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老工業基地變為新型工業化之城 湘潭,求變圖強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 09:00 紅網
(圖為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現代化生產車間一角。本報記者羅新國攝)周月桂李軍“金湘潭”的歷史畫卷里,有過巨室富商、輻輳云集、萬家城廓、十里帆檣的恢弘,海內外奇珍異寶,聚于市井,那時的湘潭,曾以“老大”的地位矚目三湘。 時光將舊時的繁華洗去,湘潭人通變圖強,與時俱進的稟賦仍在血管里流淌著。走進湘潭河東的新城,產業勃興支撐著的熱鬧與亮麗,即使在寒冬里也讓人感覺到暖意。幾年前還是荒蕪的鄉野,迅速崛起為充滿活力的新都市,見證著湘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與5年前相比,湘潭市去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75億元,增長1.71倍,實現利潤增長了11倍多;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由9.46%提高到146.2%;重點企業萬元能耗由1.91噸標煤降到1.53噸,降低了25%。 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陳潤兒,此前曾在湘潭工作多年。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湘潭這幾年的經濟增長,重視外延的擴張,更注重內涵的提高。追求效益好、水平高、污染少、能耗降的經濟增長途徑,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觀念之變 老工業基地,曾是湘潭人的驕傲。提起湘鋼、江麓、電機、江南、湘纜等企業,年紀稍大的湘潭人,都有種自豪感。2000年,當新千年的曙光照耀大地,人們為世紀的轉折而祈福時,湘潭的經濟也走到了一個轉折點。 1700多家國有中小企業,32萬產業工人,看起來是一個巨大的優勢,但連續66個月整體虧損,讓人們心頭的陰霾如此沉重。 “別的地方都在為自己的工業底子薄而大興工業,我們湘潭守著厚實的基礎,卻沒有飯吃。這不是發展方向的問題,問題出在了辦工業的方式。時代變了,市場變了,湘潭也應該變,應該大膽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變中圖強,變中求大。而其中首要的是徹底轉變發展的觀念”,湘潭市委、市政府面對困境,審時度勢。 湘潭電纜廠的改制,工作組幾進幾出,也難以推進,難就難在干部群眾的觀念更新。不僅是在湘纜,在別的企業,改制的障礙如一座座大山。時任改革小組組長的陳潤兒說,如果不能說服工人們,說明干部的觀念還沒有根本轉變,這一關闖不過,湘潭的經濟就不要說“發展”二字了。陳潤兒自己帶頭深入湘潭電纜廠,與工人們交心,直面如何保護他們的利益、找到企業的出路、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等工人們關心的問題。工人們的心結解開了,一個由湘鋼等企業入股的華菱電纜走進了市場。兩年的時間,湘纜浴火重生,今年保守估計,銷售額過7億,利潤3500萬。 產權改革、制度創新、強化管理、科技領先,這些以前在會上在材料里念得多,卻在實踐中練得少。“不能只在口頭上變,而要在現實中變”,“要讓企業在受益中變,在與市場斗法中自覺地變”。 在一片奮力擴張的氛圍中,湘潭市決策者認為:GDP要增長,但應該是效益好、技術水平提高、競爭力增強式的增長,努力實現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從投資驅動向科技驅動轉變,從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轉變。湘鋼曾打算上千萬噸的產鋼項目,湘潭市與他們一起,合計投資、土地、環境及市場的大賬,擴產的計劃變了,調整的思路出來了,結果每年調出的效益在20億元以上。 增長方式的觀念轉變,也就有了不同的增長結果。2005年,湘潭市GDP達到367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1.8%;工業利潤超過16億元,5年增長近20倍。 路徑之變
