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東莞:雙邊緣化困境下的雙轉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 08:49 中國經濟時報

  ■地區經濟觀察 ■本報記者唐福勇宋軍

  面對數字,東莞是有理由驕傲的,但東莞人感覺到的卻是危機。在日前召開的東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市委書記劉志庚從東莞20多年的改革中看到了東莞正經歷由早先的“雙優勢效應”到目前的“雙邊緣化困境”,東莞應居安思危,謀求經濟社會的雙轉型。

  從數字來看,2006年,東莞市實現生產總值2624億元,三年年均增長19.8%;財政總收入406億元,年均增長25.3%;出口總額473億美元,年均增長19.1%;三次產業比例從2003年的1.6∶54.9∶43.5調整為0.7∶57∶42.3。預計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530元。

  對于這些數字,市委書記劉志庚告訴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這些成績都源于以前的“雙優勢效應”:從國內來看,東莞是沿海開放的先行地區,在全國最早承接了國際資本、技術和產業的轉移,引進了加工制造業,較早啟動了市場經濟改革,推進了農村城市化,從而具有了強大的先發優勢;從國際來看,東莞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豐富、成本低廉,市場開闊,從而具有了突出的后發優勢。

  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東莞發展中的“雙優勢效應”明顯減弱,東莞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凸現。比如面對區域競爭呈現白熱化的態勢,東莞一些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思想觀念的更新跟不上高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部分干部群眾就業創業動力不足,市民的整體素質提升較為滯后。同時,全國許多地區在承接國際大企業和新興產業方面走在了東莞前面,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步伐更快,城市化水平更高,使得東莞面臨“標兵走遠,追兵逼近”的危機。

  而經過多年的發展,東莞的土地、勞動力、

能源等供給出現瓶頸,成本不斷上升,后發優勢已今非昔比。東莞的發展仍存在著諸多“短板”,如產業水平偏低,科技含量偏低,附加值偏低;要素供給不足,成本不斷上升,土地、勞動力、能源配置等均出現瓶頸;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不強,園區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科研力量薄弱,人才較為匱乏等,一系列嚴峻而現實的問題擺在東莞面前。東莞陷入了“雙邊緣化困境”:一方面,引進的產業仍是以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環節為主,在全球生產網絡中處于邊緣位置;另一方面,產業成長空間受到擠壓,未能形成具有核心
競爭力
的產業,尤其在自主技術和自有品牌上處于落后地位,在國內生產體系中也處于邊緣位置。

  市委書記劉志庚對記者表示,在這種形勢下,東莞的經濟社會雙轉型已勢在必行,東莞黨代會因此確立了“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這個主題。

  劉志庚說,推動雙轉型就是要大力推進資源主導型經濟轉向創新主導型經濟,初級城市化社會轉向高級城市化社會。具體來講,在經濟轉型方面,要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約型、內涵型轉變,經濟體制從初級市場經濟向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現代市場經濟轉變,經濟結構從以外源型經濟為主向內外源型經濟并重轉變,對外開放從以引進來為主向引進來、走出去并舉轉變,產業結構從以加工制造環節為主的紡錘型向加工制造與研發服務環節協調發展的啞鈴型轉變,資源利用從線型經濟向循環經濟轉變;在社會轉型方面,要從城鄉二元沖突型社會向城鄉協調型社會轉變,從本地與外地戶籍人口分割型社會向本地與外來人口融合型社會轉變,從矛盾多發的不穩定社會向階層和諧的穩定社會轉變,從不協調、不全面發展的社會向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轉變。

  東莞正在進行一場具有深刻意義的經濟社會轉型。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