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中國—東盟自貿區:多邊世界里的雙邊寓言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 17:13 21世紀經濟報道
WTO五年后年終特刊(二) 在亞洲區域政經格局下,東亞經貿一體化進程勢如破竹,歷史問題的羈絆不堪其阻。三個“10+1”與一個“10+3”勾勒出了和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比肩的東亞FTA美景。 在發展中國家的行列里,中國正積極發揮影響,以期能夠化多哈回合的“對峙僵局”為“妥協共贏”。動力來自內外兼修。一則是打破國內利益格局的改革在走向縱深,而發達國家卻各自身陷此中;再則是拓展生存發展空間的開放在走向“新大陸”,非洲、中東、拉美的海岸線漸現于中國全球貿易航程的視域。 本報記者陳善哲深圳報道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進出口總額將在2010年超過北美自由貿易區,其GDP將在2020年超過歐盟。屆時,中國-東盟自貿區將與前述兩個自貿區呈三足鼎立之勢。 每年11月份,柬埔寨商業部副大臣KuochKy都會帶著一群人來到中國南寧,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 今年是第三個年頭,也是跟隨KuochKy來到中國的柬埔寨商人數量最多的一年,共有100多人。兩年前,KuochKy參加第一屆博覽會的時候,隨行的不足10人。“以前我們的人不是很積極,現在很多人想報名卻沒有機會。”KuochKy說。 在KuochKy看來,這正是形成中的中國-東盟自貿區展現的魅力。中國-東盟自貿區不再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中國已經是東盟第四大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并且雙邊貿易正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 2006年10月30日,中國與東盟10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紀念峰會聯合聲明》,雙方再次重申了將于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決心。 在WTO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困頓之際,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高歌猛進,成為在山重水復的多邊貿易世界里雙邊突破的典范。 17億人口的自貿區 2000年,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中國和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首先提出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大膽設想,并得到了東盟諸國的熱情回應。一年后,在文萊舉行的第五次中國和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東盟領導人就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 如果以2001年為開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歷五年的精心打磨,已經從一個不可思議的概念,進化為一幅擁有明確路線圖的美妙遠景。 《中國-東盟紀念峰會聯合聲明》表明,中國將在2010年與東盟6個老成員國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2015年與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四國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雙方將盡快達成協議,逐步實現涵蓋眾多部門的服務貿易自由化,在中國和東盟建立一個自由、便利、透明并具有競爭力的投資機制以促進投資。 事實上,中國與東盟關于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談判正式啟動于2003年。在三年的時間里雙方取得的進展,是不可思議的。 在雙方于2002年簽署的《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指引下,實質性談判從《早期收獲》計劃(EarlyHarvestProgram)開始。為了使雙方提前享受自由貿易的好處,雙方從2004年1月1日起削減570種農副產品和另外30種特定產品的關稅。 “早期收獲計劃”的實質性好處很快體現出來,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到2005年6月,中國享受該計劃從東盟國家進口的產品達到11.53億美元,稅收優惠總額達到10.16億元。 此后,雙方繼續就正常產品的降稅模式進行談判。2004年9月,雙方就貨物貿易內容達成原則性協議。雙方還簽署了《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為日后可能的貿易爭端的解決提供了法律依據。 該協議的一大收獲,是換來了中國夢寐以求的對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2004年11月29日,在老撾舉行的第八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東盟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東盟成為第一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區域性組織。 2005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從該年7月20日開始,雙方全面啟動降稅進程。首批7445種商品的關稅降至20%左右,中國對東盟6個老成員國平均關稅降到了8.1%,甚至比最惠國平均稅率還低1.8個百分點。 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談判的深入,雙方已經開始收獲自由貿易的好處。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在2004年歷史性地突破了1000億美元,2005年雙邊貿易再創1303.7億美元的紀錄。