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評論:“蹲點調查”不可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 10:00 南方網
前不久,《南京日報》介紹了一份調查報告——《南京鄉村調查》。這份調查報告為16開本,共187頁。它以日記體形式,非常詳細地記錄了兩個月間南京江寧區牌坊村人的生產生活,及調查課題組人員所思所想。其中,專題材料53篇,問卷統計5篇。課題組人員在牌坊村訪談村民76人,召開了多場座談會,發放問卷240份,回收207份。每篇調查日記如同散文,語言流暢而充滿真情,詳實數據中夾著哲理性思考,田野氣息加上人物鮮活形象,讓人讀起來既輕松又受益。 這份調查報告,是調查組人員選取一個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區平均數以下的鄉村,“蹲”了整整兩個月寫出的。他們梳理了這個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比如財政支農資金難以形成合力,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薄弱,教育負擔較重,勞動力轉移難度大,新的社會風尚和道德觀念尚未形成等等,并就如何破解難題,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蹲點調查,在我們視野中正漸行漸遠。如今再見蹲點調查,尤為親切,感到一種優良傳統又悄然回歸。從社會學角度看,蹲點調查屬于實證型調研。它既不是按照預先擬定的理論框架去收集材料,也不是根據調查材料簡單歸納出一般結論,而是直觀社會本身,以鮮活的人、事、物來反映調查對象本質,給人以啟示。 蹲點調查,就是集中一段時間,到基層單位去解剖“麻雀”,進而發現問題,理清思路,指導更大范圍內的實踐。這既是基本工作方法,也是密切干群關系的一條重要途徑。然而,不知從何時起,蹲點調查在不少人看來已不再重要了。他們愛說,如今是信息時代,蹲點調查“老掉牙”。其實不然。信息技術無論多么先進,也不能代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離開了“源頭活水”,最易因“霧里看花”而產生錯誤判斷。今天,我們仍需要多搞些蹲點調查。 1964年9月底,劉少奇同志看到某省委書記一篇講話后隨即專門寫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嚴肅地說:你講話中任何一段、任何一句都找不出錯誤,但沒有實際內容,犯了一次教條主義錯誤。“原因是你已經嚴重地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因此,我們要下決心長期下去蹲點。“如果我們不是這樣做,則官越大,真理越少,官做得越久,真理也越少”,就只能憑自己頭腦里想象的和文件上規定的許多框框辦事。這封信今天讀來,依舊讓人感到震撼。 我們還應當看到這樣一個現實:公務員隊伍中“三門干部”正在逐漸增多。從家門到校門再進機關門,是不少新公務員的成長路線圖!叭T干部”理論基礎好,文化素質高,少有保守思想,使公務員隊伍更具活力和朝氣。但“三門干部”也普遍有個不足,就是對基層不太懂,對群眾不太懂。他們往往能在大會上滔滔不絕,卻不大會和群眾談心溝通;能走省出國招商引資,卻不善于走街串戶排解民憂。搞些蹲點調查,對“三門干部”更為迫切。(編輯:張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