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評:讓城鄉人民共同享有改革成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 02:58 中華工商時報
兩會和民政部傳出的消息顯示,兩會后,民政部聯合有關部門起草的農村低保政策性文件以及配合財政部研究制定的中央財政補助方案將正式出臺,今年上半年要完成全國農村低保建制工作,這對徘徊在貧困線上的農民無疑是個福音。 改革開放之后,農民是最早嘗到改革成果的一個階層,但是,隨著城市改革的展開,城市化的加快,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民僅有的改革成果沒能保持,城鄉居民貧富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有所擴大,農民的社會保障幾乎一片空白。 據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的《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初步測算,在2005年居民收入總量中,城鎮居民收入總量占70.9%;農村居民總收入只占29.1%。與上年相比,城鎮居民總收入所占比重上升了1.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總收入所占比重相應下降。從1998年之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率快于農村居民的狀況至今未有改變。多年以來,GDP的增長速度始終趕不上財政收入的增長,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也是逐年下降,財政支出用于撫恤、社會福利救濟和社會保障補助支出的費用更是少的可憐,僅占居民總收入的3%,其中,用于農民身上的保障性支出就更少了。 2006年,國家財政收入已達4萬億,政府已積累了相當的財富,公職人員和工商業者也早已先富起來,但財富的分配不僅沒有帶來共同富裕,而且還進一步加大了貧富差距,加大了城鄉差距。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和一些國際組織的調查分析,我國農村絕對貧困群體的成因主要有五種:一是因病,二是因殘,三是年老體弱,四是缺乏勞動力或勞動能力低下,五是生存條件惡劣,這部分人占我國農村人口的3.5%左右。長期以來,中國農民養老醫療等保障,一是靠土地,二是靠家庭,三是靠集體,但隨著社會轉型和城市化加快,這三種保障手段都已弱化。很多無地失地農民加入到貧困人口中來,農村的老齡化指數由于勞動力轉移等因素比城市要高,農村醫療衛生資源更加稀缺,農民就醫能力更差,過去農村社會救助體系主要依托于村級集體經濟,而現在幾近消失。農村需要社會保障的人口還在增長。近年來,城市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雖然也在擴大,但城市居民的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已比較健全,城市低保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三條保障線基本構成了較為完善的“社保安全網”。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和薄弱,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在社會保障領域的主要體現,是制約農民消費水平提高和農村市場擴大的深層原因,也是農村社會長期和諧穩定的內在制約因素。這種狀況,顯然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也不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全社會對農民都應懷有一顆感恩之心,雖然,在目前條件下,要消滅城鄉差別還不太現實,但在國家財力明顯增強的今天,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使農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平等的社會保障待遇,不僅條件已經具備,而且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8A3)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