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西梧:“今年消除零就業家庭”要避免口號化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 10:46 中國產經新聞
文/本報特約評論員 李西梧 春節前后,我國人口大省河南、四川相繼提出,要在今年內消除零就業家庭。也就是說,全省所有城鎮戶籍的家庭,今年必須保證每戶至少有一人就業。這對困難群眾來講,是天大的好消息,是早春吹到大家心坎上的暖風。 就業是民生之本和安國之策。黨和國家一直十分關心廣大群眾、特別是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并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正在召開的“兩會”將首次審議的《就業促進法(草案)》,就是從法治的高度,從根本上維護廣大勞動者包括就業在內的各種權益,賦予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也許正是為了呼應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的出臺,一些地方提出了“今年要消除零就業家庭”的舉措,河南省目前還開展了“再就業援助月”活動。這些舉措抓住了民生問題的關鍵環節,把實實在在的溫暖送到群眾身邊。 我們有理由相信,既然政府作出了如此莊重的承諾,是一定能夠實現的。可是,細細品味這項舉措,又覺得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與以往政府強調的“零事故”、“零死亡”、“零污染“等等指標不同,就業援助是涉及千萬家庭和勞動力的事情,其中有許多復雜的、難以預測的因素,不是靠硬性指標、強制推行就能解決的。 首先,就業是雙向行為。對許多人來講,就業不僅是有個工作崗位的問題,還涉及到工作條件、收入待遇、權益保障,甚至個人的志趣等因素。政府可以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失業者同時擁有挑選工作的權利。如果政府不顧個人的意愿硬性“推銷”勞動崗位,效果只能適得其反。今年,廣東的“用工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不是說明工作崗位遠多于打工者數量,而是打工者對用工條件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為理智的選擇。對城鎮下崗職工來講,還有低保的起碼保障。要是政府提供的工作崗位還不如吃低保,暫時拒絕就業也是他們的權利。 其次,就業是動態行為。現在勞動力的流動性非常大,工作崗位的穩定性越來越小,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政府可以保證為每個沒有就業勞力的家庭找到工作,但卻無法保證因為個人或企業的原因保持在某個崗位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如今,勞動者上個月就業下個月又失業的情況并不少見。如果不能在同一時間段確保通過政府援助的就業者都在崗,那這個“年內消除”又以什么作為標志呢?莫非要像人口或經濟普查那樣,劃定一個統一時間進行統計,把所有需要安排的人都找一個臨時崗位來湊數? 再次,就業是長期行為。要讓無業、失業者能找到一份滿意的、穩定的工作,不光是能給其提供機會,更重要的是提高其就業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許多需要工作的人來講,首先需要通過學習培訓等手段提高他們的工作技能。有了適合用工市場的一技之長,憑本事不愁找不到新的工作。而要做到這一點,沒有長時間、經常性的培訓是難以做到的。對于許多缺乏技能的人來講,如果不強化培訓,政府即使以“雪中送炭”的形式給個工作,但與臨時救濟沒有多少差別,那只能是“授人以魚”。零就業家庭可能解決了一時的困難,但卻得不到他們期待的根本狀況的改變。 “今年要消除零就業家庭”,的確很令人鼓舞,何況是兩個人口大省提出來的,就更有示范意義。但是,中國老百姓總歸是被某些形式化、口號化的東西搞怕了,多了點質疑也當在情理之中。怕就怕又讓“消除零就業家庭”成了指標工程,作為“政治任務”層層攤派下去,只圖形式,不求內容;只重數量,不講質量,將幫助就業搞成“拉郎配”。怕就怕又把這項工作演變為政績工程,只為喊給上級聽,做給上級看;只圖報紙有報道,電視有圖像,將本為群眾做的好事變成“一頭熱”,群眾卻什么實惠也得不到。 我們期待,作出承諾的這些省份不僅今年消除了零就業家庭,還要通過長效機制的建立,讓零就業家庭年年時時保持在“零”的狀態。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