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電影膠片中的民族脊梁 探訪八一電影制片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 10:25 中國產經新聞
本報記者 賀民報道 從我們的父輩就開始看的電影,直到現在仍在激勵著我們,是什么牽著幾代人的心,又是什么給我們人生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近日,《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帶著好奇,帶著期望探訪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看看這小小的膠片中究竟是什么在激蕩著觀眾的心。 近年來,中國軍事題材的電影電視陸續出現了一批在觀眾中引起廣泛反響的作品,如故事片《我的長征》、《太行山上》等,紀錄片《世紀大閱兵》、《揮師三江》,以及電視劇《八路軍》、《雄關漫道》等。 這些電影電視既體現了英雄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主旋律,又表達了民眾富國強軍和民族認同的共同愿望,同時還塑造了一批具有開闊視野、現代意識、職業素養、民族氣節的有血有肉的現代軍人的英雄形象。 創建于1952年8月1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向來以拍攝軍事題材為主,伴隨著人民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建設步伐和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成長發展,歷經風雨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 在八一廠的廠史館中,《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看到了許多反映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軍隊斗爭生活的影片,看到了不同時期的革命軍人的英雄熒幕形象。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等。 這些優秀的軍事題材故事片膾炙人口,久映不衰,影響了新中國幾代人的成長,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形象化生動教材;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風雨下鐘山》、《四渡赤水》等系列影片,又以豐富多彩的電影畫面,全景式地反映了波瀾壯闊的人民解放軍戰爭的歷史進程,為中國乃至世界軍事題材電影畫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與此同時,李幼斌、宋春麗、巫剛、盧奇、岳紅等一大批優秀的電影藝術和技術人才在實踐中成長起來,他們的名字在中國影壇上熠熠生輝。 記者從八一電影制片廠宣傳發行處了解到,半個多世紀以來,八一廠共攝制完成故事片、軍事教育片、新聞紀錄片等2000余部、電視劇300余部集。大批作品在國內外屢屢獲獎,影響深遠。在位于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的八一影視基地中,記者看到包括咸陽古城、明清大街、民宅等眾多場景的影視城。這個占地750畝的大型影視基地同時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教育基地、青少年影視教育基地。 八一影視基地主任張旭林告訴記者,近幾年,先后有《解放大西北》、《平原槍聲》等近300部大型影視劇在此拍攝。八一影視基地副主任魏國華帶記者參觀時說,“影視基地共有的40余種170多輛道具車,這也是我國影視界公認的品牌最全、數量最多的道具車隊。” 八一電影廠宣發處負責人李婭娟告訴記者說,最初,八一電影制片廠只生產軍事教育片和新聞紀錄片,1958年—1959年間又開始拍攝科教片。現在,八一電影制片廠已經成為攝制故事片、新聞紀錄片、軍事教育片等多片種及制作譯制片的綜合性電影制片廠。這些影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為部隊官兵和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李婭娟表示,八一廠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關懷下,在總政治部的領導下,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一直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方針,繁華發展電影事業,為提高部隊戰斗力,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部隊、為社會獻出更多的影視精品。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