有機燃料,也不會因為我們耗光石油就會停止增長。我想,這可能要過幾百年才會發生。目前,我們最大的障礙主要是生態環境,而不是礦產資源。目前,生態環境方面的限制現在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很難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還要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 燃“煤”之急 大家都對這樣一個最基本的現象比較熟悉,那就是地球氣溫從工業革命到現在已經升溫0.8攝氏度,而且,緯度越高氣溫升溫越快;緯度越高,更多的冰雪就會融化,所以吸熱就更多,我們稱之為地球表面不斷改變的現象;赤道和中緯度升溫是最慢的,這就是著名的厄爾尼諾現象。 在過去的五年當中,世界上每一個地方都變得更加溫暖,而且其變暖的程度,超過1950年至1980年累計的變暖水平。顯然,印度、美國以及世界上每個地方都會變得更加溫暖,而像俄羅斯、中亞以及中國的一些地方,升溫的幅度更大。 至于氣候變暖的原因,大概大家已經知道了。人類主要排放六種溫室氣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最主要的來源是燃燒礦石燃料和熱帶雨林的砍伐。另外兩個主要來源是氮和甲烷,這主要是由于畜牧業的生產和化肥的使用造成的。這些活動都在加強,因此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會增加而不會下降。 溫室氣體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即使現在不再排放任何溫室氣體,根據現在已經排放的溫室氣體量,氣溫還要繼續上升0.5攝氏度。也就是說,目前地球氣溫變暖程度,還沒有完全到達現實已排放的溫室氣體影響氣溫提升的水平。況且,我們現在仍在排放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加速增長而不是在加速,因此大氣升溫的速度還會加快。 最重要的是,由于世界上趨同的發展趨勢,使許多發展中國家很快就會成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據國際能源署估計,到2010年,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會超過美國。也就是說,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不過按人均算,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 盡管,全球變暖的影響現在已相當嚴重,但如果我們不采取措施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話,這種情況仍會加劇。去年下半年,英國發布一個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報告,針對氣候變化對經濟、環境的影響,做了最好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氣候變化會對食品、供水、生態系統、物種生存、極地冰雪融化、颶風等等這種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當然升溫升得越高,這些問題就會越嚴重。 除此之外,煤的使用也越來越多。煤很可能會代替石油來促進經濟發展,比如說像中國,正巨額投資煤代油技術。煤可以說是目前最糟糕的礦石燃料,因為它基本上全是碳,而不是碳加氫。所以燃燒每單位的煤比燃燒每單位的石油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煤這種礦石燃料足以破壞地球。 中、美、印、巴西、印尼和其他一些國家煤的蘊藏量非常大,如果采用,這些礦石燃料完全可以使全球溫度增加4到5攝氏度。而且在能源使用方面沒有什么限制,用現有的技術,肯定會使得氣溫升高3到5攝氏度。目前,從科學角度大家已經普遍達成共識,即按照現在的趨勢,如果再加上經濟活動,考慮到礦石燃料的可獲得性,很可能使地球陷入非常危險的局面。從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講,在工業革命之前,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濃度是280ppm,而現在是390ppm,濃度上升的速度還在加快,因為世界經濟總量在增加。 有人認為上述問題可以自行解決,因為礦石燃料最終也會耗盡,只是不會很快發生,因此也不可能很快帶來巨大的環境破壞。 以煤做燃料的問題沒有解決,同時又要不影響經濟的發展,這是我們面臨最大的挑戰。我們知道,如果停止礦石燃料,或者極大減少礦石燃料的使用,可以放緩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經濟代價可能非常高。但如果我們用過去模式的話,到2050年就會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翻一番,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就會達到560ppm,氣溫將比起工業革命時上升3攝氏度。大多數的氣候學家和生態學家認為,如果氣溫上升3攝氏度,對地球這個行星帶來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冰山會融化,海平面極大上升,熱帶地區農業產量極大下降,世界上基本生態系統會遭受極大干擾。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行動起來,使溫室氣體排放穩定在一個安全水平上。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提高能源效率,還要使用一些非碳燃料,比如說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等。還有,通過鈦吸收技術和奧核技術等新的發電技術,這樣可以在燒煤的時候,將廢氣中的碳吸收,然后排放到地下。這樣就足以抵制這場危機了。 中國正在推行節能政策,但是現在并沒有完全實現,美國也是如此。目前,美國整個能源的使用在大幅度增長,可再生能源仍然只占能源的很小一部分。同時,一些更加清潔的能源可能正在逐漸消失。 不管怎么說,現在沒有什么輕松的選擇,我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能否以一種環境安全的方式來使用煤,這是有關經濟和環境生態的一個大問題。 可用水危機 現在,人類已使用水占人類居住地區總水量的一半,水的主要用途是生產和居家用水,農業用水占整個用水總量的70%。