東盟連續13年成為中國第五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 很多人已經看到了一個擁有17億人口的自由貿易區的雛形。有中國商務部官員指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進出口總額將在2010年超過北美自由貿易區,其GDP將在2020年超過歐盟。屆時,中國-東盟自貿區將與前述兩個自貿區呈三足鼎立之勢。 雙邊行動力 與停滯不前的WTO多哈回合談判相比,中國-東盟自貿區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收獲了難以企及的成果,也讓人看到了在多邊規則的世界中,雙邊談判的突破能力值得期待。 WTO貿易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柏罕·加福(BurhanGafoor)先生告訴本報記者,WTO一直認為多邊框架下的談判很重要,不過很多國家還是選擇雙邊的方式進行協商。“兩者并不矛盾,多邊和雙邊的形式在某種情況下可以互相支持。”加福認為,雙邊談判的一大優勢是高效率和高質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陸建人分析,中國-東盟自貿區是新一代自由貿易區,其內容遠遠超出傳統的貨物貿易范圍,包括服務貿易、投資以及經濟合作等領域,談判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東盟的自貿區談判是以東盟作為整體進行談判的,這與美國、日本等與東盟十國逐一協商的談判模式不同。這既給提高談判效率提供了可能,但也給談判增加了難度。 為了推動談判進展,促成自貿區早日建立,中國在談判中做出不少讓步。以“早期收獲計劃”為例,雙方最終能夠達成協議,得益于中國在隨后所作的讓步,同意降低一系列農產品和工業品的關稅。按照計劃,600種農產品到2006年要全部實現零關稅,但越南可以推遲到2008年,老撾、緬甸推遲到2009年,柬埔寨則是2010年。 綜觀全球各地主要的FTA談判,各國面臨的最大障礙普遍是農產品關稅減讓問題。而中國-東盟自貿區談判之所以呈“破竹”之勢,與中國、東盟的談判率先從農產品領域取得突破有關。 然而,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示范效應,并不能取代世界對多邊談判的渴望。WTO總干事辦公室主任岡薩雷斯·拉雅(AranchaGonzálezLaya)女士告訴本報記者,一個好的貿易政策應該以多邊為主,雙邊為輔。雙邊談判是無法取代多邊談判的,因為雙邊談判僅局限于某些特定領域,并且大多不涉及農業補貼、反傾銷等規則。 目前除了中國之外,東亞地區的韓國、日本與東盟關于FTA的談判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認為,目前東亞地區正呈現出區域一體化趨勢。中國-東盟自貿區的談判為東亞地區一體化打下基礎,如果韓國-東盟自貿區,以及日本-東盟自貿區的談判也能取得進展,將會加快這一趨勢的進程。 FTA的政治經濟學 10月30日,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紀念峰會在南寧舉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及東盟10國的領導人出席。很多人意識到,中國與東盟的經濟政治關系已經相當親密。廣西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文山說,這表明過去15年,中國強化與東盟的經貿聯系,如今終于到了收獲政治果實的時候。 《中國-東盟紀念峰會聯合聲明》中,雙方再次表達了共同推進戰略伙伴關系的意愿,并聲明包括未來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的合作,譬如加強在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合作與信息交流,中國支持東盟為建立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所做的努力,以及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翟昆說,中國-東盟的戰略伙伴關系目前有三大支柱:中國-東盟自貿區是經濟支柱,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可以看作是政治支柱,中國與東盟各國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是安全支柱。 中國和東盟都意識到,這是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必不可少的關鍵一步。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副所長韓鋒認為,東盟一體化與中國內部不同地區的協調發展在時間上是平行的,通過自貿區的建設,可以實現跨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在產業上融合,從而在源頭避免相互競爭。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東盟看重的是與中、日、韓三國的“10+3”合作,此時東盟的國際地位正在上升階段,意圖通過“10+3”機制主導東亞的合作,并在APEC中與美國的影響力相抗衡。 然而,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東盟的脆弱暴露無遺,在危機處理中,東盟內部的步調并不一致。因此,東盟意識到在國際經濟政治活動中需要找到值得信賴的共同行動者。由于“10+3”機制遲遲無法突破,再遇上中國的盛情相邀,于是兩者一拍即合。 有國際問題研究專家分析,東盟主張建立多極化的地緣政治秩序,首先把自己打造成眾多力量中的一極,然后利用美國、日本、中國等大國在東南亞地區爭奪影響力的機會,左右逢源。 最明顯的例子是,當中國-東盟自貿區穩步推進的時候,美國、日本、韓國以及印度等國都積極開展了與東盟關于FTA的談判。翟昆說,從近年中國的外交舉動來看,中國對東南亞投入的資源越來越多,而這幾年在東南亞的戰略收益最大的也是中國。不過,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綜合影響力不及美國,在經濟上的影響力也不及日本。“中國在東南亞追求的不是影響力,也不是以擠壓和排斥美日為目的,而是追求和諧共處。”翟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