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俄羅斯意志:能源帝國攻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 16:32 21世紀經濟報道
文/成鍵 俄羅斯從政府到民間,對外國公司進入其能源體系始終持警覺的態度,寧可動用政府財政撥款和依靠國內投資,也不要國外直接投資(FDI),以避免重要戰略資源落入他人之手,這是從葉利欽時代開始俄羅斯政府的一貫作風。 出于維護國家利益與地緣政治戰略利益需要的考慮,俄政府常常將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集團利益置于俄國家戰略利益之下,從而犧牲了該公司的經濟利益。 自2001年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國際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以來,在俄羅斯學術界和政界關于建立能源帝國,開展能源外交的聲音就不絕于耳。2006年之初的俄烏(俄羅斯與烏克蘭)天然氣之爭,以及最近幾天的俄白(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天然氣糾紛,更使得俄羅斯的能源外交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以天然氣為核心的能源帝國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能源市場石油價格的不斷上揚給俄羅斯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石油美元,不但使得俄政府所欠外債由1999年占GDP的96%下降到2005年的12%,而且為俄國內工業發展提供了急需的資金,大大緩解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壓力。 俄羅斯試圖在國際石油市場有所作為,但在經過多年與歐佩克以及美孚、埃克森等跨國石油企業交手之后,克里姆林宮逐漸意識到,俄羅斯面對的是一個各方通過博弈而保持均衡的成熟石油市場。在本國的石油生產能力無法對現有石油市場和國家間政治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情況下,俄羅斯的石油公司就必須遵守游戲規則,謹慎應對其他國家經過仔細推敲而制定的石油外交政策,但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卻很難保證俄羅斯國家利益最大化。 此外,根據已探明的儲量,俄羅斯的石油供應可維持22-25年,而預測儲量,也只能供應50年。由此可見,對石油出口不加限制,未必符合俄羅斯的國家利益。雖然俄羅斯在2005年的石油產量創紀錄地達到了4.7億噸,已接近《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發展戰略》中的2010年高預測目標,但俄國內石油工業的產能已達極限,增幅僅為2.5%,為1999年以來最低。 而在天然氣領域,俄羅斯的地位與沙特在石油領域的地位一樣舉足輕重。由于橫跨歐亞兩大洲,擁有東起薩哈林島、西至東西伯利亞的廣袤天然氣田,俄羅斯在天然氣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世界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中,俄羅斯占32.6%,居世界第一,按探明儲量,俄羅斯天然氣的供給時間約為90年,按預測儲量則為100年。俄羅斯國家壟斷的天然氣工業巨頭———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不僅壟斷了全俄95%的天然氣開采和幾乎全部天然氣輸送管線,還控制著全世界1/4的天然氣儲備,遠遠超過排在俄羅斯后面的伊朗(15.7%)、卡塔爾(5.8%)、沙特和阿聯酋(各4%)。 隨著天然氣在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盟國家的能源消費比例逐漸上升,普京總統敏銳地意識到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在21世紀的發展潛力,遂把目光轉向了天然氣,開始打造一個龐大的以天然氣為核心的能源帝國。因為與石油市場相比,天然氣的定價機制還未形成,俄羅斯在遠未成熟的國際天然氣市場上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決定權,它不僅能夠影響世界天然氣市場的行情,還可以通過擴大天然氣出口,深入到輸配氣網絡之中,從而影響到天然氣進口國的電力生產、天然氣加工等領域。 《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發展戰略》中規定,俄羅斯要提高天然氣出口,實行天然氣產品銷售及出口通道的多樣化。