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私企癥候:低稅負背后的發展瓶頸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 16:25 21世紀經濟報道
文/張斌楊志勇 ·編者按· 11月21日,發改委常務副主任陳德銘公開了這樣一組數據。2005年,中國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繳納的稅額為國家稅收總額的50%左右。近期數據還顯示,私營企業解決了全國70%左右的就業人口,新增就業崗位80%都由民營企業提供。在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形勢下,支持私營企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但目前的私營企業的發展,還是受到很大的制約。比如資金支持,全國現有198.2萬家私營企業中,絕大部分很難從銀行得到貸款。社科院財貿所的張斌博士和楊志勇博士,通過研究國有和私營企業的真實稅負水平發現,在國有企業及國有經濟稅收負擔較重的背后,是行業門檻限制的不公平。看似重稅負的國有企業,競爭壓力反而小;看似稅負輕的私營企業,發展空間卻很狹窄。 民營企業相對較輕的稅收負擔,則與稅收征管、納稅成本以及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經營壓力聯系在一起。 雖然中國內資企業實行同一套稅制,但國有與私營企業的實際稅負存在較大差異。表面上國有企業及國有經濟稅收負擔較重的背后,是國有企業及國有經濟的規模優勢和壟斷利益。而民營企業相對較輕的稅收負擔,則與稅收征管、納稅成本以及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經營壓力聯系在一起。 民營企業相對較輕的稅收負擔,則與稅收征管、納稅成本以及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經營壓力聯系在一起。 稅負差異 ———稅收貢獻與稅種結構 2004年,全國稅收收入為251,888,004萬元,其中國有企業提供的稅收收入為68,519,261萬元,占27.20%;私營企業提供的稅收收入為19948301萬元,占7.92%(外商投資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沒有計算在內,這里研究的只是單純的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稅負比較)。從稅種結構來看,除土地增值稅外,國有企業在各稅種中所占比重遠高于私營企業。其中,消費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印花稅三個稅種國有企業的貢獻超過了50%,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的比重也分別達到了40%和30%以上。 ———工業企業三大稅種負擔比較 為了說明稅收負擔的情況,我們選擇可比性較強的工業企業,比較其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和企業所得稅的負擔狀況。 通過表1、表2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2004年工業企業國內增值稅收入為71305180萬元,其中國有企業提供12469216萬元,占17.49%;私營企業提供6920761萬元,占9.71%。國有企業增值稅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為5.16%,而私營企業增值稅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僅為1.50%。 2004年國有工業企業所得稅占企業所得稅總額的16.36%,占利潤總額的22.20%。私營企業所得稅為6.60%,占利潤總額的比僅為4.04%。 從工業企業的數據來看,國有企業的稅收負擔遠遠高于私營企業。 ———進口環節增值稅與消費稅負擔 從進口環節增值稅與消費稅情況來看,國有企業繳納的進口貨物增值稅為1846.39億元,占全部進口貨物增值稅的50.40%;進口消費品消費稅則達到了33.16億元,比重更高達70.03%。私營企業的這兩個比重則微乎其微。由于近年來中國初級礦產品、原油、成品油的進口比重很高,這說明國有企業控制著進口貨物及進口消費品的大部分份額。 第一組數據雖然全面地反映了工業企業狀況,但可能無法更為全面地反映國有經濟的稅負狀況,原因在于國有企業不等于國有經濟。大量國有企業改制之后,國有控股公司的稅收貢獻和相應的經濟指標并不在國有企業數據中反映。另外,民營經濟的稅收和經濟統計口徑也與私營企業的口徑不一致。由于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聯營企業等混合經濟中的國有與民營的比重缺乏數據,因此我們再借助中國納稅500強的數據予以說明。 2005年,中國稅收收入達到30866億元,2005年度中國納稅500強企業納稅總額6313.77億元,占到當年全國稅收收入的20.46%。而在這500家中,資源性行業和以煙草為代表的特殊行業,分別有170家和225家企業上榜,共計納稅5566.70億元,占500強納稅總額的88.17%;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有342家企業上榜,共計納稅5112.40億元,占500強納稅總額的81.07%。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中,有許多正好與資源性行業和以煙草為代表的特殊行業重疊。 這些數據進一步表明,私營企業所承擔的稅額大大低于國有經濟。但同時,納稅500強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與煙草、石化、電力、電信等行業的高度重疊則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稅收負擔與企業所有制性質及行業分布的關系。 有失公平的行業差異? 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的稅負差異更多的源于所有制的行業布局和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而不僅僅是稅制的問題。 