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2007年中國經濟的六大期盼:希望民生不再多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 08:52 保監會網站

  2006年,中國這條巨龍在新的起點上實現了新跨越。這跨越讓國人感受至深,讓世界凝神矚目。2007年,中央提出要“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本期《半月談》從宏觀調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新農村建設等六個方面,闡述了人們對2007年中國經濟的期盼。調控新政篇:宏觀調控力促“又好又快”發展在連續4年加速增長期,宏觀調控一直是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關鍵詞。最近一次比較集中的宏觀調控始于2006年4月,因為從年初開始,中國經濟一度出現由“偏快”急劇轉向“過熱”的勢頭,多個宏觀經濟指標亮起“紅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一直在近30%的高位徘徊,有8個省(市、區)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超過50%;1~4月全國金融機構貸款同比增長78%,貸款總額超出央行全年貸款目標的2/3;全國耕地保有量18.31億畝,接近18億畝底線;房價在一些地區屢創新高;全國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環境容量縮小。從我國一個時期以來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做到“快”并不難,實現“好”則不易。按照中央黨校教授趙長茂的解讀,所謂“好”,就是比較好的效益,比較高的質量,比較協調的結構,比較多的技術含量,比較少的資源消耗,比較低的環境代價,最終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要兼顧多方面目標,真正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著眼全局,通盤考慮,綜合運用行之有效的各種手段,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思路意義深遠,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理念的一大轉變,即由過去更多強調發展的速度,轉為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科學發展。然而,在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新目標正面臨兩大考驗:一是粗放型盲目擴張所造成的能耗、環保壓力繼續增大,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出現根本性轉變的趨勢;二是外貿和國際收支的“雙順差”繼續擴大,增加了宏觀調控的難度。我國目前和未來較長時期內都處在重化工業增長加快、比重提高的工業化階段,對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明顯影響。如果體制改革不到位,資源利用和排污控制技術沒有重大突破,受經濟發展水平和資金制約,我國要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任務艱巨。近年來,我國外貿和國際收支的“雙順差”繼續擴大,這既增加了宏觀調控的難度,又是“又好又快”發展目標面臨的另外一個考驗。值得關注的是,持續大額順差的國際收支牽引著中國外匯儲備一路攀升,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相應的人民幣投放數量非常巨大,這就與宏觀調控產生了矛盾。穩定投資和經濟增長速度,需要穩定人民幣的投放;而現在,結匯渠道人民幣的大量投放,則與這一目標相悖。在新的一年里,保持和擴大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仍然需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一步發揮宏觀調控的效能。專家認為,當前一方面應更有效地運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觀調控,另一方面應改變粗放式外貿發展戰略,注重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層次、促進進口。方式轉變篇:中國“經濟航母”換一種方式前進無論是來自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還是來自全球化的外部競爭壓力,轉變增長方式都對中國這個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具有十分迫切而又意味深遠的影響。在過去一年里,轉變增長方式無疑是中國發展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按照世界經濟發展經驗,在三次產業比重中,當第二產業比重達到40%左右時,第二產業發展的速度就會回落,經濟增長速度也會回落。但中國的情形卻不同,工業比重在超過40%以后,其比例和經濟增長速度并沒有降下來,而是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長期從事宏觀經濟研究的中山大學教授王珺認為,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由于國際市場需求及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延長了中國的工業化過程;二是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農業所占比例大;三是在工業仍發揮主要推動作用的同時,以大中型城市為載體的服務業也在迅速成長,兩個產業形成“雙動力”并駕推動中國經濟增長,這有效地防止了經濟增長速度可能發生的較大回落,為長期較快增長創造了產業條件。從去年開始,國家統計局開始公布萬元GDP能耗指標,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考核。