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李西梧:愿中國年多一點慈善味兒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8日 16:25 中國產經新聞
文/本報特約評論員 李西梧 春節已經過去,人們依然沉浸在喜慶、歡樂、團圓的興頭上。如今,中國的春節融入了濃濃的國際色彩,不僅全球華人普天同慶,許多國家也將中國春節列為新的節日。為了推動春節的全球化,今年的春節,有關部門將許多活動推向了海外,連聯合國總部也在春節期間舉辦了以“和諧之聲”為主題的“春晚”。 中國春節終于與國際接軌了,但我們置身春節的氛圍中,總感到還缺少點什么。近日,某網站貼出一位大學生春節期間回鄉過年時拍攝到的一組圖片,引起大家的震撼。這位92歲的老婦為養活自己和呆傻的兒子,不得不硬撐著年老體弱的軀體,在料峭寒風中向游人售賣自己編織的手工品。春節是團圓、祥和喜慶的節日。今天,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們的社會依然存在不少窮人。讓這部分窮人過上歡樂的大年,感受春節的喜慶,才最能體現社會和諧的圖景。否則,春節就喪失了全民節日的本色。而我們在春節期間看晚會、逛廟會、觀社火、趕大集,則極少能看到與慈善相關的內容。全國人民年三十晚上的“大餐”——春節文藝晚會,盡管精心安排了一個民工子弟的朗誦節目,讓許多觀眾動容落淚,卻沒有相應的慈善活動跟進,把人們同情的眼淚化作對窮人實在的幫助。 也許有人說,現在國家強大、人民富裕起來了,窮得過不起年的人畢竟是極少數,不值得為關注這么一少部分人而沖淡了節日的盛世氣氛。如果有這種的想法,首先是對國情的不了解。據《環球時報》引自世界銀行的統計,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的絕對貧困人口在中國約有1.3億人。此外,我國還有近6000萬以上人口需要救濟,有2200多萬城市低收入人口僅靠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有7500多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另外還有幾千萬殘疾人需要提供幫助。在這些群體中,即使有1/10的人難熬“年關”,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要是認為在喜氣洋洋的春節搞慈善活動,會影響春節氣氛或有損國家形象的話,那更是謬之千里。節日期間舉行各種慈善活動,是國際社會通行的慣例。總體經濟水平比中國高的西方國家,在圣誕、新年來臨期間,從政府到民間,從社會團體到宗教機構乃至名人明星,會通過形形色色的慈善活動,讓窮人和流浪的乞丐盡享人間溫暖。與中國同樣過春節的韓國,一直保持著每個家庭在除夕夜“掛福笊”的濟貧傳統,即在除夕之夜把竹條編的笊籬裝上糕點、糖果、零錢等掛在門外,讓窮人或流浪者過年時取走。至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更有慈善結緣、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春節期間喝“臘八粥”,就是廣積“樂善之德”的節日。臘八本是佛教的盛典,每到這一天,佛寺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在民間相治成俗,無論是大戶人家、寺廟、還是窮人家,都煮粥廣為分發,讓乞丐、流浪者都可以吃到。因此,臘八粥也被稱為“善粥”。 要說我們國家如今缺乏對貧弱孤寡的關心,這也不對。每年春節前夕,各級政府廣為進行的“送溫暖”和“扶貧濟困”活動就搞得熱火朝天,甚至作為這一階段的政治任務來完成。機關、街道每年都要動員向災區和貧困人口的捐助活動,更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優越性?烧怯捎谶@些活動帶有更多的政府行為,使得大家對慈善活動產生了政府依賴,全民參與的慈善意識反而受到了淡化。什么時候該舉行慈善活動,該捐助多少,捐助給哪些人,全由政府部門來主導。甚至出現了一些“潛規則”,在一個單位里,從主要領導、中層干部到普通職工,捐款的數量有相應的階梯,不可逾越。春節期間,政府部門舉辦的“送溫暖”活動已進行完畢,那當然就難以看到有組織的慈善活動了。所以在節日里,大家所考慮的就是如何盡情歡歌,放松玩樂。 什么才是我們中國人心中真正的春節?它歡樂,融入了無限的留戀、回味和憧憬;它輕松,一年的辛勞、收獲和委屈得到了釋放;它沉重,對一些人家來講,或許是個難過的“年坎”。我們的春節,要想變成世界性的節日,無論如何不應該僅僅是團聚,是行樂;而更應該是關愛,是善心。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春節期間,還是有許多地方舉辦了成功的慈善活動,讓更多“怕過年”的人過上了好年。我想,只有讓善舉在民眾中蔚然成風,才會使中國春節有著更濃更醇的年味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