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成品油走私猖獗說明國內油價仍然偏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5日 14:22 金羊網-新快報
■高明華 在國際油價持續下降的壓力下,也是在國內巨大的“聲討”聲中,中國油價終于下降了。這是自2002年中國成品油連續13次提價后的第一次降價,盡管幅度很低,但還是反映出:人為的壟斷高價是失民心的。 就在幾天前,中國石油企業還施展其慣用的手法,繼續為國內成品油的壟斷高價辯護。然而,仔細推敲一下,他們的辯護實在蒼白無力。 首先,國內成品油價格真的低于國際市場嗎?中國石油企業一貫采用絕對值來與國外油價比較。如此比較,中國油價的確高于一些發達國家。但是,這樣的比較有意義嗎?其實,相對值比較,即以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GDP與油價作比較才是有實際意義的。就以中國石油企業經常拿來作比較的新加坡為例。2006年12月,國內汽油價格每噸5200元,而同期新加坡汽油每噸折合人民幣5509元,比國內高出309元。但是,新加坡人均國民收入是中國的18倍,照此計算,中國汽油價格不是要落在約每噸295元左右,才稱得上與新加坡看齊,或者說才稱得上與國際接軌嗎! 進一步說,即使按絕對值比較,中國油品的價格也不比一些發達國家低。例如美國,2006年9月,其普通無鉛汽油為每升0.58美元,按當月1美元7.94元人民幣的平均匯率計算,相當于每升4.61元,而當時中國93號汽油價格是每升5.09元,每升無鉛汽油價比美國高出0.48元。如按人均收入計算,美國人均收入是中國的30倍,那就意味著中國93號汽油價格是美國普通無鉛汽油的35倍。1月14日,中國93號汽油價格降為每升4.90元,仍然高于美國普通無鉛汽油的價格,出租車加滿一箱油不過節省10元錢。可見中國石油企業并沒有真正低下其高昂的頭,百姓也沒有真正從降價中獲益。 一個反證是,如果說中國成品油價格低于國際市場,那么如何解釋猖獗的成品油從國外向國內的走私?如果中國油價真的比國際市場低,應該是將國內的成品油往海外走私才合邏輯。如果沒有巨額的利潤,這種現象是難以解釋的。走私的猖獗還說明,中國石油企業所稱的內地成品油和國際原油價格倒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成立的,中國油價下降的空間應該很大。 其次,中國石油企業的高額利潤是內部清理整頓的成果嗎?石油三巨頭穩居國內最賺錢公司之列。2006年,中石油和中海油的利潤分別達到1850億元和480億元,中石化的利潤預計也在300億元以上。按他們自己的說法,石油企業的高利潤,并非來自油價上漲,而主要是因為企業抓住了好的政策機遇,內部清理整頓取得了顯著成效。 必須承認,石油企業的高利潤包含著清理整頓的因素,但決不是主要因素。從2002年開始,國內成品油價格調高了13次,相對來說,其所謂的內部清理整頓所帶來的成本下降是微不足道的。在發達國家,產品成本主要是勞動力成本,勞動者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間,而中國職工的工資總額只占GDP的12%。一方面,中國油價與發達國家不相上下;另一方面,中國勞動力成本又很低(當然,石油企業的職工工資比其他非壟斷企業要高很多,但比發達國家還是低很多)。換言之,不考慮勞動力成本,石油企業的成本是過高的。如果不是由于壟斷,如此高的成本恐怕連生存都難以維持。而中國的石油企業,卻還有很高的利潤,豈不咄咄怪事! 再次,借口石油是戰略資源就得維持壟斷嗎?這不是赤裸裸地把集團利益等同于國家利益嗎?難道石油只在中國是戰略資源,在其他國家就不是?美國攻打伊拉克,爭奪石油資源不正是主要因素嗎?可它們為什么沒有因此而把油價定得過高呢?很顯然,保持壟斷絕非為了國家利益,而是為了保持自己的長期壟斷利益。為此,它們通過種種手段或途徑,對政府有關部門施加壓力,獲得一些政策性保護,限制其他企業進入,甚至企圖使這些保護政策制度化、固定化,甚至法制化。殊不知,真正的國家利益是國民利益,而非利益集團的利益。 當然,石油是重要的而且是短缺的能源,國民應該節約利用,因此,完全按人均收入來衡量油價并不現實,價格適當高一些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石油企業借口“與國際接軌”,倚仗其壟斷地位,將油價定得遠遠超出國民的承受能力,則是不可接受的。這不是與國際接軌,而是以犧牲消費者福利來謀求高額的壟斷利潤。(上海證券報) (卓珩/編制)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