在俄羅斯天然氣外交的優先方面中,尤為重要的是要保持天然氣國際貿易價格的穩定與合理,這就要求保持向歐盟國家供應天然氣的長期合同體系。此外還有保障天然氣過境運輸安全、俄羅斯參與近國外與遠國外的天然氣開發、進入天然氣進口國銷售體系等。 為擴大對歐天然氣出口,在原有的“亞馬爾-歐洲”對歐出口管線的基礎上,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于2002年12月30日建成了經黑海海底直達土耳其的唯一一條天然氣輸送主干道“藍色流”,2002年6月10日,俄又與烏克蘭和德國簽署合作使用天然氣管道的協議,加大了俄天然氣可經由烏克蘭運往西歐的份額。2005年12月,穿越芬蘭灣和波羅的海的北歐輸氣管道開始建設,這條從維堡直達德國海岸的天然氣管線過海長度為1189公里,根據計劃還將建設通往俄加里寧格勒州、芬蘭、瑞典、荷蘭和英國的支線。由于該管線將不通過第三國,既可降低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成本,同時也可以避免政治因素對俄天然氣出口的影響,對于俄羅斯天然氣帝國的建設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戰略性資源再國有化 縱觀普京執政后的歷史,我們可以從國內和國外兩條主線發現俄羅斯能源政策(尤其是天然氣)的一些特點。 在國內方面,俄政府的主要策略是重要資源收歸中央。由于俄政府一直沒有放棄對國內天然氣儲采的控制,所以這里主要強調的是石油等戰略性資源的再國有化。 首先,通過修訂和完善立法,俄羅斯加強了聯邦政府對國內自然資源的控制力度。根據俄羅斯憲法規定,地下資源利用領域屬于俄羅斯聯邦和各聯邦主體共同經營的對象。但在2005年新出臺的《礦產資源法》草案當中,以前的共同決議原則被聯邦決議原則所取代。管理國家地下資源基金的聯邦機關的權力被大大擴大了。除此之外,《礦產資源法》還新增加了對固體礦產、石油天然氣及地下水資源開采的要求和技術標準,專門用了三章來規范這些礦產資源開采行為,使俄羅斯自然資源部的管理權限擴展至整個礦業領域,這些措施都極大地加強了國家對資源的垂直控制。 其次,通過一系列調整,限制外國公司進入俄羅斯能源體系的上游產業。早在2003年5月,俄政府就對《產量分成協議法》進行了調整,除保留薩哈林1、2和哈利雅格與開采難度較大的北極海項目外,包括薩哈林3項目在內的許多重要項目都被取消,改為按現行稅收體制執行,而且有些項目要重新拍賣。在2005年版的《礦產資源法》草案當中對外國公民、無國籍人、外國法人和國際組織使用俄羅斯資源又設置了法律障礙。事實上,俄羅斯從政府到民間,對外國公司進入其能源體系始終持警覺的態度,寧可動用政府財政撥款和依靠國內投資,也不要國外直接投資(FDI),以避免重要戰略資源落入他人之手,這是從葉利欽時代開始俄羅斯政府的一貫作風,只是在普京打造能源帝國的過程中,該原則被放到了一個更高的地位。這也是包括中石油在內的大多數外國公司在俄國內收購案中紛紛鎩羽而歸的最直接原因。 第三,將私營公司重新收歸國有,提高國有油氣資本的集中程度。2004年9月,Gazprom在與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合并之后,又通過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將俄國內最大的私營石油公司尤科斯拆分,吞并了其生產石油的主要子公司尤甘斯克。盡管俄政府一再強調尤科斯石油公司只是一個個案,并聲稱將尊重和保護私有化改革的成果,但在2004年8月普京總統簽署命令,限制對石油、天然氣、電力等部門的1000多家戰略性企業實現私有化后,俄政府將私營能源公司重新國有化的步伐遠未停止。 分而治之:通往歐盟的途徑 在國際方面,普京采取的能源外交的主要手段是分而治之和以拖求變。由于在液化天然氣(LNG)技術(尤其是LNG運輸船建設)方面相對落后,以及成本方面的考慮,俄羅斯在天然氣運輸方面主要采取的是天然氣運輸管線,由此產生的供應安全問題使得天然氣外交具有了更多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 首先,根據俄羅斯的外交傳統,俄羅斯能源外交的重點放在了前蘇聯(FSU)地區。這一點主要是基于地緣政治的考慮。事實上,從前總統葉利欽到現任總統普京,俄羅斯的領導人一直將前蘇聯地區(至少是獨聯體地區)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始終沒有放棄在該地區建立一個以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這三個以東正教為核心的國家集團,以及一個環繞該集團的由相對弱小的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格魯吉亞等原蘇聯伊斯蘭加盟共和國組成的緩沖帶。俄羅斯試圖在不同程度上控制這些國家,并把其它國家的影響排除在該地區之外。 