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銀行業開放市民短期難嘗“甜頭”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 08:12 沈陽網-沈陽今報
五年后,中國銀行業、成品油市場宣布全面開放。 從昨天起,外資銀行在政策范圍內獲得夢寐以求的“國民待遇”———在中國境內經營人民幣業務將不再有地域和客戶限制。 至此,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全面競爭的市場格局初步形成,“狼”此次真的來了。對此,多位中資銀行人士表示,在3 5年內,外資銀行由于網點資源、經營理念以及政策方面的原因,難以與中資銀行全面抗衡。 從昨天起,中國將全面放開成品油市場,外資不但可從事成品油的零售,還可以延伸到成品油的批發。業內認為,外資的加入,將增加中國成品油供應主體,困擾中國市場的“油荒”可能得到一定的緩解,但是中石油中石化主導地位無法動搖。 銀行 影響:個人 “對于雙方來說,也許合作更大于競爭。”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戴敘賢透露,網點資源是中資銀行的最大優勢,因此3 5年內,外資銀行無法與中資銀行相抗衡;而相反,雙方在 外資銀行在理財產品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但在市場占有上處于劣勢,而中資銀行產品普遍存在同質化競爭,抗風險能力薄弱等問題,但占據了大量的客戶資源,一旦雙方通過合作,將實現雙贏局面。 不過,有銀行人士預測,個人理財市場將是外資銀行發起集體沖擊的第一塊“根據地”。荷蘭銀行中國區的高管就對外界透露,荷銀集團計劃未來一年內在中國大陸7個城市增設4家分行,設立20個“梵高貴賓理財中心”。據悉,梵高理財中心的門檻達5萬美元,顯然是把矛頭對準了高端客戶。 相關人士預測,一旦人民幣開放后,跨國公司、三資企業的大部分公司業務很有可能會向外資銀行傾斜,中資銀行將面臨挑戰。另外,外資銀行的外匯業務和國際結算方面的優勢,將對中資銀行特別是股份制銀行沖擊較大。 受益:外資銀行服務全方位 盡管外資銀行全面開展人民幣 廣東銀行業監管人士認為,中外銀行“同一起跑線賽跑”的最大受益者將是市民。“外資銀行良好的服務方式,以及所提供的理財產品與工具的多樣性,可滿足不同投資者的偏好,市民選擇余地更大。” 數據顯示,外資銀行60%%的收入來自中間業務和創新業務,中資銀行90%%的收入來自貸款和存款之間的利差。這說明外資銀行大多是混業經營———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綜合服務,使他們可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商業銀行服務及多樣的金融產品。 等待:門檻高多數國人難享受 但是,短期內市民可能還無法享受到外資銀行的全面服務。出于成本與收益的考慮,大部分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可能會設置門檻,如花旗銀行在境外都會設置存款5000美元為進入門檻,這無疑將大量中下收入的市民拒之門外。對此,中國銀行廣東省個人零售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外資銀行短期內肯定會采取錯位經營方式,中高端客戶則是他們重點爭取的目標。 成品油 兩大巨頭地位難撼動 現在中國油品市場上的兩大競爭主體是中石油和中石化,按資源分布各自控制了一部分市場的主導權,在市場上既競爭又合作,成品油全面放開之后,已進入或即將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石油巨頭無疑無法不介入該市場,競爭對手將增多,給國內石油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據專家介紹,目前,包括 B P、殼牌、美孚等外資巨頭在中國已在潤滑油、成品油零售這塊占據了不小的市場份額,但是,目前所有外資巨頭的加油站業務,成品油的供應是依靠中石油、中石化兩巨頭,一方面,外資可更快切入市場,但另一方面,對中資企業的依賴也是顯而易見的。 據悉,目前幾大外資公司也在積極調研,希望盡快參與成品油批發業務。中油 B P新聞發言人表示,目前正在密切關注中國有關 W T O配套政策,也在嘗試拓展一些新的機會,他表示,批發市場有更多的參與者之后,將有更新的活力,加油站獲得油源的方式將更靈活。 來自中石油的一位專家則認為,供應主體的增加,不會動搖到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主導地位。他說,“實際上,這幾年兩大公司已準備好了,在油源方面,政策上規定,中國的煉油廠不能外資獨資的,而且中方必須控股;在零售領域,中石油和中石化已占領了最好的加油站,外資收購的成本將逐漸增大。” 油價放開“油荒”即解 廣東省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表示,成品油批發的放開,供應主體增加,相應的,對市場的供應總量也會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利于成品油市場的供應。據悉,最近一兩年,全國各地的成品油市場時不時出現一定程度的緊缺,廣東去年甚至出現少見的“油荒”,業內人士認為,放開市場對于緩解“油荒”是非常有好處的。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外資大規模的進入,有可能出現供大于求的市場基本格局,由于供需矛盾決定價格,在市場總體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聯手控制價格的能力將越來越失去效力。 但是,來自中石油的專家卻表示,盡管供應主體增多,但是以此推斷供應總量增加是過于樂觀,因為目前中國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的價格差距明顯,只要中國的成品油的油源價格不跟國際接軌,進口價格和銷售價格倒掛,有成品油進口、批發資格的外資企業依然不愿意向國內供應,還是依靠中石油中石化供應,結果吃虧的還是兩大公司,只有油源價格放開,供需矛盾才會真正解決。綜合《中國證券報》《信息時報》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