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毒果”孳生的因果關系不可倒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 09:17 中國經濟時報
■張敬偉 昨天,廣州市食品安全信息網和中國食品網曝光了12種常吃的“毒”水果,涉及柑橘、荔枝、蘋果、梨、葡萄、西瓜、香蕉、桃、桂圓、芒果、柿子以及大棗。“毒”水果多是超范圍、超劑量使用化學藥劑,嚴重威脅人們健康。專家提醒,商家投顧客所好才炮制毒果,因此市民不要“以貌取果”,杜絕作假造毒行為。 (3月21日《信息時報》) 元末劉基《賣柑者言》一文中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名言。聯想到專家奉勸消費者不要“以貌取果”以免遭受12種毒果的傷害。初看上去,仿佛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是導致毒水果孳生的原因。其實不然,作為消費者,總期望以最低的價格買最好的商品,“最好”既是商品形式的完美也是內在質量的過關,故這樣的消費行為無可指責。以毒水果為例,若消費者知其有毒,外表再光鮮也會無人問津。因而,將“毒因”歸于消費者,那是因果關系的倒置,是在消弭監管者和不法商家的責任。 正本清源,毒水果的孳生實則是資本在市場無序狀態下的利潤豪奪。而資本的淫威能夠橫沖直撞,顯然是制約它的法律和監管制度失去了效應。因而,對毒水果肆虐市場擔責的是不法企業和監管者。事實證明,資本來到人間,它的逐利屬性并不會隨著時空的流轉而改變其“血和骯臟”的本質。無論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資本能夠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活躍因素,必然要給其套上法治約束的項圈,此外還必須有牽制其沿著正義之路前行的執法者。遺憾的是,非法資本依然在天馬行空,濫用市場經濟進行嗜血性的利潤蠶食,執法者則任由其信馬由韁。剖析了這一實質,公眾就會明晰權力和資本糾葛不清的利益關系,就會悲戚地體味到公眾利益時刻被侵害的無奈。因而,只要這種權力和資本耦合的利益鏈條不斷,毒水果之后還會有毒糧食、毒蔬菜、毒……食品安全就會是一句空話。 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每一次輿論和媒體都在深挖病根。無論是對非法企業的道德斥罵還是浩嘆監管機關的執法乏力,類似的錯誤卻不斷重復衍生,緊張著公眾的眼球,考驗著公眾的耐心,損害著公眾的身體,也敗壞著國家的聲譽。“毒果”事件發生于“兩會”之后,更是對國家政治民主進程的示威。須知,就在今年激動全國人心的開放式“兩會”上,攸關民生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還是代表和委員們關注的焦點。“毒果”事件充分說明,中國的法治理想和法治實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國家自上而下地由“法制”到“法治”的努力遭遇到了自下而上的執法人員素養低下的集體無意識抵制。因而,“毒果”事件也充分證明好的法律制度難以落實到基層民生層面,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庸俗化行政后果的生動寫照。因而,在資本、權力和公共利益三者的關系中,權力何時成為法治的奴仆而非桀驁不馴的主人,三者之間的關系才有可能和諧。“毒果”事件,恰以滴水鑒照了監管者乏力的日食之哀。中國市場經濟機制儼然冉冉升起的紅日,其生命力無可遏止,但是在日面上也跳躍著不安分的資本和權力沉淀的黑子。 從歐美資本一出生就帶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原罪基因到現在服服帖帖遵從于歐美法治體系的情況分析,會讓人不得不接受一個矛盾但又絕對符合邏輯的結論——資本原罪能夠通過法治實現自我救贖。若其先天原罪泛濫為現實之罪,那是法治之責,是執法權力人之過。中國初涉市場經濟體制,法治的不健全并非資本罪錯之源,關鍵是執法者素質低下執法質量低下的原因。而無時不在的權力尋租誘惑,又加重了執法者對資本的放任。 感此,透析“毒果”事件來一通道德口水的斥罵是沒有意義的。還是要從法治、資本和公共利益的關系去研究“毒果”事件發生的原因。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