雖然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一落千丈,但由于繼承了前蘇聯時期遍布各加盟共和國的天然氣和石油配送渠道,俄羅斯動輒以“斷氣”和“斷油”威脅不聽話的小兄弟,還算成功地維持了獨聯體國家的經濟一統性,并獲得了對于大多數管線的控制和使用權。而獨聯體國家由于普遍使用天然氣發電和取暖,因此,若在冬季“斷氣”,不但能使大多數使用俄羅斯天然氣的獨聯體國家工業停產,而居民取暖用氣的停頓具有更大殺傷力,是前蘇聯地區各國政府不能承受之痛。 在這次鬧得沸沸揚揚的俄烏天然氣沖突當中,烏克蘭既是俄羅斯輸往歐洲天然氣消費國的主要過境國,同時也是俄羅斯天然氣的主要消費國。烏每年天然氣消費量約為800億立方米,其中250億立方米來自俄羅斯,其余雖大部分來自土庫曼斯坦等中亞國家,但也要通過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過境。因此,俄羅斯在與烏克蘭的能源外交當中掌握了相當大的主動權,得以實施多種外交手段。當然,烏克蘭作為天然氣過境國在俄方斷氣的前提下私自截留了輸往歐洲國家的天然氣是其作為天然氣過境國采取的反制手段,結果造成了兩國沖突的擴大化,從而引發了全球性關注。 事態的發展證明,對于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俄羅斯和烏克蘭而言,誰都不可能徹底擊敗對方,為了避免事態擴大化從而影響到自身國際形象和長遠利益,兩國都最終選擇了保持原有天然氣供應體系的穩定。 其次,俄羅斯的天然氣外交重點放在了歐盟方向。包括德國和奧地利在內的歐盟國家早在冷戰時期就與前蘇聯進行了大規模的天然氣貿易,在俄羅斯獨立和歐盟擴大之后,歐盟國家對于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更大大加強。2000年,俄天然氣出口中有62%出口到歐盟,占歐盟天然氣消費總量的20%,2001年迅速上升到了41%。俄政府還計劃在今后20年內實現對歐盟的天然氣出口量翻一番。因此,歐盟一直將俄羅斯作為其最大和最穩定的天然氣供應方,而俄羅斯也將歐盟置于僅次于前蘇聯地區的重要能源外交方向。2002年5月,俄歐峰會簽署《能源合作聲明》,強調俄“擁有進入歐洲能源市場的特殊權利”,隨著中東混亂局勢的持續,北海油氣田產量的日益衰竭,以及歐盟自身天然氣進口渠道多元化政策的實施,莫斯科的樞紐作用越發明顯。俄羅斯能源部長維克多·赫里斯堅科甚至預測,到2020年歐洲天然氣總需求的近70%將由俄羅斯提供。 在與歐盟的能源外交過程中,盡管雙方對于包括民主價值觀和法制在內的一些重要政治問題的理解依然大相徑庭,但這似乎并不妨礙俄羅斯與歐盟由于共同經濟利益而相互接近。此外,俄羅斯非常熟練地使用分而治之的策略,當普京與作為一個實體的歐盟進行會面時,他仍然偏愛與歐洲各國領導人一對一地打交道,以從單個歐盟成員國那里獲取有利的交易。俄羅斯數量龐大的能源尤其是天然氣儲備的確在經濟和政治兩方面都給歐盟制造了很大的問題:該集團暴露出無法形成一個共同外交政策的弱點,尤其是在對俄戰略上無法達成一致。在倫敦峰會前夕,由布朗尼斯羅·吉勒梅(前波蘭外交部長,現在的歐洲議會成員)為首的許多東歐政治家呼吁歐盟成員國“放棄任何單獨的對俄戰略”,并認為歐盟“不應當接受俄羅斯利用能源作為施加于鄰國的政治壓力的做法”。不過對于德國和英國這樣的歐洲大國來說,能源安全方面的需要始終是第一位的,因此,盡管在與俄羅斯打交道時懷有復雜的心情,但在牽涉到能源問題時,歐盟的聲音總是顯得虛弱而克制。 東北亞機遇 第三,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俄羅斯對亞洲開展天然氣外交的主要對象是與其接壤的中國和東北亞地區。 俄羅斯很早就認識到亞太地區對天然氣日益增長的需求,并在1997年與有關各方曾積極研究制定過從俄羅斯的科維克金、雅庫特和西西伯利亞與東西伯利亞的氣田向中國、韓國和日本輸送天然氣的方案。由于受到199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這一計劃被迫擱淺。但gazprom的能源專家很清楚,一旦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建成類似于俄歐之間的天然氣輸配系統,兩國之間就可以形成一個巨大的洲際天然氣市場,并輻射整個亞洲地區。gazprom和其它一些能源公司不僅對向東亞地區出售天然氣感興趣,而且它們還關心如何能夠進入當地天然氣供應基地、輸配氣管網,參與天然氣加工以及用俄羅斯天然氣發電、電站管理等產業鏈下游問題。 隨著中國西氣東輸工程和國內天然氣配送終端網絡的建設,gazprom再一次對亞洲市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目前,它正在與中石油的談判中確定管線(東線黑龍江方向,西線烏魯木齊方向)、具體日期、供應規模、價格,總供應規模預計為每年200-300億立方米。俄方談判原則是先簽天然氣出口合同,后開采,最后供應。大多數俄專家認為,除了東西伯利亞天然氣產區的產能和運能限制等客觀因素外,俄天然氣對華出口項目談判的關鍵在于價格問題。