表面上看,國有經濟所承擔的稅負大大超過了其在經濟中的地位。這是否說明應該對國有經濟實行更為優惠的稅收政策?或者私營企業不再需要更多的支持?答案是否定的,我們試著給出一組解釋。 解釋之一:國有企業的高稅負與國有企業所處行業密切相關,高稅負并不意味著經營壓力大。而稅收負擔較低,不見得民營企業的經營壓力就小。 企業經營壓力與所在行業等有密切聯系。所在行業壟斷程度越高,進入門檻越高,即使企業要交納較大比例的稅收,由于營業收入和利潤較為穩定,與競爭激烈行業的企業相比,經營壓力反而偏小。 改革至今已將近三十年,但是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公司在壟斷性行業或某些特許行業(如煙草、電力、石化行業)所占比重較高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這些行業提供的稅收多,是行業稅制決定的。而且,這些行業的高稅負,往往反映了這些壟斷或特許行業較高的利潤水平。由于缺乏競爭,較高的稅負所帶來的經營壓力可能并不顯著。 另外,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的情況也能夠說明國有企業在進口行業中的絕對優勢是其納稅比重較大的主要原因。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私營企業難以進入壟斷性行業,2006年8月至10月,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企業委員會與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所進行的“2006·中國民營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顯示:“民營企業經營者對進一步深化壟斷性行業改革、享受公平國民待遇方面表現出迫切的期待,并希望地方政府在增加政策和規章制度透明度、簡化行政審批手續、減少市場準入限制等方面繼續加大改革力度,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解釋之二:企業規模與企業經營存在有一定的聯系。在規模經濟顯著的資本密集型行業中,如汽車、鋼鐵、石化領域,目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仍然占據了較大優勢。而私營企業規模一般偏小,在獲取金融支持上處于較為不利的地位。難以進入這些行業,在納稅500強中難覓其身影也就不難理解了。 “2006·中國民營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也顯示:“目前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尚未緩解。”在資金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即使較輕的稅負,也可能給企業造成不小的壓力。 解釋之三:私營企業逃避稅收動力強于國有企業。根據調查,許多國有企業實行經營指標與經營者年薪掛鉤的薪酬體系,這樣,只要完成指標,經營者的年薪就有了保證。由于現實中,這種年薪制往上突破較難,顯得不夠靈活,國有企業事實上缺少逃避稅收的激勵。私營企業顯然與此不同,經營業績最終歸屬權屬于企業主自身,企業主有著更為強大的逃避稅收動力。這種動力最終是否實際轉化為稅收的減少,則取決于企業的財務會計制度是否健全。一般說來,國有企業擁有較為健全的財務會計制度,稅收征管的難度較小,加上經營者缺乏逃避稅動力,企業應繳稅收實納數比例較高。而私營企業起步晚,發展上存在先天不足,如人才瓶頸較為嚴重,經營者對健全制度重視不夠,這也造成了私營企業稅收征管難度較大,企業容易逃避稅。 解釋之四:私營企業的稅收遵從成本遠高于國有企業。私營企業要做到照章納稅,首先必須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會計制度,而這需要招聘更多的高水平專業人才,支付較高的成本。而且,私營企業較小的經營規模,納稅缺少規模經濟效應,稅收遵從成本與應納稅額之比較高,這也進一步增強了私營企業少納稅的激勵。 解釋之五:私營企業的規模小、數量多,稅收征管成本較高也是私營企業稅負較輕的重要原因。 從稅收征管效率的角度分析,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征收效率很高,單位征管成本可以獲得更多的稅收,而對私營企業征收單位稅款所付出的征管成本則會很高。這也是私營企業稅負相對較輕的重要原因。 總之,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稅負差異有著較多的現實中的合理因素。但其中也反映出私營企業經營的一些困境。另外根據我們對東部地區的調查,同等規模同一行業,私營企業經營業績往往優于國有企業,有著更高的效率。這進一步說明,如果能在行業規制和融資環境等方面給私營企業更多的公平待遇,將進一步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我們認為,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的稅負差異更多的源于所有制的行業布局和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而不僅僅是稅制的問題。 (作者單位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與所供職單位無關。) 表1:國有與私營工業企業基本情況比較(2004) 注:本表為2004年經濟普查數據,范圍包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下工業企業。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5》 (圖表略,詳見報) 表2:國有工業企業繳納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比重(2004) 單位:萬元 數據來源:《中國稅收年鑒2005》 (圖表略,詳見報)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