同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每新增億元GDP所新增建設用地等指標,清晰地反映了經濟增長的價值取向,反映著增長與環境、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這些指標正帶動經濟領域的鏈式效應,正在成為衡量經濟活動的新標桿,不斷“刷新”著人們的發展觀念。隨著單位GDP能耗指標的深入人心,過分依賴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增長,靠一兩個大項目推動發展,以消耗資源換取一時增長的舊觀念,正在被科學增長、和諧增長的新理念所替代。目前,包括東部地區在內的許多地方,經濟發展正在進入重化工階段,這些都有可能導致能耗提高而不是降低。雖然在短期內,這些地方的產業布局不會發生大的變化,但能耗指標無疑正成為地方官員和企業采用環保新技術、積極節能降耗的巨大推動力。農村新貌篇:新農村建設照亮9億農民心河南省濮陽縣靳趙寨村村民申洪波用8句話概括了這幾年農村的巨變:上得起學、治得了病、養得起老、走得好路、掙得到錢、做得了主、學得到藝、看得到戲。他說,以前農民過的日子只能叫“生存”,現在可以稱得上“生活”了,農村發展的希望照亮人心。2006年是新農村建設的開局之年,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中央及各級政府大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讓農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財政的陽光。去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于“三農”的支出達3397億元,比上年實際執行數增加422億元。“高含金量”的惠農政策連續出臺,讓人們看到了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力度,表明中國農村正迎來全方位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初步統計,去年,全國有20個省份的省級財政預算安排用于“三農”的資金比上年增長20%以上,有些省份甚至增長40%以上。專家指出,財政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其實質就是按照統籌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將“三農”發展中屬于政府職責的事務逐步納入各級財政支出范圍,努力加強農業、發展農村、富裕農民,逐步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并向農村傾斜。2006年,對中國農民來說是個“轉折年”。1月1日《農業稅條例》的廢止,使延續2000多年的“皇糧國稅”成為歷史,9億農民站在了發展新起點上。中國農村改革在歷經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核心和以農村稅費改革為核心的兩輪改革之后,邁入以促進農村上層建筑變革為核心的農村綜合改革新階段。2006年末,中國銀監會公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其最重要的突破在于兩項放開:一是對所有社會資本放開。境內外銀行資本、產業資本、民間資本都可以到農村地區投資、收購、新設銀行業金融機構。二是對所有金融機構放開。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有責任、有義務到農村地區設立分支機構,通過各種形式向農村地區提供金融服務。民生進步篇:民生新舉奏響和諧音民生,不只是一個靚麗的字眼,更是鮮活的實踐,百姓真切的體驗。2006年,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不僅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政府工作的著力點。一項項新舉措的出臺,一個個“老大難”問題的化解,一張張笑臉的出現,成為“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的生動體現。“自古讀書需交費,而今上學不花鈔”,廣西馬山縣一名初中生寫的這句詩道出了人們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除學雜費的欣慰。2006年,各地“爭先恐后”作出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的決定,成為繼全面免除農業稅后又一場惠及廣大農民的“及時雨”,體現了政府對義務教育的責任。與教育一樣,“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民生多艱之嘆。2006年,由于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的推廣,許多地方的農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挨”。在這把“保護傘”下,過去經常出現的農民因病致貧和返貧現象明顯減少。2006年,實現“居者有其屋”的愿望,在不少貧困家庭得到了實現。在江蘇省常州市,低保戶馮來福元旦搬進了每月每平方米1元錢的廉租房;在遼沈大地,在政府的幫助下,上百萬棚戶區居民告別了陰冷潮濕狹窄的“煤棚子”,搬進了他們夢寐已久的新樓房;在重慶,2000多戶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低保戶住進了廉租房;武漢市300戶特困家庭經歷了喬遷之喜……除了為無房戶、特困戶解決住房問題,涉及更廣大人群的商品房價格快速攀升的勢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針對房地產業投資過熱、結構畸形、價格虛高的形勢,中央政府屢出調控重拳,體現了政府調整社會利益,保證社會公平,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努力。就業是民生之本。對于“十一五”開局之年,不能不把特別的目光投向就業問題。去年一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的“要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得到了扎實的踐行。