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2·27"股市大跌的全面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 09:20 保監會網站
2月27日,A股市場暴跌超過百分之八,在全球金融市場上,都可以說是一次不小的“股災”。此次國際國內股市聯動明顯,一方面是中國的實體經濟對全球的影響力上升,在缺乏對中國股市了解的前提下,全球投資者誤把中國股市的此次調整視為中國經濟出現重大衰退的信號。他們乍見“2·27”大跌行情,就簡單地作出判斷:中國股市大幅下跌,一定是中國經濟出現了重大變化,中國經濟出現大幅下滑的話,必然沖擊全球經濟,影響到消費以及對全球資源的需求。增進國際市場對中國市場的研究和了解,是減少此類沖擊的重要舉措。當然,這也是國際市場、特別是以美國、香港為代表的國際市場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上漲之后的借勢調整。A股市場下跌并不是全球市場下跌的主要原因,卻是一根導火索,給我們提供了反思中國股市的一個機會。第一,目前中國A股的上市公司結構過于單一,甚至可以說有些畸形,如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類股已經接近半壁江山,這種單一的上市公司結構與中國現實的經濟結構存在相當大的差異;第二,失真的指數放大了系統性風險。目前市場上廣泛參照的上證綜指,隨著越來越多大盤藍籌的回歸和上市,已經日益失真,除了原來新股上市當天記入指數的有意扭曲外,回歸的大盤藍籌中,可流通的股份比率不斷降低,主要的大盤藍籌一般在5%左右,這就為通過左右這些流通比率很低的大盤股來左右指數、進而影響整個公眾的市場情緒提供了可能。這也是為什么進入2007年以來市場波幅顯著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缺乏多樣化的風險對沖工具,擴大了市場波幅。因為沒有股指期貨等對沖工具,對于投資者來說,購買并期望股票價格上升是獲利的唯一路徑;第四,娛樂化、缺乏專業精神的財經新聞體系。一個影響力日漸擴大的市場,一個參與者日益擴大的市場,需要專業、嚴謹的財經新聞的報道體系、報道團隊。但是,從引發2月27日市場暴跌的一些導火索新聞看,典型地顯現出財經娛樂化傾向。如果財經報道的專業水準不提高,不僅還會繼續成為市場無端波動的導火索,媒體本身也會喪失公眾的信任。例如,被指責為導致市場下跌導火索的新聞之一是央行行長周小川在香港接受的記者采訪,就流動性管理、資產價格等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幾個判斷,稍微檢索一下會議的召開時間就會發現,周小川行長參加會議接受采訪的時間應當在1月上旬春節之前,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半個月之后在轉載和報道這則新聞時幾乎沒有作任何的判斷和說明。第五,過于狹窄的投資渠道和投資產品選擇,也是導致市場大幅波動的深層次原因。相對于龐大的銀行儲蓄來說,如果中國公眾的投資工具依然是目前這種或者是買房子投資、或是買股票和基金、或是存銀行這幾種狹窄的選擇的話,市場的大幅波動就難以避免,特別是在目前這種金融結構的轉換階段。此時央行所能夠控制的流動性也好、銀行所控制的貸款規模也好,實際上很難有效影響到這種轉換。此次A股領跌并不是所謂定價權的回歸。真正的定價權,來自對上市公司價值的深刻準確的把握,來自有專業水準的投資者,來自有公信力的監管體系。定價權不應當是一種狹窄的本土情緒,不應當是一種不合乎市場估值規律的自戀。A股要獲得對中國公司的定價權,有待于中國的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研究的深入,有待于整個上市公司素質的提高和監管能力的改善。一個理想狀態的全球資本市場,應當是覆蓋全球、可以24小時連續交易的大型資本市場網絡,在這種統一的大平臺上,不同國家之間的界限可能會趨于模糊,上市公司的業績變得最為重要。這可能不是短期能夠實現的目標,但至少是一個方向。[][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