因為世界天然氣資源長期短缺,而中國經濟迅猛發展需要大量穩定的燃料供應,所以俄方立場相當強硬。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世界能源在較長的時間段內將維持賣方市場的判斷,俄羅斯在對華天然氣問題上采取了其在遠東石油管線上相同的策略:以拖待變,爭取對俄方最為有利的條件和價格。 除了中國外,俄羅斯對于印度提出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道工程建設也表現出濃厚興趣。gazprom表示愿意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分擔管道建設方面的風險,同時獲取該項工程的好處。由于印度方面也向中國發出了邀請,而且中印之間最近在海外油氣開發方面達成諒解并形成了事實上的能源戰略合作伙伴關,因此,如果這條管線能夠成功建設的話,那么被炒作已久的中印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或許能夠真的在這一領域得以體現。 在俄羅斯的亞洲能源外交日程上還包括建設一條從伊爾庫茨克經由朝鮮到達韓國的天然氣管道,以便加大對西伯利亞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而可以實現與日本更便捷的交往,有利于將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輸往韓國、日本。不過,鑒于朝核問題的復雜性與持久性,該方案目前還只是停留在設想階段。 能源外交“雙刃劍” 俄羅斯目前在國內外開展的能源攻勢尤其是天然氣攻勢非常迅猛,在全球能源緊缺的大背景下似乎前途也非常光明。但筆者對于俄羅斯天然氣外交的前景持謹慎的樂觀態度:雖然擁有許多有利因素,俄羅斯在開展包括天然氣外交在內的能源外交時仍應當分外謹慎。因為將油氣資源作為戰略武器的能源外交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在短期內可能相當有效,但從長遠來看則并不一定能達到戰略目標。 讓我們回顧一段歷史,在1973年11月OPEC宣布對美國與荷蘭石油禁運后國際油價大漲,西方世界恐慌。其后果是西方國家在采取節能和新技術之后降低了對石油的依存度,經濟得以健康持續增長。而沙特等國由于坐享了數年的豐厚利潤而沒有對其經濟結構進行任何調整,結果此后人均收入一落千丈。 當時的蘇聯正處于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領導層本來下定決心改造國家的經濟結構,但油價的意外上漲使蘇聯領導人的注意力馬上放到了能源外交上來。蘇聯先后支持了兩次石油危機,并從中獲益匪淺:蘇聯以“援助”為名,到1970年代中期先后打入了伊拉克、伊朗、埃及、也門、阿爾及利亞等國的石油工業。就在石油危機爆發的1973年底,伊拉克以低價賣給蘇聯600萬英鎊石油,來償付當年10月反侵略戰爭中欠蘇聯的軍火費,貨還沒有交出,蘇聯就把這批石油以1800萬英鎊的高價賣給了西德。突然降臨的石油財富,使得本來十分嚴峻的經濟困難通過石油出口而掩蓋起來,蘇聯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得以繼續維持,使政治制度改革的問題,變得更加不合時宜了。 現在的國際能源局勢與20世紀70年代的情況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雖然產生能源危機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全球各國都面臨高昂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所不同的是,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由于缺乏足夠的能源儲備和多元化的進口渠道,所經受的挑戰比美歐等發達國家更為嚴峻。 與OPEC和歐美能源大國相比,俄羅斯在能源外交方面的經驗還比較缺乏,不過近兩年來它已經嘗到了能源外交帶來的甜頭,今后也必將更為頻繁地使用能源武器。克里姆林宮利用能源尤其是天然氣資源來控制獨聯體,分化歐盟和進入亞洲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只是當它在享受天然氣外交帶來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方面的短期利益同時,也在長期戰略上承擔著風險: 第一,如上所述OPEC和前蘇聯的歷史,滾滾的石油美元會削弱政府進行經濟結構改革的決心,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容易使政治領導人產生國家經濟“強大”的幻覺,錯誤地評估經濟形勢,從而喪失經濟和政治改革的最佳時機,最終導致國家淪為“中東化”的單一能源輸出國。