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綠色GDP試點砥礪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 09:00 解放日報

  

  日前,發布中國第一份綠色GDP核算研究報告的綠色GDP課題研究小組獲得了“2006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特別獎。但是,獲獎的課題組卻無奈地披露說,綠色GDP并未獲得地方政府的普遍支持,目前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試點。

  這一消息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和思索。人們希望,綠色GDP試點能夠成功推進,讓中國經濟的發展“又好又快”!

  “第一步”是如何邁出的

  《中國經濟時報》的一篇報道說,2002年,中國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就新設置了附屬賬戶———自然資源實物核算表,制定了核算方案,試編了2000年全國土地、森林、礦產、水資源實物量表,為開展和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提供了技術保障和數據基礎。

  2004年3月17日, 國家統計局時任局長李德水主持了國家統計局與國家環保總局共同召開的綠色GDP核算工作研討會,啟動《綜合經濟與環境核算(綠色GDP)研究》項目。

  當年6月底,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在杭州聯合舉辦了建立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國際研討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綠色GDP核算體系框架。

  兩部門決定,首先在2004年-2006年期間選擇若干省市開展綠色GDP核算和環境污染損失調查工作試點。

  試點調查開展的調查工作包括以下10項內容:一是企事業單位環保支出項目調查;二是大氣污染與人體健康效應研究;三是建筑類型與材料存量調查;四是污染引起的清潔和勞務費用增加調查;五是水污染與人體健康效應研究;六是生活用潔凈水替代成本案例調查和統計分析;七是工業用水額外處理手段和設施成本案例調查;八是水污染對農作物危害損失調查;九是固體廢物污染經濟損失調查;十是環境污染事故經濟損失調查評估。

  2005年2月28日,國家環保總局正式宣布了經過一年之久的醞釀后才出臺的“綠色GDP”十大試點省市名單:北京、天津、重慶、河北、遼寧、浙江、安徽、廣東、海南、四川。至此,綠色GDP試點“并非完美的一步”正式邁出。

  試點意義:不只是為了核減GDP數字

  《半月談》的一篇報道說,綠色GDP核算,最后的指標固然重要,但對于研究者和決策者來說,過程也很重要。

  試點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0個試點地區的積極參與,本身就是研究成果價值的充分體現。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試點省市完成了涵蓋30%的重點工業污染企業、所有的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以及3萬份家庭問卷的調查,調查同時涉及除環保和統計部門以外的衛生、農業、水利、城建、交通等相關部門。調查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是開展核算的最堅實的基礎。

  ———搞清污染實物量、環境污染損失成本是基礎性工作,通過核算,把基礎性工作抓起來,為環境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浙江省盡最大可能擴展了樣本量,最后確定調查樣本單位約4000家。一系列付出為分析浙江環境污染狀況、環境治理狀況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

  ———核算過程帶來許多有用信息,幫助政府了解哪些部門、哪些地區是資源消耗“高強度區”;哪些部門、哪些地區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重災區”;相應的,這些部門、地區將成為治理重點。

  遼寧省通過環境污染經濟損失調查發現,造紙業是增加值污染扣減指數最高的行業,扣減指數為60多。換句話說,造紙業創造增加值的60%以上需要拿出來治理其造成的環境污染!

  ———深入開掘綠色GDP核算的過程和結果,為環境稅收、生態補償、干部政績考核制度等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浙江省委組織部此前剛剛確定的26項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指標中,新增加了萬元GDP建設用地增量、萬元GDP能耗及降低率、萬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等指標,用政績考核的杠桿改變官員片面追求GDP的理念。

  技術難題是最大障礙

  《21世紀經濟報道》的文章說,在試點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問題還是綠色GDP核算的技術難題。

  我們常規的GDP的統計都還沒有理順,還要一步步規范。現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建立了自己的所謂的綠色GDP核算體系。

  四川省統計局的一位官員則舉例說,對經濟數據進行調整是國際慣例,2005年國家統計局對2004年我國GDP的調整中,增多了2.3萬億元,增加了16.8%。相比之下,《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告訴我們,2004年環境和資源的污染和破壞帶來的經濟損失是3.05%,這個在統計學誤差之內的3.05%,有多大價值呢?

  目前綠色GDP的核算方法,如實物量和價值量測算,許多還停留在理想化的紙上。現在比較成熟的一個做法是,采取虛擬成本法,根據污水治理的成本核算對GDP的損失。但碰到工業企業污水、廢氣等排放物對居民健康帶來的影響(如醫療費用、不能工作帶來的損失等),并因此測算出對GDP的損失,目前根本沒有辦法通過建立模型解決。

  自由選擇背后的理性原因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陳墨的文章說,10個省市加入綠色GDP核算試點完全出于自愿,退出也是自由的。自由選擇的背后必定有其理性的原因。

  去年9月7日,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向媒體發布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在筆者看來,相比發布前的萬眾矚目,報告的出爐并沒有產生預期的那么大反響。

  其根本原因在于,這是一份底氣不足或者說名不符實的報告: 通常意義上,完整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應當包括資源耗減成本與環境退化成本。資源耗減成本中的資源包括耕地、礦物、森林、水、漁業等5大項內容;環境退化成本包括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兩大項內容。

  此次公布的核算結果,只計算了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而且還只是其當中的一部分。環境污染損失成本至少應當包括20多項指標,此次核算只涉及了其中的10項,即大氣污染造成的健康、農業和材料損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損失,以及固廢侵占土地造成的經濟損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沒有涉及。

  即便在這10項環境污染損失核算中,還存在低估和缺項問題。

  何況,試點省市的綠色GDP核算與這份報告走的是兩條線,只是借用這份報告的核算方法分別進行自己的核算。核算結果同樣說明不了什么問題,而且,也沒有全國范圍的比較意義,更不會影響地方官員政績。

  因為沒有上述“外部性”約束,地方自行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從事綠色GDP核算,就成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核算體系不規范、不完善,人力、經費不足,沒有硬約束,退出就不奇怪了。

  最優解并不存在

  《中國經濟周刊》的一篇評論說, 曾經身負重望的綠色GDP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此前并非全無征兆。從技術層面來看,生態成本、環境成本的核算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有關核算方法的爭論從未停止。

  從制度層面來看,由于地方官員的考核方式尚未出現大的轉變,對于一些省份來說,列入試點就意味著本地GDP要被減去生態環境損耗部分,而未列入試點的省份卻不扣減,這種情況在“唯GDP論英雄”的政績觀下,很容易因其“不劃算”、“不公平”而遭到抵制。

  我們承認,上述兩個難題的解決絕非易事,但是,正因如此,我們認為綠色GDP的核算工作才更有堅持和推廣的必要。任何重大改革,倘若遇有這樣那樣執行的困難,就放棄正確大方向而改弦更張,甚至削足適履,那么,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非但不能進步,相反還會因循守舊而不斷倒退。

  事實上,細究近期圍繞綠色GDP而再次升級的不休爭論,其中傳達出的殷殷民意與其說是要對粗放式增長“明算賬”,毋寧說是反感于地方政府固守短視、本位的發展觀。因為稍具常識者都會想到,就像人體健康受損很難計價,資源耗減和環境污染同樣極難量化損失。一些省份以此為借口要求退出試點,不過是用并不存在的最優解來試圖否定已經存在的較優解,反映出的仍然是對GDP的癡迷以及對生態成本的漠視,而這,正是綠色GDP所著意矯正的扭曲。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