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06年第三季度,全國就超額完成了城鎮新增就業全年900萬人的目標。這一數字的背后,是各級政府為解決就業問題使出的“渾身解數”:為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國務院專門于2006年3月出臺了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要求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對企業使用農民工的行政性審批和行政收費,不得以解決城鎮勞動力就業為由清退和排斥農民工;各地普遍建立了針對農民工就業的培訓、中介和維權服務機構;為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不少地方成立了專門的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開設專門網站,舉辦專門的“雙選會”。此外,各級政府針對“4050”人員、退役軍人、殘疾人等不同群體,按照“千方百計”的要求,采取積極措施,廣泛開拓就業門路。檢視2006年的民生狀況,除了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其前行的足跡還印在社會其他方面。對眾多非法生產的小煤窯的強制關閉,凸顯出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對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和嚴重污染問題的治理,體現了對人的生存環境的愛護;對農村五保戶的供養,對流浪者的救助,對城市低保家庭救濟標準的提高,彰顯了對困難群體的人文關懷……各級政府的施政,越來越多地表現為一種善政,更多地轉移到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內容上。人們對2007年的民生有理由抱有更多期待:全國農村普遍實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免學雜費,對其中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政策;衛生部承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擴大到80%的縣(市、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定,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不低于90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各地政府對事關民生的各項工作,也確定了相應的目標。開放新風篇:開放中國迎來第三輪沖擊波中國人從未像今天這樣直面開放。開放是如此觸手可及,一名北京市民在沃爾瑪超市貨架上隨手取走一件商品的信息,瞬間就能回傳到萬里之外位于美國阿肯色州的沃爾瑪總部的服務器上;而美國芝加哥農產品交易所顯示屏上一個微小的數字跳動,就可能影響到中國山東省德州市當地某個麥農的年終收入。來自海關總署的最新統計顯示,入世5年多來,中國出口迅速增長,翻了兩番還多。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增長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中國進口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是世界上進口增速最快的國家。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入世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高達13%,其中世貿組織成員之間互惠互利尤為明顯。5年前,曾有國外輿論預言中國經濟將在入世浪潮的沖擊下走向崩潰;5年過去了,不僅預言沒有實現,相反,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拉米還給中國入世總體表現亮出了“A+”的高分。入世以來,中國在不斷吸引外來投資、大量出口從襯衣到計算機等不同產品的同時,許多像萊蕪鋼鐵集團一樣的企業開始嘗試積極走出去,在壯大發展自我的同時,也為投資國家和地區帶去就業和稅收。2006年5月,山東即發集團投資400多萬元建設的越南工廠正式投入運營,這家年產服裝1000萬件的企業不僅出口歐美不受配額的限制,而且還能為當地提供約600人的就業崗位。同年,位于浙江溫州市的康奈集團與黑龍江東寧吉信工貿集團共同投資20億元,在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市投建占地2平方公里的“遠東康吉工業園”。從單個企業海外建廠,到多個企業聯合在海外建立工業園,中國企業走出去開始呈現出由單兵作戰到抱團共贏的轉變。2006年10月6日,歐盟決定對中國生產的皮鞋采取最終反傾銷措施,大部分中國涉案企業被課以期限2年的高達16.5%的重稅。目前,多家中國制鞋企業已經聯合起來,決定將此案上訴至歐盟法院,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而此前,正是因為這些企業聯合起來積極應訴,主動走出國門游說、并與歐盟進口商結成戰略伙伴關系,歐盟貿易委員會才將反傾銷措施實施年限由5年降為2年。從過去反傾銷終裁后束手無策、被動接受,到如今聯合起來積極應對,有組織、有步驟地按世貿規則維護自身權益,中國企業已經開始以平常心態看待花樣頻出的國際貿易摩擦,在應對貿易摩擦的時機選擇、方式方法運用上也日趨嫻熟。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市場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國內部分產業也遭到了一些進口產品傾銷造成的損害。在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接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之后,中國企業逐漸覺醒過來,積極提出申請,合理地運用反傾銷等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貿易救濟措施維護自身安全。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維權,從熟悉規則到運用規則,中國企業在摩擦中不斷充電成長,守規意識越來越強,國際化視野也越來越開闊。