但是大家知道,黃河水再也不能流向大海了,而且世界上還有很多大河再也不能和海接流。比如說恒河,美國的西南、東南、西北,以及在墨西哥,提供農業用水的河流也已經沒有水了。很多河流都因人類用水不善而正在逐漸消失。我們沒有辦法再去把地球上的灌溉量增加一倍,因為沒有這種潛能,水短缺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這是一個嚴峻的生態挑戰,長期而言可能破壞經濟發展,很可能會造成巨大的糧食生產危機,同時也會給工業以及家居用水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在中國華北地區居住著3億人,而這個地區是嚴重缺水的;美國的西部地區也是同樣;撒哈拉沙漠的北部和南部,中東地區,以及中亞的干旱地區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還有印度西部和南部也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水危機。實際上的水危機比看上去更加嚴重,甚至迫于眉睫。為什么呢? 干旱地區解決水短缺的一種主要方式就是利用地下水。比如北京即是如此,印度的很多地區,特別是印度北部也是依靠地下水的。在過去30年中,糧食增產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通過農民挖井灌溉來實現的,在中國的北部和印度的北部都是這種情況。這種地下水使用的迅速增加,而且地下水的使用量要比自然雨水的補水量要多得多,所以導致了含水層整個水位迅速下降。我的同事描繪了一個有關印度地下水使用的地圖,他在當地花了一段時間來研究,發現目前印度地下水位已經下降了400英尺。他與印度政府官員討論水使用的計劃,政府會說沒有什么計劃。也就是說政府在沒有任何政策制定的情況下,人們就隨意地利用地下水。在中國,這種情況也廣泛存在,大量地下水正在流失。 氣候的變化也會對水的使用造成很大影響。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降水模式會發生變化,所以很有可能現在的干旱區會更加干旱;第二個是陸地的升溫正在導致河流模式的嚴重改變,特別是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喜馬拉雅山是一些大河,比如說長江、黃河、恒河這些大河的發源地,幾乎是所有亞洲大河的發源地,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東南亞和中國。所有的這些大河原來都是源自于青藏高原,隨著青藏高原的升溫,現在水流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冰川正在融化,以及每年雪融化的起始時間都要更早,所以豐水期來得早,在春天就來了,而到夏天用水的時候水又不夠了。這種情況在今后10年還會加劇,因為氣候將繼續變暖。 在印度的一些省份,由于傳統的農業地區沒有足夠的水進行農業生產,所以大概有3000萬的工人逐水而居,他們按季節遷徙去耕種,他們變成了無地農民,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生態問題。 水問題的解決,人們了解比對氣候變化的了解還要少,我認為這是最大的未知數。中國有一個計劃要進行南水北調,但是這對于中國以及東南亞的影響非常大,最終怎樣在目前來講也應該是未知數,沒有哪個科學家能夠準確地預測出來。同樣,印度盡管也受到用水資源缺乏的影響,但到目前為止,他們對水問題還知之甚少。這個領域緊急需要在全球范圍進行研究。 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個全球性協定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面臨的最重要的經濟問題。也許我們現在并沒有完全關注到這一點,但是如果真走到了一切生態系統可承受的邊緣,恐怕悔之晚矣。而我們現在卻在討論經濟增長速度,比如中國的GDP會增加6到8倍,或全球經濟總量會增加6倍等等。鑒于存在的生態環境承受能力的現實,這一切又怎么能夠實現呢? 單就經濟增長趨勢而言,我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強勁的經濟發展趨勢將持續下去,因為自然的市場動力、技術進步以及資本積累都會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但是我們不知道這種經濟增長是否能與環境的限制吻合。到現在為止,環境經濟學仍被認為是一種邊緣科學,決策者沒有正視這個問題,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核心問題,特別是在今后10年必須特別重視它。我們這個星球不可能按照現有的生態發展模式,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經濟上有可能會保持這種模式,但是生態上是絕對不行的。 我想在這里給出一個最基礎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為了讓GDP增長6倍,在一個生態平衡的地球上,我們應該通過兩個方式來做。第一,我們可以用物理的及人的資本來代替自然資本;第二,研發新技術,在某些方面通過節約資源的方式來實現目標。 我認為最關鍵的就是按照兩步來做。 首先就是中國、印度、美國、歐洲各國都要加大努力,來測試清潔煤技術。這樣,我們可以看能否通過新技術,安全使用煤而不至于制造更多的二氧化碳,從而消除人類真正的危險。 其次,就是美國、中國、印度、歐洲最終能夠就戰略上達成一致,即能就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一致。盡管《京都議定書》將在2012年到期,但這個議定書其實并沒有從根本上達到目的。雖然主要是歐洲國家達成了一致,但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個全球性的協定。 今年12月,將會在印度尼西亞開始相關的協商,會上,兩個溫室氣體最大的排放國———中國和美國必須要達成共識,從而使得世界各國能夠共同努力,找到一種解決方案。 在中國、印度及其他國家希望能夠保持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前景,應該基于新技術和更多的節能。碳吸收和碳儲藏,還有可更新能源,還有滴灌、精確灌溉,這些都是新技術的范例。中國通過水產養殖來減少海洋捕魚等,這些都是在過去25年發展起來的技術,當然這些都存在很多問題,而且有些問題仍未解決。 (本文基于作者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未經本人審閱)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