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稅合一”對地方招商引資影響不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 08:59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張娜 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草案)》規定:內資、外資企業使用統一的企業所得稅稅率,新稅率確定為25%。 如果草案在本月16日的表決中獲得通過,也就意味著在華外資企業長期享受稅收優惠的時代終結。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低稅率一直是他們招商引資的“法寶”,面對這一“法寶”威力的減弱,他們持怎樣一種心情?在吸引新一輪外商投資中會有哪些新的舉措?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幾位全國人大代表和相關專家。 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影響不大 內外資企業統一稅率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影響不大,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代表和專家比較一致的看法。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招商局副局長烏哈圖在電話里告訴記者,鄂爾多斯市引進的大都是國內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引進外資數量相對較少。去年吸引外資金額僅為5.1億美元,而國內企業在鄂爾多斯總額則達到290億美元。“對我們的招商引資沒什么影響。”烏哈圖說。 “對海南吸引外資影響不大。”海南代表團代表周松認為,“兩稅合一”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吸引更多的優質外資項目投到海南。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楊曉堂也贊同這一觀點。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對外資企業來說,雖然稅率從原來的15%提高到25%,但25%的稅率與我國周邊18個國家和地區平均26%的稅率相比,屬于適中偏低水平,對吸引外商來華投資同樣具有競爭力。 不同地區吸引外資應因地制宜 “事實上,稅收優惠已經不能成為吸引外資的惟一法寶,跨國公司看重的是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他們往往從自身的全球戰略利益角度,綜合投資環境、人力資本供給、產業集聚效應等多種因素選擇地區去投資,因此,地區上的差別,導致東西部在引進外資方面差距明顯。”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他認為,在這方面擁有優勢的東部地區,“招商選資”的時機比較成熟。這些經濟發達地區開始從被動接受向主動選擇外資轉變。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多、附加值低的項目被拒之門外,促進了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而高新技術領域投資增速較快,化工、計算機等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增多,規模擴大。 對于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王一鳴建議,地方政府應從對硬環境的建設轉向投資軟環境的塑造上來。把著力點放在改善人力資本條件,培養產業集群上。最重要的是吸引戰略投資者、扎根性的企業。 楊曉堂認為,西部對外商的吸引力更多是在資源方面,特別是它正處于改革的初期,后發優勢的吸引力更大于稅收上的優惠。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西部地區一些政府的決策者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烏哈圖告訴記者,鄂爾多斯市依托煤炭、天然氣兩大“王牌”資源,重點發展煤化工、天然氣化工、氯堿化工產業,并有選擇地承接發達國家和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使能源重化工產業成為當地又一重要經濟支撐點。 記者去年在鄂爾多斯市調查時發現,他們不僅在硬環境建設上下功夫,在軟環境上也做了大量工作。為讓投資者搭上直通車,鄂市政府組建了投資者服務中心、投資投訴舉報中心和投資信息咨詢中心,實行“一廳式”審批、“一站式”受理和“一條龍”服務。 防止為追求政績而盲目引進外資 “兩稅合一”為內外資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競爭平臺,但專家提醒,吸引外資規模的增減可能牽動相關部門的政績。同時,沿襲多年的區域性稅收優惠格局將發生變化,這會讓相關地方失掉繼續獨享這種“級差地租”的機會。 “兩稅合一”還將對內資外流然后回流的現象產生強烈的抑制作用,盡管這種“假外資”減少是我國國民經濟之福,但在現行政績考核體系下,“假外資”減少導致利用外資賬面統計數據下降,卻很可能導致招商引資管理部門不公平地承受額外的壓力。 對此,商務部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研究部副研究員梅新育曾撰文指出,要淡化政府招商引資壓力,讓政府各個部門真正各司其責,心無旁騖地投入管理公共事務的“正業”。 財稅體制和投資體制都是相關聯的。有些地方政府總覺得,政績考核指標壓著,不得不在追求GDP、修廣場等“形象工程”上下功夫。 “這是制度性因素決定的,人是不能去與制度抗衡的。”王一鳴認為,即便是在現有政績考核制度框架下,也是可以改進的。比如,吸引外資后,不能只是簡單地組裝,搞加工貿易。地方政府可以少修一條路,多拿出些錢來搞人力資本投資。不僅要對農民工進行培訓,對在職的員工、干部也應該培訓,這樣做的邊際效益很高。對于這些方面,地方政府往往并不重視。 “所謂建設學習型社會,不能光喊口號,而是確實要有投入,在這方面地方政府做得不夠,而這恰恰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他建議,相關部門和地方應跳出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從國際利益和宏觀利益的高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這樣部門利益和大局利益才能合拍。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