俄羅斯的經濟自2001年以來一直呈直線上升趨勢,但其過度依賴原材料出口特別是油氣出口的結構卻未發生任何變化,這種狀況引起了包括俄羅斯專家在內的許多有識之士的擔憂。 第二,誠然,俄羅斯可以在全球天然氣市場的定價機制形成過程中扮演關鍵性角色,但是,全球性的天然氣市場能否迅速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能否創造一種獲取投資者信任的環境以使他們注入數額龐大的金融和智力投資。此外,該市場的完善還依賴于進口國天然氣消費終端的大規模建設,這種建設同樣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的投資。大多研究都表明,盡管全球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但其中很多并不在那些傳統的吸引私人投資者的國家。天然氣的資本密集性和項目長回報期的特點———15到20年,一些非常復雜的項目甚至要更長的時間———都使投資者在決定時極其謹慎。而目前俄羅斯嚴峻的國內政治形勢以及后普京時代俄羅斯外交政策的不明朗化,使得歐美等天然氣主要消費國不敢進行大規模投資建設。 第三,為了維護自己在前蘇聯地區的勢力范圍,俄羅斯在執行天然氣外交過程中動輒以“斷油”和“斷氣”對天然氣進口國進行威脅,先后將摩爾多瓦、立陶宛等國的油氣設施歸入自己的能源輸送網絡,現在又對烏克蘭境內的天然氣管道虎視眈眈。這些外交手段雖然加強了俄羅斯實施能源外交的實力,但也加深了中東歐各能源進口國對于俄羅斯的恐懼心理,也使得歐盟對俄羅斯作為“能源安全擔保人”的可靠性產生了懷疑。英法德意等歐盟主要成員國已開始重新修訂能源政策,將進口渠道多元化和節能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從長遠來看俄羅斯的一些能源外交手段是得不償失的。 第四,在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產業結構調整后,俄羅斯政府實際上通過gazprom在內的國有企業對油氣資源進行了壟斷。問題在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管理落后,控制的油氣田面臨著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的問題,不利于提高整體產業的競爭力。此外,出于維護國家利益與地緣政治戰略利益需要的考慮,俄政府常常將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集團利益置于俄國家戰略利益之下,從而犧牲了該公司的經濟利益。gazprom負債累累,僅2002年的外債就高達147億美元,在2005年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的合并過程中又承擔了該公司在并購尤甘斯克過程中所產生的45億美元的債務,瀕臨破產的邊緣。因此,更多人認為gazprom不過是執行普京國內政策的一種政治工具,在完成天然氣外交方面則有些力不從心。 第五,為了完成打造能源帝國的夢想,普京總統在國內采取了一系列鐵腕政策,如打壓國內媒體,任命米勒、麥德維杰夫和謝欽等自己的親信掌管國有能源企業,其中麥德維杰夫還被委以第一副總理的重任,更被外界普遍認為是2008年的總統人選。2005年底,俄杜馬又在普京授意下通過了限制非政府組織活動的法案。諸如此類的政治措施,不但招致美歐等國對于俄羅斯“民主化”進程和能源外交目標的疑慮,更使得俄民眾對于國內司法公正和言論自由產生懷疑,大大損害了政治官僚和強力集團的權威甚至普京總統本人的威望。而普京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對包括別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和霍多爾科夫斯基等寡頭的持續打壓使得俄羅斯的先富階層人心惶惶,于是資產轉移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據俄羅斯央行的統計,2004年俄羅斯資本外逃規模比2003年增長了四倍,達到了94億美元,該數據可以被認為是俄羅斯企業界對國內經濟和政治形勢的一種憂慮。 總的來看,俄羅斯的天然氣外交雖然才剛剛起步,但其龐大的天然氣儲備賦予其無與倫比的戰略優勢。筆者同意美國能源專家、俄羅斯專家布魯金斯學會對外政策研究項目高級研究員菲奧納·希爾的觀點,盡管現在的俄羅斯僅是一個正在崛起的能源大國,但20年后它必將在天然氣領域成為超級大國。 不過,有鑒于執行能源外交過程中的種種風險,天然氣這件俄羅斯在21世紀最具殺傷力的武器既有可能成為俄羅斯復興大國地位的引擎,也可能成為埋葬俄羅斯復興大國之夢的陷阱。所有的一切,都將取決于克里姆林宮的領導人能否未雨綢繆,制定出一個更具前瞻性的國內國外能源策略。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地緣政治與能源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