它們,終將在搏擊第三次開放沖擊波中騰空高飛。不過,頻繁發生的國際貿易摩擦也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和企業自主創新之痛。面對這樣的難題和形勢,強化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開放中國的不二選擇;而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中國向世界展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的重要路徑,更是中國實現創新型國家夢想的重要基石。協調新策篇:“四大板塊”共繪一體化版圖隨著促進中部崛起納入國家戰略的視野,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宏觀框架終于在2006年完成“封頂”,東部率先、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四大板塊”正在共謀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和體制的堅冰,朝著市場一體化的和諧中國新格局邁進。在完成了最后一個“集團方陣”的排兵布局后,2006年區域協調發展新戰略的大幕已經拉開。在東部繼續“領跑”的同時,中央政府加大向內陸三個區域重點領域的投資傾斜,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條件和投資環境,提高當地的公共服務水平。實施西部大開發多年來,國家在西部地區重點加強了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截至2005年底,國家在西部地區相繼開工建設了70項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投資總額約1萬億元。2006年國家在宏觀調控中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方針,西部地區又新開工12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1654億元。2007年到來之際,東北老工業基地收到了一份盼望已久的新年大禮。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豁免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歷史欠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對東三省在1997年12月31日前形成的歷史欠稅予以豁免,這是中國出臺的又一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政策措施。專家表示,這項涉及100多億元的免稅政策將促進盤活東三省地區的存量資產,幫助國企輕裝上陣,加速改制工作的順利推進。各地區和各部門也為扭轉“東富西貧、南強北弱”的不均衡局面,謀求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各顯神通。商務部推出“萬商西進工程”,用3年時間推動萬家境外和東部沿海企業到中部地區開展投資、采購和經營協作。交通部門規劃到“十一五”末,中部各省與相鄰東部地區間將至少建成兩條以上的高速公路通道,與相鄰西部地區間至少建成一條高速公路通道。互動、互補、互相促進,一體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宏圖令國人叫好。有網民稱:對中部地區發展的重視充分表明了決策者深諳“得中原者得天下”這一被中國歷史反復印證的規律;東中西部地區的巨大差異一日不能彌合,中國就一日不能“崛起”。有專家表示:“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不僅將對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也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走上了更樂觀的道路。合縱連橫,融會貫通,無論“北上”還是“西進”,都是在走向全國市場一體化的強烈沖動下帶來的資本與資源的合理化布局,也是全國經濟發展要求提升層次、整合資源的必然產物。從中央到地方順勢而為,內聯外引,沖破體制壁壘,統籌區域發展。但是,破冰之旅并非一帆風順。諸侯經濟、地方保護仍大量存在,在內聯外引中產業結構雷同,重復投資、重復建設;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和競爭對手拼得你死我活,不惜從外地撈取稀缺資源,卻對外地產品筑起藩籬。區域發展不平衡,加上行政割裂和政績考核不科學以及財稅體制弊端,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障礙還不少。區域經濟發展貴在協調,貴在一體化資源配置體系下的合理分工。各個地方應該各有側重,不能你搞一攤,我搞一攤,在同一個水平上競爭是沒有出路的。比如汽車生產大家都可以搞,但是應該拉開檔次,各有分工,你搞發動機,我搞材料,他搞組裝,這樣才能形成合力。專家認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關鍵要從政府職能上根本解決這些市場分割的問題。通過健全全國統一市場,完善區域互動機制,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深化分工合作,中國長期行政分割的地區經濟格局方能真正被打破,從而促進經濟資源的整合,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最近,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這將推動各地區切實擯棄傳統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真正致力于科學發展。“四大板塊”在發展重點和路徑上應該各有不同,這就要求各地政府對自己在區域內的產業分工角色準確定位,揚長避短,對那些更適合外地發展的產業領域必須割愛,在資源與資本的重新配置中有所“取”必有所“舍”,如此方能實現市場一體化、資源配置一體化的“又好又快”發展目標。[][41]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