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煤老大”山西劍指“三大軟肋”加快發展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 17:30 新華網
新華網太原12月24日電(記者王炤坤)對照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我國第一產煤大省山西在自我剖析中找出了制約山西省加快科學發展的“三大軟肋”:節能降耗、保護環境和科技創新。“十一五”開局之年,“煤老大”劍指“三大軟肋”轉換經濟增長方式,使全年經濟發展的“過熱”和不良指標出現了回落,而標志著和諧、民生和生態優化的指標出現了亮點。 據初步統計,今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可達4750億元,財政收入將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城鎮居民收入增長12%,人均突破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經濟增長與財政增收、人民致富的協調性明顯增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同比回落,單位GDP能耗下降2%,單位GDP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可望實現預期下降目標。 煤炭、焦炭、電力、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污產業是山西省經濟支柱。根據2005年的統計,山西省萬元GDP的綜合能耗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4倍,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山西省大氣環境質量全國倒數第一,在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2005年環境空氣質量劣于國家三級標準的43個城市中山西占了16個,而且戴“黑帽”的前三名城市都在山西。長期高強度的采煤也使山西省礦區大面積采空。山西因此成為“污染大省”和“塌陷大省”。而讓“煤老大”抬不起頭的還有科技創新步履蹣跚。山西雖擁有17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0多個科研實驗基地和上百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但山西省科技創新的步伐卻沒有走到前頭,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偏低。 2006年,山西省率先制定了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新的指標體系由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民生活和資源環境等5個方面的44項指標組成。新辦法對不同指標賦予不同的權數、采取不同的計算方法。一是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指標有24項之多;二是充分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問題,分別提出了科技進步類指標4項、資源環境類指標9項。尤其是單位GDP“降耗指標”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排指標”,被列為年度考核指標。 新的指標體系成了“煤老大”加快科學發展的“路線圖”。 ——扎緊工業能耗“胃口”,推動循環經濟。山西把占到能耗總量65%的200多家能耗大戶企業推上能源審計、統計、監督的“重點榜”,進行嚴密監控。它們耗能一旦超標,就面臨被責令整改和經濟重罰的可能。同時規定,對企業節能成績分級考核,指標一直分解到企業的車間和班組,節能指標直接與企業員工的經濟獎罰、企業負責人的業績考核掛鉤。山西省以能源原材料產業為重點,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2006年一些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示范園區、示范社區和示范市、縣顯示出“頭羊效應”。 ——啟動“藍天碧水工程”,完善治污的激勵約束機制。11個重點城市和32個縣(市)的主要負責人是“藍天碧水工程”的第一責任人,工程實施情況作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在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2006年,《山西省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辦法》《山西省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處分暫行辦法》《山西省黨政領導干部環境保護工作實績考核辦法》等陸續出臺。環保部門與金融、物價、鐵路等14個部門聯手為環境違法企業打造了“緊箍咒”。全省119個縣(市、區)全部設立了空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 ——實施“煤炭新政”,推進煤炭資源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素質的“三大戰役”。近5000個“黑礦點”和1300個“小小”煤礦分別被取締、關閉,山西省順勢導入全國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和可持續發展試點工作;全省煤礦棚戶區改造和采煤沉陷區治理啟動。長期困擾山西人的煤炭污染、地質災害、資源能源浪費、礦難事故等“煤禍”,開始從機制和體制上得以鏟除。 ——政府全面扶持、企業自主創新的機制正在形成。從2006年開始,省財政部門重點從增加財政科教投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完善企業分配制度、拓展政府采購功能、支持科技中小企業等方面,促進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和做強市場主體。2006年省財政安排科技專項資金1.9億元,同時設立全省技術產業創新資金,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科研成果推廣轉化、科技攻關、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項目。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