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流失刺痛德國神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 08:29 保監會網站
德國對醫藥、學術研究和工程類人才的吸引力正在下降。離開德國的專家列出了種種離開的原因,如長期失業、勞動力市場流動性差、官僚政治氣氛嚴重、稅負沉重、經濟表現疲弱等。雖然德國經濟近期已經好轉,但在活力上仍落后于美國貝耐迪克·托馬回憶起他開始嚴肅考慮離開德國的那個時刻。那是在2004年,在法蘭克福的一個新年招待會上,一位演講者、杰出的政治家沉痛地說道,每年都有數千受過高等教育的德國人離開他們的祖國。“這像一束光照亮了我,”托馬說,“我當時問自己:‘在其他地方前景更光明的時候,為什么我還要待在這兒?’!蓖旭R是個工程師,當時正經營自己家族的產業——一家電梯公司。那年12月,當公司內的勞動糾紛讓托馬忍無可忍時,他終于辭職并盤算好移民到加拿大。他希望那兒廣闊的空間能讓他找到未來。而在德國,他的發展空間正在萎縮。一旦在加拿大找到合適的工作,托馬、他的妻子佩特拉和兩個十多歲的兒子都將加入到移民離開德國的行列。事實上,德國向外移民已經持續了多年,但由于該國在西方國家正以最快的速度走向老齡化,人口不斷減少,因此向外移民近年來成了德國最受關注的問題。有證據表明,離開德國的專業人才數量一直在增加。德國政治家和公司高管們都警告說,德國正在流失的都是最好、最聰明的人才。人才流失或正常調整《再見德國:離開德國的移民們》現在已經成為德國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之一,這是一部12集的系列片,講述了幾個家庭離開德國前往南非和西班牙南部定居的故事。去年秋天,德國政府公布的統計數字再度引發了德國人對這一問題的擔憂。數據顯示,2005年共有14.48萬名德國人移民離開德國,而2001年這一數字僅為10.95萬人。同時,2005年僅有12.81萬名德國人從海外回國定居,比2004年減少了近5萬人。這樣,2005年遷居國外的德國人數量超過了回國的人數,這還是近40年來第一次。人口統計學家還表示,向外移民的德國人的特征正在變化:離開德國的不再是1990年兩德統一時那些因為經濟原因而離開民主德國前往奧地利、瑞典找工作的年輕人了,他們是醫生、工程師、建筑師和科學家——正是德國與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競爭所需要的高級人才!斑@不僅是人數問題,還是人才流失問題,”德國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雷納·克林霍爾茲說,“我們近年內將非常需要這些有天分、有能力的人才,來替代未來15~20年將退休的人!辈贿^,也有專家認為這種憂慮有些小題大做。他們強調,德國很久以來一直有將科學家和工程師輸送海外進行研究或工作的傳統。從長遠看,回歸德國的人數將與離開的人數取得平衡。最新統計數據只是表明,德國的學術界和產業界正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而做出調整。研究移民模式的德國歌廷根大學社會學家克勞迪亞·迪荷說:“每當移民問題出現,德國人就非常緊張。過去,人們擔心大量移民涌入,現在人們害怕大量人移居出去。”她指出,政府統計數據夸大了人才流失問題,因為該數據并沒有區分德國本土居民和獲得德國籍的外國人。比如,如果土耳其人在德國工作并取得了德國國籍,再回土耳其定居時,就被列入移民的德國人之列了。德國并非歐洲面臨人口流失的唯一國家。法國內政部長、保守派總統候選人薩爾科齊最近在英國倫敦舉行參選動員大會,因為有30萬名法國人在英國定居。他呼吁這些人回國投票,“讓法國變成偉大的國度”。根據官方數據,2005年移居海外的法國人總數增長了1.53萬人,增幅為1.2%,而到英國定居的法國人數量則同比增長了8.4%。德國醫生大量移民拋開人才流失問題不談,很多其他證據也顯示,德國對醫藥、學術研究和工程類人才的吸引力確實在下降。那些離開德國的專家列出了種種離開的原因,比如長期失業、勞動力市場流動性差、官僚政治氣氛嚴重、稅負沉重、經濟表現疲弱等。雖然德國經濟近期已經好轉,但在活力上仍落后于美國。在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工作的德國籍整形醫生波特納表示:“在紐約我賺錢更多,機會更多。紐約是我人生中的機會所在。”他說,德國的薪資水平與美國、英國相比缺乏競爭力,而且德國部分行業等級森嚴,留不住有進取心的年輕人。比如在醫學界,年輕醫生的晉升權控制在主任醫生手中,因此移民潮也特別明顯,2005年就有2300名醫生決定離開德國!霸诘聡t生的職業生涯很難獲得發展,只能進入體制后耐心等待,”德國研究基金會主席赫爾默特·舒瓦茲說,“你沒什么時間作研究,命運也掌握在上司手中!钡聡鐣摹罢系K”不過,在托馬看來,德國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他說,德國社會中存在“障礙”!暗聡颂灿诂F狀,”托馬說,“他們不想改變任何事情。所有的事情都只是在無休止地討論,卻從來沒有結果!蓖旭R以自己的電梯公司與89名員工之間的僵局為例。自從公司建立工會以來,雙方就因薪資和工作條件相持不下。每周80小時的工作時間大多被這類爭端占據。托馬表示,他已經患了高血壓和其他疾病,難以忍受這種勞資關系,所以決定離開。托馬擁有工程師資歷,在家族企業中還擁有股份,因此他離開德國沒有經濟上的后顧之憂。歐盟東擴給德國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他們最喜歡去的還是瑞士和美國。托馬卻選擇了加拿大。他的家人6年前去過加拿大,都很喜歡那里。加拿大不僅自然風光優美,而且給人以“可能性無限”的感覺。同時,加拿大還兼具歐洲的社會模式和美國的市場導向模式。托馬也承認,他曾經懷疑加拿大可能沒有他的工作機會。他已經開始投簡歷,本月還到多倫多去面試。盡管對如何開始加拿大的生活有些疑慮,托馬夫婦還是認為孩子們在加拿大能有更好的未來。很難想像再回德國德國政府正在努力提高本國的吸引力,比如創建更多有競爭力的大學,吸引更多的海外學者回國。不過,盡管2006年德國經濟有所回暖,德國政府在放松勞動力市場管制方面仍進展緩慢。而由于政治原因,其公共醫療開支削減方案的最終版本幾乎稱不上是改革。這一度導致2萬名醫生走上街頭,要求提高薪資、改善工作環境。不過,很多人并沒有被動等待。31歲的尼娜·蘭霍芙(NinaLenhoff)到倫敦去接受精神病學培訓。本來她只想獲得一點異國生活的經歷,但“我一到那兒就感到無比意外”。她最終留在倫敦工作,薪水幾乎是過去的兩倍。而且一年半前懷孕時,她甚至能從全職轉為兼職工作,這在德國幾乎不可能。波特納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原本在德國明斯特研究整形醫學,后到紐約特種外科醫院接受了一年的關節置換術培訓。2001年回德國后,他發現德國并不重視這項技術,而且他對德國僵化的醫療體系也很絕望。當紐約特種外科醫院去年為波特納提供工作機會,而且起薪是他在德國的3倍時,波特納很容易就做出了決定,F在,他與妻子和兩個女兒住在曼哈頓。波特納表示,已經很難想像回德國這樁事。他說,很多海外德國人都有同感,“如果你問我,德國有沒有30多歲就成功的醫生、律師和工程師,我根本想不出這樣的例子!盵][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