在湘潭市中心,有一個工業萬博港,展示品包括航天緩沖座椅、無極變速箱等填補國內空白的高新產品,以及寬厚板鋼、華菱線纜等新型材料,還有華瑩化工的新涂料、東信棉業的精紡紗,每天吸引不少客商和市民參觀。 萬博港,展示出湘潭工業產品結構的巨變。市經委主任周友幸告訴記者,這里陳列的200多個新產品,主要分布在機電、生物醫藥、新材料、輕紡等領域,這四大支柱在全市工業中已占“半壁江山”。而“十五”以前,湘潭工業可謂“頭重腳輕”,重化工業占到70%以上的份額,資源消耗多,高污染,高耗能,產品附加值低。 如何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市里從技改盤活存量資產切入。近5年,湘鋼累計投入40多億元,進行淘汰平爐、一火成材、全連鑄等一系列技術改造,從以前粗放型生產“大路鋼”,到今天生產精品線材、寬厚板,高附加值鋼材品種所占比例從30%提高到85%,企業能耗卻降低了15%,效益從虧損3億元扭轉為年年盈利。“十五”期間,湘潭完成技術改造投入183億元,比“九五”增長近4倍,1000萬元以上的重點技改項目開工率、完工率保持95%以上。像湘鋼一樣,一大批企業在技改中調整產品結構,實現內在質量的增長。 外延式的增長,注重投資擴規模;內涵式的增長,更重科技驅動提升質量。市里篩選有技術、基礎好、能創新的10戶標志性企業和50戶中小型企業,圍繞關鍵技術創新攻關。全市新增科研經費1000多萬元,扶持大企業建立創新中心;專門成立擔保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平臺。迅達集團擁有知識產權162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08項,煤氣灶具出口量位居全國第一。江麓集團自主研發的無極變速箱,填補國內空白,正在建立年產30萬臺基地。通過自主創新,一大批企業構筑了核心競爭力。近3年,依靠信息化帶動,湘潭工業內涵增長的路子越走越寬。 信息化,對湘潭許多老企業來說,以前只是書上報紙上的時髦詞兒。湘鋼的ERP數字化系統能將一天需要的煤炭精確到幾公斤,湘潭電機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數字化裝備生產的產品在市場縱橫,更多的企業不再把信息化當成抽象的東西,而是主動地投入進去。偉鴻食品是生產生豬的,320萬元投入信息化項目,公司總經理承認,信息化讓企業運營成本下降了10%,這是他沒有想到的。5年時間,湘潭信息化工程投入資金10多億元,企業覆蓋面達85%,其結果是企業產品設計周期縮短了一半,資金周轉速度提高50%,成本大大降低。 五年發奮,銳志求變,湘潭工業每1元投入,產生的附加值從5年前的0.22元升至0.32元,探索出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 產業之變 在湘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帶來了產業發展巨大變化。產業結構走向優化,產業鏈條成群延長。市里高起點規劃九華等6個工業園區,在政策、用地、融資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招商引進企業落戶園區,培育鋼壓延加工、汽車及零部件制造、工程機械等10大新型產業。眼下,礦山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湘蓮檳榔都已初步形成產業集群,年產值突破100億元。循環經濟首先在產業園區興起。“鋼延壓—廢棄固體、渣—水泥”、“煤—電—爐渣—耐火材料”、“焦爐—煤氣—發電”等循環產業鏈,步入良性發展。 湘潭“增長之變”,不僅在工廠車間鏤刻了輝煌,也在田野揮寫下增收的詩篇。 上世紀90年代,湘潭即成為全國最早的成建制噸糧市之一。進入“十五”,市里提出,在穩定單產的同時,主攻優質稻開發。農業部門指導農民擴種優質稻,實施“優質品種+生態種植”示范,扶持“聚寶”等米業龍頭,發展“訂單農業”。在湘潭縣泉塘、湘鄉市山棗等幾個萬畝示范片,實施單品種連片種植1萬畝,統一施肥、防病、治蟲,分品種收割、加工、儲藏,加工大米的質量提高幾個檔次。今年,全市優質稻所占的比例達到85%,湘晚秈11號、13號等高檔優質稻超50萬畝。對比5年前,全市在水稻面積、單產穩定的前提下,農民種田總體效益增長40%。 生豬之變更讓人“刮目”。在湘潭縣青竹村、岳塘區搖泉村等養豬專業村,一家一戶養幾頭豬的散戶已基本絕跡,戶均年出欄生豬都在50頭以上。青竹村在全市率先成立養豬協會,村支書盧國良說:“協會幫大忙,養豬戶手持訂單,技術也有靠山。”推廣“青竹模式”,全市創辦120多個養豬協會,生豬年出欄今年可超600萬頭。市委、市政府把生豬產業列為農業頭號優勢產業,推出一批優勢引資項目,先后引進扶持了15家龍頭企業,帶動協會、基地,打造完整的生豬產業鏈。僅幾年工夫,湘潭生豬產業快速壯大,年總產值已突破120億元。目前,養豬只占生豬產業鏈總產值的一半左右;生豬加工年創產值30億元,偉鴻、港越加工的冷鮮肉暢銷俄羅斯、中亞地區,“懷其”皮革、“韶峰”腸衣出口東南亞。此外,漢德利、圣雅凱的飼料,大北農、北農大的獸藥,新五豐的種豬,相對構成產業鏈的“上游”,年產值亦在30億元左右。 變則通,變中圖強,老工業基地變為新型工業化之城,希望的田野成為高效的“車間”,湘潭經濟的航船,正挺立在新的征途上。 稿源:湖南日報 作者:李志林 張尚武 周月桂 李軍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