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關于股權激勵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 15:24 南方周末
■編讀往來 貴報1月11日刊出朱偉一教授《期權:名聲很壞的激勵機制》一文,暢快淋漓,獨樹一幟,舉重若輕,語帶調侃,振聾發聵,鞭辟入里。股票期權激勵機制,國人多奉為神奇,趨之若鶩,正“如火如荼,漸成燎原之勢”,此等“新生事物、金融創新”,“在其故鄉美國”原來卻“名聲很壞”,格林斯潘等諸多有識之士均嚴加抨擊,建議“棄之不用”。 其弊端主要在于,美國公司高管可以使用“變更日期,重新定價,續發”等手法予以操縱,扭曲股市謀得私利。而“期權作弊有如傳染病,傳播速度超過SARS”。那些公司高管“只要不折騰公司,不折騰股民,就是好的。指望他們全心全意為股民服務,不啻是癡心妄想”。參與傳染期權作弊的,竟還有“公司外部董事”、“獨立董事”。而“投資者隊伍”當中,“基金經理們都不是善主,哪一個不想混水摸魚,亂中取勝?”一般“中小投資者雖然是好的或比較好的”,但他們酷似“游民或農民起義的流寇,飄忽不定,進進出出,反復無常”,且“心胸狹窄,缺少團結”,不足以與公司高管抗衡。 作者在文章末尾引用了一段《圍城》并稱,“錢鍾書的話是說得刻薄了一些,但實際情況大致如此。”此語或可用于該文自身:作者冷嘲熱諷,話說得也很刻薄,但道理大體不錯,其對美國公司和股市的針砭,值得我們深思。 當然,中國不是美國。中國公司面臨的問題之一是高管激勵不足,缺乏長效激勵機制,借鑒和引進股權激勵確屬必要,監管部門出臺相關規定可謂順勢而行。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包括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正在謀劃實施股權激勵,對于股權激勵有所期盼,這一動向自有其歷史必然的一面,需要引導扶植,使其正常發展。 把激勵與公司業績和股價聯系起來,前提條件是公司業績取決于激勵對象的努力,而公司股價取決于公司業績。中國的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發育還不成熟,很多領域競爭還不充分,公司業績的優劣未必真能歸功于或歸咎于激勵對象。至于股價,在一個非理性特征明顯、有效性不足的股市上,恐怕也難以與公司業績或激勵對象的努力直接掛鉤。因之,以業績或股價為激勵之準繩,難免令激勵對象“無功受祿”或者“代人受過”。更有甚者,部分誠信缺失的激勵對象還會經不住誘惑,人為操縱公司業績或股價以謀私。 而且,股權激勵只是多種激勵方式當中的一種,激勵只是薪酬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薪酬體系又只是勞動人事制度的一個側面。夸大股權激勵的作用,把它看作是或炒作成“靈丹妙藥”,甚至鼓吹“批量制造富豪”,有害無益。 更具有根本意義的是薪酬體系和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如果改革滯后,企業不能在人才市場上通過競爭自由雇傭和解雇員工,員工不能在就業市場上通過競爭自由擇業和辭職;公司沒有人才流失之憂,員工沒有失業之虞;薪酬標準拉不開差距,不能向市場看齊;那么,無論怎樣設計股權激勵方案,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甚至股權激勵本身也會“變味”,例如凡同一級別的高管均享受同等的股權激勵,就有可能產生新形式的“大鍋飯”。 管維立(北京百慧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